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门票制度反思
发布时间: 2007/10/9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宗教  
 



                                                                魏德东


  大年初一就在媒体上看到消费者对潭柘寺的投诉:年三十晚到初一晨,潭柘寺的门票由平时的35元提高到168元。管理者辩解:这段时间是专为新春祈福设立的,为消费者提供了香和饺子,不同于平时的公园开放。初七,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声明:“不事先明示擅自抬高门票价格,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还涉嫌捆绑销售商品,属于违法行为。”
 
   潭柘寺的这次违法涨价,再次引起大众对门票制度的反思。最近30年来,门票制度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一种极其独特的经济与社会现象,许多门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却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而且不断涨价,成为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不和谐因素。
 
   首先,几乎所有的佛教、道教以及传统民间宗教场所都收取门票。这在古今中外都极其罕见的怪现象,居然已经成为常态。讲小道理,这些佛寺宫观本来就是古往今来的民众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建,是真正来自于民服务于民的,辛苦一年的老百姓去烧烧香拜拜佛求个心安,你还站在那里借机敛财。人心都是肉长的,让我们扪心自问:这门票钱赚得安心吗?讲大道理,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保护的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在现在的门票制度下,宗教信仰竟然堕落为有钱才能享受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居然受限于经济能力,可以说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加剧了社会不公。
 
     其次,几乎全中国所有的博物馆、科技馆等都在收取门票,有些技术含量稍高的场馆,价格还相当不菲。在当今世界,这类以普及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场馆,多数都是免费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例外呢?那些昂贵的天文馆、海洋馆什么时候才能为孩子和国民敞开大门呢!最近媒体不断披露门徒会等极端组织在农村迅猛发展的消息,颇为忧心忡忡。然而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呢?当我们站在科技、文化场所的门前数钱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社会责任,是否考虑过民族的现在与未来!
 
    收取门票更为过分的,是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过去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现在居然学习革命历史,接受爱国教育,热爱共产党,都要以交费为前提。摸摸决策者的脑门:你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说到门票制度荒谬的极致,应该归属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所谓的中国顶尖学府居然曾想以控制人流为借口收取门票,跌破底线伦理,贻笑天下,成为20年来顶尖的怪现象。
 
    上述各类门票的收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滥用全社会公共资源为少数利益群体服务,是对全社会利益的侵犯。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门票制度的滥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部分。
 
    也有正面的消息传来。去年,北京市免除了包括紫竹院在内的若干公园的门票,新年又传来武汉市20多家公园门票免费的报道。这些努力,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就,值得大力鼓励和提倡。
 
    两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也在这里提个议案:尽快免除所有宗教场所、博物馆、科技馆、风景区、公园等场所的门票,暂时不能免除的,讨论的方向也应该是如何降价直至全免,而不是相反。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披“商衣”信仰陷危机
       下一篇文章:原始宗教转变:西周初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贡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