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伊斯兰教的环保理念——以《古兰经》为视角
发布时间: 2020/8/29日    【字体:
作者:马 文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环保理念 《古兰经》  
 
 
《古兰经》认为,人和大自然均源于真主的创造,所有的被造物,包括人类,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神圣层面,都构成了一个互相依赖和彼此联系的整体,处于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人类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应当遵循真主的命令,自我约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保主义者认为,环境问题与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之间有着强烈而直接的联系。自从20世纪环境危机出现以来,环保意识日益觉醒,人类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宗教,再一次将视角转向了超然的存在,即寻找现实世界的“神圣维度”。在这种观点中,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平衡的系统,大自然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和发现宗教的价值,促使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成员开始研究和审视其信仰的传统。并认为,宗教作为一种定义文化和指导人类行为的体系,可以为环境伦理和理念提供必要的形而上学基础。
 
《古兰经》用一种全新的、生动的理解取代了早期阿拉伯人原始的自然观。从早期麦加章的经文来看,其主要目的是“唤醒人类对他与真主和宇宙的多重关系的更高意识。”这些章节也是理解整个《古兰经》世界观的关键,并不断地昭示着其现实意义。
 
对于穆斯林而言,《古兰经》被视为一部独特而全面的神圣文本,包含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一切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兰经》的文本及其启示精神一开始就在穆斯林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穆斯林提供了一套全面、综合和系统的世界观。
 
一、《古兰经》视角下的大自然
 
穆斯林思想家认为,从先知穆罕默德第一次在希拉山洞得到的启示中,有关自然的意义得到很好的呈现。我们知道,第一节降示给穆罕默德的经文是:“你读(宣读)!”天使哲布伊勒命令他说:“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96:1)需要注意的是,穆罕默德并不识字,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文本可供阅读,那么这条启示经文“你读”的意义是什么呢?部分学者认为,“宣读”在这里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通过阅读早期经文就会发现,《古兰经》鼓励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研究和探索:鸟类、绵羊、牛、马、云朵、海洋、葡萄、枣、橄榄、苍蝇、鸽子、月亮、蜘蛛、蚂蚁、大象、鱼、骆驼、蜜蜂、太阳、山、雨、风。其目的就是让穆斯林认识到周围的天地万物所发生的一切,然后试图从《古兰经》的角度来解释这些事情。
 
根据《古兰经》的说法,自然,“有一个坚固而紧密的结构,没有缝隙,没有裂痕,没有错位,是全能者伟大的杰作之一。”自然,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造物主的全能、智慧和仁慈。此外,《古兰经》的主旨通过强调自然的秩序而得以凸显,即在这种对自然的反思性观察中,首先,在人类当中唤醒对于自然象征意义的认识,然后,唤醒人类与造物主及宇宙关系中更高级的意识。
 
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然后你再看两次,你的眼睛将昏花地、疲倦地转回来!(67:3-4)
 
《古兰经》不仅用宇宙的完美秩序来证明真主的存在,而且还证明他的统一性,这在伊斯兰哲学(Kalam)中被称为“真主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真主是现实世界的真正意义,由宇宙显现、由人类进一步认识和发展,赋予万物意义和生命。例如,《古兰经》不断地呼吁人们观察风的永恒变化、昼夜的交替、云层、星空以及在无限空间中运动的行星来认识造物主。
 
不难理解,《古兰经》鼓励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一方面是为了证明真主的存在和全能,另一方面,使人们对于这一超然的造物主担负一种道德义务。帕尔韦兹·曼佐尔(Parvez Manzoor)认为:“事实上,自然和伦理是《古兰经》的核心。根据《古兰经》,自然界被赋予神圣的意义,其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揭示自然的神圣性,以唤醒人类对于自身的道德义务的认识。”
 
我没有徒然地创造天地万物,那是不信道者的猜测。(8:27)
 
《古兰经》非常明确地强调了道德层面的意义,驳斥了自然是无意义和无目的的论断,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人类生命也是无意义和无目的的观点。相反,如果自然界是有意义和目的的,那么人类生活也必须有意义和目的。这也就意味着,自然界的目的性和意义与人的生活行为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兰经》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维度先于其他维度。《古兰经》对自然和自然现象的有意义和有序等内容的频繁陈述是为了指出,这些迹象都反映了真主的全能和威严,人类应该接受这些真理。
 
环保主义者认为,每一个个体或被造物上都存在真主的迹象,并通过他们存在本身证明和显示真主的全能和仁慈。因此,每一个被造物都有其神圣性的根源,并直接与造物主建立联系。所以,人们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的主,是赋予万物其天性,而加以引导的。”(20:50)
 
另一个例子是:
 
教人观察自己的食物吧!我将雨水大量地倾注下来。然后,我使地面奇异地裂开,我在大地上生产百谷,与葡萄和苜蓿,与榟橔和海枣,与茂密的园圃、与水果和牧草,以供你们和你们的牲畜享受。(80:24-32)
 
这节经文意思是说,天空降下雨水,土地生长出植物,而植物又结出果实,为人和牲畜生产食物“以供你们享受”,但雨水和土地并不具备怜悯、同情和生产食物的本能,那就意味着食物不是自己来的,而是被送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一完整因果顺序中,有一个隐藏的操纵者,那就是真主,居于幕后为被造物施以援助。因此,真主往往被赋予普慈特慈的(All-Compassionate)、供给的(Provider)、博施的(Bestower)和宽恕的(All-Generous)等属性。
 
更重要的,当真主通过被造物揭示和显现自己时,就给人一种真主隐藏在被造物之中的印象。如果真主通过自然的维度和有序的结构来展示自己——也就是真主的全能、仁慈和所有其他神圣的属性时,那么不难理解,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人都能很容易地觉察到真主的迹象。
 
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真主确是宽大的,确是全知的。(2:115)
 
所以,人们将发现真主的迹象无所不在,同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充满着神圣性,这进一步加强了人的道德意识,并激励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感恩造物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者认为《古兰经》是一份主要劝诫人类发扬美德和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文本。
 
日月是依定数而运行的。草木是顺从他的意旨的。他曾将天升起。他曾规定公平,以免你们用称不公。你们应当秉公地谨守衡度,你们不要使所称之物分量不足。(55:5-9)
 
这里的关键概念是平衡或者公平(al-mizan,Balance)。因而可以明显地看出,公平(平衡)和正义也是真主的法度,所以,人应该过公平而正义的生活。可以说,上述经文阐释了《古兰经》有关环境理念的核心内容:首先,正义和平衡是大自然普遍的规律;其次,这种普遍的平衡是真主的创造;最后,人类必须努力认识理解这些规律,并在社会生活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保持这种正义和平衡。《古兰经》一方面强调真主的绝对和无限性,另一方面强调除真主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尊重和维系同样作为被造物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在《古兰经》中,水被看做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的根本和第一要素。所以,伊斯兰教倡导重视节约水资源,即便是礼拜前用于净仪(洗大、小净)的水也不可浪费,否则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可憎的”(Makruh)。《古兰经》和圣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真主赐予人类的恩惠,穆斯林应承担起保护水资源,防止任何可能导致水污染或变质的责任,节约用水,禁止浪费。
 
根据《古兰经》的原则,人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目的的生活。相反,人类应该践行正确的生活方式。如穆斯林学者所强调的那样,“由于身体和道德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使得一个穆斯林在遵守《古兰经》所倡导的原则的前提下,比任何其他类型的人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伊斯兰教倡导的自然观是:人类应生活在一个积极的、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世界。所有的被造物,包括人类,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神圣层面,在造物主面前都是一个整体。
 
二、大自然是真主的迹象
 
《古兰经》在教导人们信仰真主时,并没有引导人们相信一个无法认识和理解的对象,而是在一开始就指引人们去认识和思考人类所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环境。
 
我将在四方和在他们自身中,把我的许多迹象昭示他们,直到他们明白《古兰经》确是真理。(41:53)。
 
对于笃信的人们,大地上有许多迹象;在你们自身中也有许多迹象,难道你们看不见吗?(51:20-21)
 
因此,“迹象”(sign)一词在《古兰经》中以单数或复数形式总共出现了288次,意在说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真主的创造。学者从《古兰经》的角度阐释自然这一概念时也强调了这一点:“广袤的宇宙及其依照规律运行的大自然都是真主存在的迹象,因为除了无限和独一的存在之外,没有人可以创造这一切。或许,这也可以被称之为‘自然迹象’”。
 
穆斯林学者也常常通过《古兰经》所阐释的自然界的复杂性、规律性和秩序性,来强调宇宙及其一切被造物不可能是自己存在来的,进而证明真主的存在和全能。根据《古兰经》的观点,自然是一个由天使、精灵、人类和动植物组成的,有生命的、完整的、有序的和完美的系统。宇宙及其大自然的因果变化,都是它的创造者明显的迹象和证明。
 
现实社会中,一件艺术杰作不仅值得我们关注、欣赏和赞美,而且更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大自然同样如此,在伊斯兰教看来,自然充满了真主的迹象,作为真主创造性杰作,值得人类去欣赏、感恩和尊重。此外,自然,包括真主的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内在价值,超出了人类的工具属性。在这方面,以下几节经文值得注意:
 
在牲畜中,对于你们,确有一种教训。我使你们得饮那从牲畜腹内的粪和血之间提出的又纯洁又可口的乳汁。(16:66)。
 
难道他们不观察吗?骆驼是怎样被造成的,天是怎样升高的,山峦是怎样被竖起的,大地是怎样被展开的。(88:17-20)
 
这些经文启发人们去思考自己所熟悉的、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的世界,意在使人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意义、精密的设计和来自造物主的恩典。用纳斯尔的话来说,大自然是一个“显现真主迹象的剧场”(the theatre wherein are manifested His signs)。穆斯林思想家将大自然视为一本井然有序且充满象征和迹象的神圣之书。这意味着,就像《古兰经》一样,大自然向人类揭示了一个创造者的存在。因此,依此推断,自然之书被给予人类是为了获取给养,并保存和保护它。那些对《古兰经》心怀敬畏之心的人,除非通过沐浴使得身体与心灵得到净化,否则便不能碰触。同理,对待自然之书,同样应该也施以尊重和爱护。因此,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人类的责任是尊重并谨慎地保护大自然,这也就意味着在获取自然资源时不可浪费。村田幸子(Sachiko Murata)认为:“当《古兰经》命令人们将所有事物视为真主的迹象时,它鼓励人们利用一种特定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面向对象、事物或数据的思维过程。相反,《古兰经》告诉我们,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与其说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如说是因为它们告诉我们的是它们自身以外的东西。”
 
此外,我们还可以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任何界限都消失了,不再是互相独立的实体。作为真主的迹象,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用环保主义者的话来说,对待整个世界、整个大自然必须持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神圣性的和平衡的态度。
 
三、人的责任:主人还是代治者?
 
《古兰经》认为,人类与大自然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处于一种神圣的平衡状态。尽管服务人类是大自然各个要素构成其整体性的功能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供人类的使用是它们被创造的唯一原因。历史上,很多穆斯林思想家对于这一问题都有相关论述。例如,十世纪著名的思想家阿尔·比鲁尼(al-Biruni)认为:“人无权为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剥削其他王国(自然界),只能按照真主的律法和他的方式使用他们。”此外,伊本·泰米叶在对上述以及相关《古兰经》经文解释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理解所有这些经文时,必须记住,真主是以其智慧创造了这些被造物,而不是出于服侍人的理由,因为在这些经文中,真主只解释了这些被造物对于人类的益处。”
 
人类是真主委以重任管理自然界的代治者,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也不是人类的私有财产,可供随意和不负责任地使用。人类必须在《古兰经》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真主的命令,自我约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
 
综上,一方面,作为拥有智慧和理性的“万物之灵”,人类尽管在被造物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大自然的所有丰富资源都被赋予和委托给人类;另一方面,人类“代治”自然的权利是有限度的,在被教导利用自然而行善的同时,又不能滥用权力而侵害自然。
 
四、结语
 
《古兰经》认为,大自然作为真主创造的客观存在,具有其神圣属性,每一个被造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虽然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处于被造物序列的顶端,但也只是大自然共同体的一员,并对整个环境负有责任,就像人类对家庭负有责任一样,而且,人类在后世将因自己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而受到审判。自然被创造之初就处在一种天然的秩序和平衡当中,而这种秩序和平衡应得到相应的尊重、发展和保护,人类的所有生产和消费模式都应建立在总体秩序和自然平衡的基础上,所以,人的权利不是绝对和无限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消费和破坏自然。相反,人类应该在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避免“不义”(fasad)的行为,防止大自然被毁坏不仅仅是穆斯林的义务,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责任。
 
当《古兰经》在阿拉伯半岛出现时,它改变了“蒙昧的”阿拉伯人的心灵,丰富了其思想,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和认识大自然的视角。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时代,《古兰经》所蕴含的环保理念可以为穆斯林以及人类社会提供一个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和理念,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穆斯林》2019年第5期
 
 中国伊协在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后疫情时代:该如何牧养信徒
       下一篇文章:伊斯兰历史上的科学与宗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