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经济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经济学与宗教学的交叉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研究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宗教、宗教行为和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宗教经济学在理论上有创新意义,在实践上提供了有效的宗教政策。
一、宗教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最早使用经济学工具分析宗教行为,他在《国富论》第五篇中论述说:在个人层面,个人利益对神职人员和世俗生产者有同样的激励作用;在市场层面,市场力量对教会组织和世俗企业也有相同的约束作用,竞争的益处、垄断的代价和政府管制的灾难对教会和世俗经济也都一样。但这部分内容长期被经济学家忽视了,导致经济学和宗教学研究都存在缺陷:经济学研究不能应用到“非市场”领域,研究范围受到局限,无法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宗教学研究虽然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方法,但却忽视经济分析这一重要角度,无法使之成为这些方法的补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受到贝克尔使用经济方法研究人类行为的启发,重新开始对宗教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形成了经济学的新兴子学科“宗教经济学”(Economics of Religion)。Azzi 和Ehrenberg 是开拓者,他们使用贝克尔的“家庭生产模型”分析教会参与和奉献。这一模型被随后的学者加以发展,用于研究信仰转变、跨宗教婚姻以及宗教对婚姻、人口出生率和离婚的影响。到了八、九十年代,宗教经济学开始研究宗派增长、宗教极端主义、教义创新、宗教风险、教会市场结构和其它更多的主题。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在“9.11 事件”之后,宗教经济学研究更是迅速发展,内容也更加广泛。目前有十几个国家的数百位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领域的学者从事宗教经济学的研究,领军人物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系的Iannaccone。美国经济协会已经正式把宗教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国外宗教社会学领域的一些学者采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包括其领军人物斯达克等人。
二、宗教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经济学从社会科学经济分析的思路研究宗教和宗教行为,研究方法是理性选择方法,其核心内容被贝克尔概括为三个基本假设:偏好稳定、最大化行为和市场均衡。理性选择方法把宗教定义为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前提的一组共同信仰、活动和制度,是经济人理性选择的对象和结果,体现在需求、供给和市场三个方面。从需求角度,宗教需求是对无法避免的资源稀缺性、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无法控制的盼望的合理反应,就必然稳定地存在,满足偏好稳定假设。宗教消费者采取最大化行为,选择接受何种宗教和参与程度,随着环境变化修正宗教选择。因此,宗教需求行为的变化不是由消费者的口味、规范或者信仰改变导致的,而是由价格、收入、技术、经验、资源约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是对变化环境的理性和最优的反映。从供给角度,宗教商品的生产者和世俗生产者一样,采取最大化行为,但他们最大化的不是利润,而是决定教会成功的各种要素,包括教会成员、网络资源、政府支持等。因此,教会人士的供给行为是对宗教市场的各种约束与机会的理性反应。市场力量推动职业化,产生宗教“企业家”(神父、牧师、祭司、先知等),以充分利用交易与专业化的好处,促销自己的宗教,而专业化又导致教会的组织化和产品差异化,这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没有差别。宗教市场由宗教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与其它市场一样,趋于稳定状态的均衡。宗教商品的卖方需要买方(支付会费的教会成员、捐献者、同工、接受政府宗教补贴者等)的支持才能够长期生存。因此,消费者的偏好形成了宗教商品的内容及其供给机构的结构,宗教市场的竞争也产生市场竞争的福利,包括促进教会团体对成员的需求有敏感反应,供应多样性的宗教商品和服务,刺激革新等。宗教市场的垄断会产生相反的不利影响。
显然宗教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其它学科的方法有很大差异。宗教经济学认为,宗教需求非常稳定的,宗教行为的变化是供给变化造成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其它学科也强调宗教需求,但认为宗教需求是非理性的和不稳定的,宗教行为的变化是宗教需求不稳定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的各种精神和心理缺陷驱动的。
三、宗教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方面。宗教经济学创立了宗教研究的新范式,拓展了宗教研究的范围。理性选择方法的范式有完整统一的架构,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说明宗教行为是理性和选择的结果,解释了传统的“世俗化命题“范式难以解释的诸多宗教现象。例如,宗教经济学研究指出,尽管经济发展,教育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宗教在世界各地仍然常盛不衰;对美国的宗教繁荣,传统范式只能视之为例外,而宗教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把原因解释为美国宗教市场的竞争性,显然更有说服力。传统的宗教研究忽视金钱与时间对宗教活动和组织的影响,从不分析宗教行为的成本收益,也较少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宗教经济学研究引入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时间价值的概念,强调时间和金钱对教会和教派增长的影响,不仅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范围,模型的使用还为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开拓了新的路径,促使各类社会调查采集种类更加丰富的数据,使实证分析成为宗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策方面。宗教经济学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宗教经济学研究说明,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减少管制、限制垄断、保护和促进宗教市场的竞争是可取的宗教政策,能够减少教会宗教活动和政府管制的成本,增加社会福利。宗教经济学也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产生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原因,指出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斩断小教派进行政治活动、诉诸暴力和恐怖主义的路径,需要采取有效的组合政策来实现目标,具体包括:对暴力和恐怖活动继续进行经济、法律制裁和军事打击,增加暴力的直接成本;减少宗教管制,打破宗教垄断,促进宗教市场的公平、合法竞争,能够培育宗教宽容的和谐社会环境,从而削弱极端主义神学和团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减少其进行政治活动和诉诸暴力的收益;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积极建设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从而削弱小教派在这些领域“生产”的比较优势及其对成员的吸引力,减少其采取极端主义与暴力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345~373 页(下卷)
[2]Azzi, Corry and Ronald G.?Ehrenberg, Household Allocation
of Time and Church Attenda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83(1):27~56
[3]Iannaccone, Laurence,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36(3):
1465~1495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