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宗教对积累财富的态度
发布时间: 2011/5/20日    【字体:
作者:张志鹏
关键词:  财富 宗教  
 

                                        张志鹏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物质资本积累以及金融创新活动被看做是落后国家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有效地积累起物质资本,意味着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增加对机器设备的利用,顺利实现工业化。然而,人们获取物质资本的能力,首先要取决于对财富的态度。实践表明,各大宗教的财富观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本的积累,影响着农业国向经济起飞的大转变。

    事实上,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有着对财富的多样化的论述,这些财富观有所差异甚至相互矛盾,从而为不同的解释预留了空间。例如,圣经中约瑟、约伯、亚伯拉罕等,都有殷实的家产,但都是敬畏上帝的义人,上帝赐福给他们。同时,圣经也有这样的论述: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太6:19-20)。讨饭的拉撒路死后躺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天天奢华宴乐的财主死后在阴间遭受苦难(路16:19-30)。在伊斯兰教的财富观中,金钱不是人的主宰,人也不是金钱的主宰,而真正的主宰是清高的安拉,人类要作为代理者按伊斯兰教的方法处理金钱和物质。同时,穆斯林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经牧羊,之后受雇于哈蒂泽经商。这些后来成了穆斯林劳动谋生和对待经商致富的榜样。佛教奉行简朴生活的原则,强调财富来源的正当,但似乎并不排斥财富。在《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为“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佛教乐土。

    但总体而言,在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倾向在各大宗教中占主导地位,宗教对于财富的态度是限制的,甚至是敌视的。在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学者强调财富为人服务,而非人为财富服务。为了不让经济利益妨碍宗教的事情,处处都有限定、制约和警告。人为了维持他所处地位的生活而追求必要的财富是正当的。但是,追求更多的财富不是进取,而是贪婪,而贪婪是一种弥天大罪。

    然而,16世纪城市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贸易极大地扩张,金融的规模集中,财富急剧增长。在这一背景下,财富成为人们热切追求的对象,哥伦布甚至写道:“金子构成财富,谁拥有它,谁就能得到他在尘世所需要的一切,也就有办法把灵魂从炼狱拯救出来,让他们重获天堂的欢乐。”因此,基督教的改革家不得不对原有的财富观加以修正或者进行变革。马丁·路德仍在为传统教义寻找出路,他说,“人可以拥有财物,但必须懂得善于管理,做财物的主人。”约翰·卫斯理提出的财富观则是,“尽你所能赚钱,尽你所能节省,尽你所能奉献”。而加尔文则更进了一步,他所反对的不是积聚财富,而是为了纵欲或炫耀滥用财富。显然,新教是第一种承认并欢迎经济美德的系统的宗教教义,有人评价说“新教的胜利扫清了使用金钱的所有限制或指导。”

    这就意味着西方世界打通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本积累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代也存在着类似的财富观的转变。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许多治理国家的士大夫们都坚持“义高于利”、“公高于私”的信念,这也是儒教思想的自然流露。面对现代化的进程,儒教的这种财富观对资本积累显然产生了制约作用,这种制约甚至延续了很长时期才得以改变。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宗教与经济的强相关性
       下一篇文章:信仰归来——中国企业家的宗教信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