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浅谈西藏宗教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6/11/24日    【字体:
作者:章筱蕾
内容提示:本文分析了西藏宗教文化的发展,渊源以及特点,认为西藏的旅游业应充分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宗教文化游为核心带动西藏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推动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宗教;藏传佛教;旅游动机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者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瓶颈状态,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经济仅仅是旅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旅游活动真正的核心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活动必然是空泛的,很难持续发展。作为当前旅游开发的热点地区,西藏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旅游资源优势,尤其是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更是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西藏宗教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宗教本身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在社会文化中的反映。西藏位于中国西部,由于受到特殊而严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制约,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很难摆脱自然的压力,于是就开始转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并与当地藏族的原始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相互融合、演化,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11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当时西藏处于长期分散割据的形势,导致不同地区自立政权间的不断斗争,在地方政权的扶持下形成和发展出各宗教教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个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其中格鲁派创建于1409年,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它是由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后来其势力逐步扩大,并创建了**、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成为藏传佛教主流教派,“政教合一”也因此成为藏传佛教最显著的特色。
 
  西藏佛教的传入主要来自印度、中亚、汉地三地,由于传入的佛教本身教义思想就存在差异,再加上不同的传教僧人在传播教义的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思想认识,因此藏传佛教很自然地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并在修法实践上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密宗虽渊源于印度,但在传承、经典、修习次第和制度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传统上把西藏佛教密宗称为"藏密"或"西密"。藏传佛教包括显宗和密宗,但习惯上视密宗为圣教精髓,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咒术性”和“活佛转世思想”都是其具体独特的表现形式。
 
  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两次重要阶段:前弘期(7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和后弘期(10世纪末--15世纪初)。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末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并对当时中央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治藏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藏传佛教曾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周边邻国,本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并得到迅速发展,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
 
  二、西藏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虽然是一种经济现象,但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体验,现代旅游即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占了90%” (引自《旅游与宗教》,许晓光,四川人民出版社,P151)。由于拥有藏传佛教这一独特的宗教资源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西藏旅游品牌在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很高,推向市场后很容易被旅游者所接受。
 
  1、 旅游观光是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内容
 
  藏传佛教在其产生后一千多年中,对西藏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高质量的旅游资源。西藏大大小小的寺院十分众多,据《圣武记》载:“**喇嘛所辖寺庙三千百有五十余所,喇嘛三十万二千五百有奇,百姓十有二万千四百三十八户。班禅所辖寺庙三百二十七所,喇嘛万有三千七百有奇,百姓六千七百五十二户。”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位于拉萨老城区的大昭寺、北郊的色拉寺、西郊的哲蚌寺,位于达孜的格鲁派祖寺甘丹寺,以及位于后藏首府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这些寺院主要建筑形式为藏式建筑,建筑规模都相对较大,墙体非常厚实,由石头垒砌而成,佛殿庙宇一般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并级级升高,上下衔接紧密,组成了与山形山势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屋顶多平坦并装饰有金壁辉煌的金顶,雄伟壮观,在周围高山和山脚低矮民居的反衬下更突出了佛教圣殿的庄严、高大,制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围。
 
  西藏大多数寺院中都珍藏着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壁画、雕刻、灵塔、塑像等珍贵文物,它们是一座座西藏艺术的宝库。直到今天这些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艺术品仍然是藏族群众虔诚信仰的崇拜物和供奉物,它们不仅是历史文化,也是活着的文化。藏传佛教寺院里都装饰着壁画、雕塑和唐卡,在制作这些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印度、汉族等地的绘画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并且壁画、雕塑等反映的题材十分广泛,如:布达拉宫内的《五世**喇嘛入京觐见顺治皇帝图》,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图》等,不仅具有极高地艺术价值,而且还是强有力的历史考证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藏汉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
 
  由于受到藏传佛教中原始苯教的影响,当地居民相信“万物皆有灵”,自然的湖水、山峰也在藏人心目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坐落于普兰县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峰被当地人称为“神山”,与神山相连的玛旁雍措被认为是世界“圣湖”之王。每年夏秋季,印度、尼泊尔和西藏的香客纷纷到此朝圣沐浴以求功德,并将清澈的湖水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所有这些都是当地旅游线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吸引成千上万的虔诚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成为中外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2、 特殊的宗教文化节日
 
  西藏的宗教文化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利用宗教节日,可以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藏族有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有关,例如一年一度的雪顿节。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17世纪之前是一种纯宗教节日,源自佛教戒律“夏安居”的规定。遵照佛教戒律,在夏天雨季期间出家人一般都足不出户,在家闭门修习,以免踩伤出外活动的虫类。夏安居一般在藏历六月三十日结束,到了这天,出家人纷纷下山,老百姓要以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酸奶)顿(宴会)节的最初来源。到了17世纪五世**喇嘛时期,为了让整个夏安居期间足不出户的僧人们轻松一下,雪顿节又新增添了跳藏戏的内容。许多民间的藏戏班子都来到拉萨轮流献艺,范围局限在寺庙内,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除了诵经礼佛之外,还会在当天举行盛大的展佛仪式,因此也被称为 “哲蚌雪顿”。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与文娱活动结合的开始。18世纪拉萨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喇嘛的夏宫,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老百姓入园观看藏戏。从此,雪顿节的活动便更加完整,形成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拉萨夏日最隆重的节日。实际上,藏地许多寺院在夏季举行的跳神、跳藏戏等活动多与宗教有关,只是各地因气候、时令不同而举行时间不同罢了,这些也成为很多旅游者选择出行到访的最好时机。
 
  西藏位于中国西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和研究,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今后西藏旅游业发展中,我们应该突出宗教文化特色,这是西藏旅游开发的主要基础。确立当地宗教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多地尝试以藏传佛教文化产品作为核心,建立一个丰富的产品体系,衍生出民族工艺品、特色食品、民族服饰、藏戏等系列产品,从而争取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 艳.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2007.
  [2] 恰 白.次旦平措. 西藏通史[M]. 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109-220.
  [3] 许晓光. 旅游与宗教[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51.
 
转自: 显密文库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5438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试论唐后期寺院经济的特点
       下一篇文章:“一带一路”沿线宗教风险受关注,专家建议中方强调多元共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