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佛教众生平等是对等级制度的和平挑战
发布时间: 2017/2/23日    【字体:
作者:徐玉成
关键词:  佛教 平等 等级制度  
 
在古印度,种性制度森严,当时印度的四个阶级: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一种阶级是婆罗门,即是专门负责祭祀的宗教师,他们是生来的僧侣,他们在年老的时候,遁入山林过出家的生活,是当时的宗教神职人员;第二种阶级是刹帝利种姓,也就是贵族,是属于王者的家族,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对外抗御侵略,他们的武艺世袭,地位也世袭;第三种阶级是吠舍,即是除了祭祀和武士阶级之外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也称平民;第四种阶级是首陀罗,也是当时的奴隶、贱民,身份最为低下。他们祖祖辈辈都只能是奴隶。无论怎么努力,怎么上进都不能摆脱其奴隶身份,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虽然阶级分别如此严重,但是释迦牟尼佛主张众生平等,无阶级分别,人人可以成佛。释迦牟尼出家修道成佛之后,到处宣讲佛法,所致之处,深受欢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为释迦族的圣人、世尊、如来等。释迦牟尼佛家乡的人看到他如此受到人们的尊重,就请他来家乡说法。家乡的人听到他说的法以后,十分感动,也都纷纷剃度出家,成了他的弟子。但是,如此以来,出家人太多了,家乡乡亲们有意见了,因为许多家里儿子、女婿、孙子都出家了,家里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乡的生产、生活成了问题。于是不满意佛来说法。针对家乡的乡亲的意见,于是佛陀便制定下规矩,凡是今后要求出家的,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否则不得出家。可见当时佛的影响力是多么大。都愿意跟随他出家修道。当时佛陀的异母兄弟、在佛出家后继任太子的难陀,还有那些王公大臣们的孩子、富家子弟,很多都出了家。就连当时一位叫优波离的理发匠,他在给许多人理发时就问,你们这么多人理发作什么?有人说我们出家啊,释迦牟尼佛来了,我们都跟他出家修行。于是这位优婆离也给自己剃了头,跟佛出家了。
 
一旦出家受戒以后,作为佛弟子们坐在一起的时候,不是按照年龄长幼、地位高低贵浅,而是按照受戒时间的先后来坐。当时王子难陀感觉到,以往自己是王子、是贵族,平时不可一世。出家受戒后就要成为佛的弟子了,成为乞士,每天要站在别人家的门口托钵化缘乞食,不能象原来那样盛气凌人了。从现在起就要低声下气地做好佛的弟子。于是就把理发匠优波离推到前面受戒。优波离受完戒后,先给佛陀顶礼三拜,又给已经开悟的阿罗汉顶礼三拜,又到比自己先出家受戒的出家师兄面前顶礼三拜。而轮到难陀王子授完戒时,他先到佛陀面前顶礼三拜,又到已经开悟的阿罗汉前面顶礼三拜,最后到比自己先出家受戒的师兄面前顶礼三拜。来到师兄面前,见到是优波离,他原来是一个奴隶,是一个理发匠,是首陀罗奴隶阶级,我是王子身份,为何要向他顶礼呢?自己可是王子出身,是贵族,在印度,哪有王子给一个奴隶顶礼的道理。所以无论如何他拜不下去。于是就呆在那里不肯拜。佛陀看到后就对他说:
 
“难陀,给优婆离顶礼。”
“难陀,给优婆离顶礼。”
“难陀,给优婆离顶礼。”
 
  一连说了三次。可是难陀实在是拜不下去。只是呆呆站在那里。这时佛陀说出了一句名言:
 
“四河入海,无复本名;众生归佛,同称释氏。”
 
  意思是说,印度有印度河、恒河等四条大河,无论什么河的水,在入海之前,河的名字各不一样,一旦入海以后,就不不分彼此了。世间虽然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罗陀四大种性,可是一旦入了佛门,就都姓释,都是平等的,彼此都是兄弟了。
 
“难陀,给优婆离顶礼。”于是难陀王子终于给优波离顶了礼。
 
释迦牟尼佛众生平等的主张,人人具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的教义,人无论属于什么阶级、阶层,人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佛教的精神。在当时种姓严重对立的情况下,是非常了不起的。
 
 到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在印度曾经一度消失了,印度的种姓制度重新又复活了。直到现在还存在一定阶级分别。
 
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总理尼赫鲁认为,这种等级制度存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于是他就将出身于贱民家庭、到英国留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安贝卡请出来当司法部长。新政府规定,无论出身什么阶级都可以从事政府的高级工作,都可以做出成绩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这位博士宣布他改信佛教,在他的影响下当即有300万人随他一起信佛。后来贝卡博士被暗杀了,在他的葬礼上,又有200万信仰了佛教。
 
在当时印度阶级森严的国度里,释迦牟尼佛主张众生平等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被奉为印度伟大的圣人。据了解,印度国旗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心有一个含24根轴条的蓝色轮。应该是战轮圣王或者法轮的象征,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象征。在一个国家的国旗上体现一个历史上宗教的伟大人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遗教经讲话”山田无文著,杨笑天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赋汉俳四首
 
释迦伟圣人,众生平等主义真,身心沐阳春。
 
王子眉间喜,礼拜师兄是奴隶。佛门皆兄弟。
 
众流归大海,四海一家宽胸怀。人间遍是爱。
 
国旗有法轮,转轮圣王得人心。法雨落纷纷。
 
感谢作者赐稿,“宗教法治”微信号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世俗道德是非此即彼的吗?
       下一篇文章:宗教影响古希腊城邦生活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