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文化寻根能否解决现代性危机?
发布时间: 2020/12/4日    【字体:
作者:林颐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一书,最初出版于2009年2月,作者解读的切入点是以2003年暴发的SARS疫情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个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相似的语境下,该书重新出版,是有意义的。
 
文化寻根能否解决现代性危机?
 
  叶舒宪是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在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一书,是叶舒宪运用比较文学和文学人类学方法进行社会批评的力作。
 
  在书中,叶舒宪简要回顾了伊拉克战争和SARS疫情的经过,指出这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现代性的风险,我们现在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
 
  作者引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看法称:“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文化诊断,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指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这就提出了发展的自我限制问题以及从潜在的威胁出发对已获得的标准进行重新制定的任务。”作者还引用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的词源学研究,指出“风险”这个概念的诞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作者用两个比喻帮助读者对现代性利弊得失的理解。一个是现代性如同列车的提速。从技术进步方面看,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潜伏下了更大的风险。另一个是现代性如同赌博,要冒血本无归的巨大风险。物质繁荣、科技进步让当今的人们忘记了置身在一个赌局之中。
 
  作者认为,“人为性”是现代风险区别于传统危险的标志特征,大多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突发性事件都是人为造成的。在前工业社会里,人类多半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延续,人类从自然资源中获取食物、庄稼的丰收或歉收、畜牧繁殖的多寡及自然灾害的冲击等,都取决于自然界的波动与变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联盟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工业,却以过去世世代代所不能想象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界,人类开始生活在“人化环境”之中,工业主义给现代社会造成的负面依赖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这是科学的悖论。
 
  怎样解决这个科学的悖论呢?在《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一书中,作者给“现代病”开出的药方就是“文化寻根”。
 
  全书主题包括黑色风暴(非洲文化传统)、凯尔特复兴、女神复兴(女性主义思想洗礼)、东方转向、原始转向、生态转向六个方面的论述,结合了《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原始人的挑战》《寻找原始人》等人类学经典著作,以及诸如历史经典《黑色雅典娜》、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中国地方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讨论,构成了这部作品论点的支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比较分析的学术能力。
 
  作为神话学资深学者,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神话思维。在作者看来,古老的萨满教式的世界观不在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万物之间做出截然的划分,而是把人看成与万物“通灵”之一体,它包含的环境保护意蕴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对照,显然更加符合自然生态的生存原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所呼吁的,应当建立一种全新的人类学,寻找原始与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新的可能。
 
  这部作品提供了关于“进步主义”的反思。身处2020年的我们,对此感受鲜明。在风险面前,我们才意识到所谓的“进步”有多么脆弱。眼下的“未来之危机”是不可见的,它只是一条通往现实的可能道路。
 
  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作品对于“现代性”的认识是有所窄化的,局限在物质层面,把现代性比作“赌博”,是相当偏颇的。现代性的过程,用韦伯的说法就是祛魅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现代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乃至整个社会层面表现出它不同于中世纪的独特的现代特征。它的意义是多层面的,是一个历史的内部矛盾重重的复杂系统,不能通过简单抛弃和寻根回归就能轻易解决。出于现实批判的需要,原始文化中一切与当代社会相对立的成分都有可能获得新生和再发现,变成某种取之不尽的价值资源。但是,原始性是否就是疗治现代性病患的灵丹妙药呢?
 
  瘟疫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有现象。在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出现和确立之前,人类与微寄生之间形成的稳定关系基本上是依靠微生物自然调适机制完成的。传统医学大致说来是经验主义的,难以解决大面积的流行疾病,人口的死亡数量远远超过当代。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才让人类拥有了有力的武器,但同时,人类应当注意,科技会刺激新的变异,微生物与病毒的演化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依靠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预测风险,但是,风险时刻在展现它的特征,极端小概率事件往往超过当前的科技承受能力,匆匆应对,代价惨重。
 
作为在自然和文化模式中不断演进的人类,作为政治和社会生物,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批判社会学把技术与文化联接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毕竟文化正是社会默认的一套实践和价值观。技术的问题并不仅仅关乎技术,它还需要重新定义权利和责任,还需要对权力和控制加以界定。技术应为人类谋福利,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技术的可行性,依赖于公正的实践和对权力的有力限制,说到底,这才是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文化之根。
 
名山名寺名观文化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学既是“谋心”之学也是“谋事”之学
       下一篇文章:作为上帝意旨的世俗主义 ——贺拉斯·卡伦对多元主义即终极关怀的“希伯来式”理解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