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试析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关系——解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发布时间: 2010/9/2日    【字体:
作者:刘修志
关键词:  宗教 社会经济  
 
 
                                        刘修志
 
[内容摘要]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宗教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三个部分试析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关系。首先进行相关的文献梳理;其次简要介绍这本著作;最后谈点笔者对二者内在关系的不成熟的思考。

关键词: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经济生活;宗教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宗教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研究了新教伦理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尝试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著作。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引发了学界对韦伯宗教学思想的激烈讨论,不同的学者对这本著作想要传达的主旨思想有不同的见解,但“讨论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的焦点是韦伯本人是如何看待两者之间关系的...第二个层面是韦伯在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笔者认为韦伯探讨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既有的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从特定精神气质与经济生成及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解读(李淑娟: 2008,唐龙:2007,李宗伟:2004)。这个维度主要研究和关注的是这本著作中的民族精神与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韦伯看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精神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远远大于物质所起的作用。”“韦伯所揭示的新教伦理是西方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后作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

    第二,从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来解读(李霞:2007,桑红:1999)。这类研究主要将关注点放在宗教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方面。“宗教与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矛盾和对立...弥补现代化尤其是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经济伦理的建构。”将宗教的功能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之中的研究可以说是宗教学或者说是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第三,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考察方法与逻辑考察方法的统一”。可以说,韦伯研究的出发点是验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本论文试从第二个维度展开来理解这本著作,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有什么样的功能? 韦伯的研究留给后世的思想遗产对宗教学的发展主题和领域有多大意义?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观点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可以看作是著作的问题篇,韦伯从深入分析路德的“职业”概念作为本书的研究任务,从“职业”概念引出“天职”一词,从而建立了整个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
 
    下篇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韦伯从探讨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出发,分析他们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得出“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从而使资本主义精神成为此书得出的逻辑终点。以上粗线条的勾勒了本书的线索,那么本书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韦伯从资本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成的因素究竟应归结于哪些,指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精神特性和精神内涵。
 
    接下来,我们把焦点放在下篇的世俗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上来。在下篇的第四章中,韦伯考察了新教诸派的教义,进而考察其对人的心理约束力和对人的日常行为的影响。“而这些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从它们背后的各种宗教思想的特点中衍生出来的。”韦伯认为,加尔文教的宗教伦理观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新教在本书中更多的是指加尔文教,与被视为“旧教”的天主教相对,与此对应的新教伦理主要是指加尔文教的伦理。加尔文教教义的功能在于其认为光凭信仰是不行的,还要有善功。韦伯指出,正是加尔文教的这一观念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依据。
  
    三、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在关系的启示
 
    以上梳理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观点和行文逻辑。正如“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这两个领域,并不像人们一般想象的那样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互不相关,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所说,宗教这一非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生活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而这样一种内在关系,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第一,宗教这种精神信仰与经济生活中的理性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宗教发挥着“中和剂”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宗教在精神领域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忽略,但另一方面,现在经济生活物质化、消费社会的到来,致使人文精神退化。此时,宗教作为精神信仰的追求与超越,对人具有一定的规约作用,“就诚实、公正、守信用这些个人的和商业的美德而言...宗教便对经济产生了影响”。在这一层次上,宗教发挥着“中和剂”的作用。
 
    第二,在研究范式上来说,韦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宗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按照马克思冲突理论范式的逻辑,我们往往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因于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决定作用,忽略了一些非经济的因素。而韦伯的这一研究,提醒认为宗教与文化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经济和伦理是人类生活的两重空间...何种选择更符合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第三,韦伯的研究为人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和新教伦理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理论视角,为广大的社会学、宗教学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在书中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在对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基础上写出的嫌疑。韦伯本人更多的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对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韦伯在著作结尾处写到:“以对文化和历史所作的片面的唯灵论因果解释来替代同样片面的唯物论解释...那么每一种解释不会揭示历史的真理。”
 
    总而言之,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变化的互动关系。韦伯的研究启发我们重新去审视宗教、伦理等非经济因素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思考如何发掘其积极的功能,抑制负面的影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宗教的发展变化补充素材。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廉如鉴:“探寻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间关系的原意”,《晋阳学刊》2006年第6期,p178.
[2]李淑娟:“精神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反思——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研究导论》2008年第11期,p13.
[3]孙宗伟:“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4卷第2期,p9.
[4]桑红:“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看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p75-76.
[5]李霞:“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2月下期,p122.
[6]叶静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p64.
[7][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伟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8]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62.
[9][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薛利芳译:社会中的宗教[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p199.
[10]李霞:“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2月下期,p122.
[11]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伟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p144.
 
                          (本文转载自:《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下一篇文章:维吾尔族宗教文化视野中的生态经济伦理研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