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上帝跟这有什么关系?”英国市长取消政务会议前例行的基督教祷告仪式
发布时间: 2010/9/25日    【字体:
作者:佚名
关键词:  英国 宗教  
 
 

    据《伦敦每日邮报》(2010年6月23日)报道,英国莱特斯——市长近日发出禁令,要求取消政务会议在开会前进行传统的基督教祷告,抨击这项程序是过时的、没有必要的和带有干扰性的。
 
    莱斯特的市长科林•霍尔公开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将这项简短的祷告仪式废除,并宣称在任期内他绝不会恢复这一基督教仪式。
 
    在此之前,在所有政务会议开始前进行宗教祷告仪式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时间。这项禁令这也是科林•霍尔市长上任以来的首批改革措施之一。
 
    按照惯例,新市长上任后教堂有一个欢迎仪式,而科林却拒绝参加这一活动。之后没几天,这项禁令便出台了。这项仪式以后还怎么进行,则是争论不断。
 
    最受惊骇的要说基督教组织了,他们疾呼这项禁令表明不列颠的传统价值正在被侵蚀损毁。
 
    科林•霍尔在该市非宗教组织的新闻通讯上发表文章称:“在我看来,这种宗教仪式,不论它采用什么形式,都对政府事务的开展没有任何意义。
 
   “祷告程序仅仅只是莱斯特市特有,而本市大部分政府官员,包括我自己,平时并不参加任何特殊的宗教性仪式。”
 
    基督之声(Christian Voice)的负责人斯蒂芬•格林听到这一禁令时,也十分惊讶。
 
    他说:“这又是一个基督教传统和价值观被颠覆的案例。
 
    “在政务会议开始前进行祷告已经是惯例了,我认为必须保持下去。
 
    “这一事件的发生令人感到十分痛心,我希望祷告能搞重新回到政务会议。
 
    “不列颠是一个信仰基督教价值观的基督教国家,我认为这点应该得到反映。”
 
    莱斯特教区发言人梨斯•哈德森•奥利弗同样表示,她对这项禁令感到非常失望。
 
    她说:“市长可以决定他想要做的是,这的确是市长的权利,但市长利用这一权利颁布这项禁令,却是十分糟糕的。
 
   “我认为霍尔市长对宗教和宗教仪式有偏见,这已经成为他所投入事务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了。
 
   “我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我们的副市长罗伯特•瓦恩也许并不赞同这项决定,我十分希望科林下台的时候他能重新主持祷告仪式。
 
   “这么多年来,教堂一直扮演者支持市长的角色,我们也有过不同信仰的人在市长这个位置上。
 
   “这项禁令并不会影响我们为市长祈祷,但我不确定,市长大人对我们这一做法又将采取什么态度。”
 
    莱斯特作为不列颠除伦敦城外信仰最为多元化的城市,城中的非宗教主义组织十分欢迎政府的这次举动。
莱斯特非宗教主义者协会主席艾伦•海耶斯说:“我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采用基督教的祷告仪式意味着对城市一部分人的特殊对待。
 
   “在我看来,这就是导致不和谐的因素。”
 
    然而,该市的基督教领袖公开表态,他们仍将继续为市长祈福。
 
    卡农•巴里•那洛尔,莱斯特副市长罗伯特•瓦恩的牧师,也表示他将继续做好他的工作。
 
    他说:“科林•霍尔市长是由市议会选举出来的,而议会在选举时已经对他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有所了解,所以我完全尊重他用议会赋予的职权来处理这一问题。
 
    “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市议会、议员、官员及议会其他工作人员祈祷。”
 
    莱斯特市议会的发言人现在已经公开证实:“市长已经做出决定,禁止在政务会议开始前做祷告。”
 
    (翻译:谢莉菲)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最高法院对校园基督教组织做出不利判决:“基督教法律协会诉马丁内兹”一案宣判
       下一篇文章:恩菲尔德教育委员会决定上诉要求在教堂举行毕业典礼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