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读赵朴初居士晚年三首挽诗引起的联想--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二十周年(下)
发布时间: 2020/12/10日    【字体:
作者:徐玉成
关键词:  赵朴初居士 项南 福建佛教  
 
 
三、读《项南同志哀辞》引起的联想
 
如果说赵朴初居士写《邓小平同志挽诗》,是为了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永忆十年遭丧乱,端凭巨手转乾坤”的丰功伟绩;写《罗竹风先生纪念辞》是缅怀罗竹风先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建设方面功勋卓著的话,那么写《项南同志哀辞》是深切缅怀项南同志在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对福建省落实宗教政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项南同志简历:项南(1918—1997),原名项德崇,福建省连城县人。1918年11月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随父亲项与年从事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开辟工作。抗战爆发后,为抗日救国,几经辗转,于1941年春到达盐城新四军军部。从此参加了新四军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安徽省青年团书记、华东局青年团书记、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团中央书记、农机部副部长等职;1980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等重要领导职务。1997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周岁。
 
一九九七年项南同志逝世时,赵朴初居士写了一首长达四十二句二百一十字的《项南同志哀辞》:
 
  四十三年前,与君初相识,意态惊英发,言词喜真挚。
  及君主闽政,我偶访福州。相见辄欢喜,劝我南山游。
  游归道所见,为我解烦忧。古刹脱虎口,今行聚众酬。
  岁月去如飞,我已称耄耋。病身托医院,不意君亦至。
  朝夕相过从,谈讙如曩昔。知我念家乡,太湖贫困邑。
  为筹千万元,周济饥寒急。忠爱与友情,众我咸感泣。
  君年少于我,体魄亦魁梧。方期百岁宴,同倾甘露壶。
  熟知噩耗传,君竟挥手别?岂为亲友悲,闽民同泣血。
  君生有自来,世代传勋烈,尊翁为革命,铁骨甘百折。
  山路任漫漫,登攀无断绝。君今逢盛世,且为尽心力。
  一瞑应无憾,千载留勋绩。
 
朴老的这首《挽辞》,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他对项南同志的厚爱和深情。并且亲手书写成碑文格式,由项南同志的后人刻在闽西冠豸山青松翠柏间的“项南纪念诗碑”上,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庄严。
 
项南同志是老一辈革命家,从其简历和项南家人对《哀辞》注释上看,赵朴初居士与项南同志有三次大的殊胜因缘:
 
第一次,根据项南同志家人注释,《哀辞》中“四十三年前,与君初相识”,是指一九五四年九月,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赵朴初居士和项南同志都是由安徽省选出的代表,编在一个小组共同与会,这是他们初次相识,通过一起学习讨论,互相有了很深的了解,互相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每年的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不断加深革命友谊,这是他们一生友好交往的最初因缘。
 
第二次因缘,是在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和省委第一书记期间,赵朴初居士偶赴福建考察和调研,应朴老请求,项南同志在全省大力开展落实宗教政策的工作,使福建佛教在遭受“文革”摧残之后,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第三次因缘,是在项南同志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时,因病与朴老共同住北京医院,“岁月去如飞,我已称耄耋。病身托医院,不意君亦至。”两位老友在医院朝夕相处。“朝夕相过从,谈讙如曩昔。”因朴老早年就从事救济救灾事业,现在项南同志也正在担当国家扶贫重任,从日常闲谈中,项南同志了解到朴老家乡安徽省太湖县乃是全国最贫困县之一,知道朴老惦念家乡父老,曾经将个人稿费等捐献给家乡扶贫,但毕竟杯水车薪。于是项南同志遵照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太湖县解决了近千万元的扶贫资金,为太湖县早日脱贫打下了先期基础。“知我念家乡,太湖贫困邑。为筹千万元,周济饥寒急。忠爱与友情,众我咸感泣。”赵朴老对此,是十分感激的。
 
本文重点介绍赵朴初居士与项南同志的第二次的殊胜因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普遍开展纠正“文革”浩劫造成的损失,大力开展落实各项政策的工作。宗教工作方面造成的损失最重,落实宗教政策的工作也逐步提上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1980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出国发【1980】188号文件,批转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等五个部门签署的《关于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等问题的报告》。文件下发后,许多地方处在观望和等待状态,例如,“浙江温州地区的基督教,原有教堂五百余座,现在一个教堂也没有开放。” “扬州的大明寺,为迎接鉴真像展出,国家拔款九十万元修复。但鉴真像刚走,当地的地、市领导同志就下令立即禁止和尚、信徒在大殿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不准敲钟、击鼓,烧香,上供)。”“ 河南洛阳市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古佛寺,闻名世界,很多外宾常往参观、拜佛。但最近据反映,由于文物部门不执行宗教政策,和尚被侮辱,被迫离寺,以致影响接待外宾工作的进行。”发生这些事件的“主要问题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不少地方落实不下去。很多地方反映,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困难最多,阻力最大,进展最慢,收效最差。”  
 
但是,在福建省,却与全国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困难最多,阻力最大,进展最慢,收效最差”的形势正好相反,这里正在打破禁锢中国宗教14年的“左”的坚冰,落实宗教政策有了突破性进展,其关键推动者,就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居士和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同志。
 
1981年1月下旬,赵朴初居士到福建厦门鼓浪屿休假,本来打算住半个月,休息一下。这是他的如意算盘。结果,只去了半天就离开了,原因是福建佛教大德们知道朴老来福建了,纷纷来看望他,并向他反映落实宗教房产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请求朴老鼎力相助。朴老一听,就坐不住了,当天下午就离开鼓浪屿,到福州见了时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的项南同志。老朋友相见,格外欢喜,项南同志陪同赵朴老视察了福州的西禅寺,并请他们再到漳州的南山寺看看。
 
“及君主闽政,我偶访福州。
相见辄欢喜,劝我南山游。”
 
根据项南同志的提议,赵朴老一行到达漳州,看到南山寺后面是个动物园,动物园占用了寺庙的一部分房子,园里还养了老虎。赵朴老看了很难过,回到福州就把这些情况同项南说了。项南听了也感到问题严重,立即打电话给漳州市委处理这个问题,把占用寺庙的房子立即退还。并要各地彻底落实宗教政策,把寺庙的管理权归还给佛教协会。今后要尽可能帮助寺庙进行修缮工作。赵朴老对这些做法很满意,解除了他的烦忧。他称赞项南办事认真。  
 
“游归道所见,为我解烦忧。
古刹脱虎口,今行聚众酬。”
 
这八句诗高度概括了在朴老建议下,项南同志认真积极推动宗教政策落实问题。
 
同时,项南还向朴老提出,希望朴老在福建多看一些地方,有什么问题统筹解决。有了省委第一书记的支持,朴老一行从1月30日到福州,到2月24日离开福建,24天一共跑了八、九个县市。看了20来个佛教寺庙,福建一些主要城市和重点寺庙都看了。通过这次多天的考察调研,朴老取得如下收获:
 
第一,赵朴初居士说:“我认为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重点是在东南一线,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福建佛教有它的特点,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但不去看看,印象不深,百闻不如一见嘛。看了以后,加深了对于‘宗教的五性’中‘国际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福建省是侨乡,福建的寺庙几乎没有一个没有海外关系的。往往一个庙同几个国家的华侨有关系。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有分院,也就是‘下院’,有的多至七、八个下院。还有台湾。与日本也有关系。比方说,福建福清县的万福寺,日本京都也有个万福寺,并在日本成立了黄檗宗。我原以为福建的万福寺不存在了,这次去看的结果,还有一座法堂存在,此外还有方丈室等房子,还有相当规模。日本黄檗宗的人前年去朝拜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地图记载一查就发现三个有关的僧塔。日本黄檗宗有意捐献款项修复,不知是哪个部门(大概是园林局吧)开口要五百万元,没有下文了。长崎和福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长崎有个崇福寺,就是福州崇福寺的下院,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至于华侨关系,福建往往一个庙同几个国家都有关系,而且是近亲。有原来是这里庙的住持,到了国外的庙以后,还是这个庙的住持。由于长期不回来,这个庙就由当家或首座做主,但他年年寄款回来接济。现在福建有几个庙在修建,一个是莆田的广化寺,就是由国外寄来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修缮费(已汇来一百多万元了),在一百五十万元修缮费以外,还另寄十万元给庙上办道粮,存在人民银行,以其利息供寺中僧人的生活费。还有福州雪峰寺正在修天王殿、钟鼓楼,也是从国外寄来七十万港币,合人民币二十八万元作修缮费用。我在泉州见到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派回来的一位代表王旺成居士。他来问:泉州的承天寺和厦门的虎溪岩、百石岩,可不可以修,如可以修的话,准备汇一笔相当于人民币一千万元的钱来。承天寺里的工厂或住户的搬迁费他都包了。只要你修,他就可以拿出一千万元。福建许多庙宇经常得到外汇的特殊情况,表明福建的佛教工作与侨务工作有关系,与对台工作有关系,与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统一战线工作也有关系。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特殊性,也说明了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所以我说宗教工作在我们国家的整个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我到福建二十多天得到的总的印象,使我的这个认识更加深了。”
 
第二,朴老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到,“天主教、基督教徒原来福建省是十万人,经过‘四人帮’大力消灭之后,现在反而增加到三十万人,加了两番。”,这一事例,印证了恩格斯说的“取缔手段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在我们时代能给神的唯一效劳,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胜过俾斯麦的关于文化斗争的反教会法令。”印证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而且非常有害的”的论断是无比正确的。
 
第三,虽然佛教在福建占有这么重要地位的作用,但是,在八十年代初落实寺庙房产政策中,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
 
赵朴初居士说:“首先是鼓山的问题就很多,主要是在‘四人帮’时候园林管理局就把它管理了。在门口卖门票,一年可以收五万元,和尚被赶走了,只剩普雨法师一个僧人。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有个‘鼓山管理处’的字样,再进去,有中、英、日文写的‘欢迎’的标语,大殿旁设有摄影部,小卖部等,还有乱七八糟的广告。庙不像庙,成了游览场所。鼓山和尚自己劳动的土地一百四十多亩被占了,生产的四万多斤粮食被拿走了,七万多元钱也被拿走了,累经交涉,才退还了一小部分,还有四万数千元没还。”
 
朴老接着说:“福州的一个地藏寺,是比丘尼的丛林,向来是替人家火化,把骨灰放在庙里海会塔,每日替人家念经回向。这是佛教的好传统。要说佛教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话,火葬首先就是佛教提倡的。周总理在五十年代提倡火葬时,曾问过我,你们佛教是提倡火葬的吧?我回答说是的。当时还谈到把骨灰撒在河里、海里的事。总理说,很好。现在地藏寺火葬的事业被民政局合并了,把安放骨灰的海会塔占用了。地藏寺从解放初期起就自办搓绳工厂,这也是一件爱国生产事业嘛,也被占了。这次地藏寺德钦老师太请我吃饭,是在天井房边的过道里。”还有“漳州的南山寺。是一个重要的丛林,可是现在山门前搭起一个牌坊叫做‘南山公园’。和尚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扫地出门了,现在有一个和尚穿着在家衣裳引我到处看。有个动物园就设在大殿的隔壁。据说华侨们看了很有意见。所以把大殿的边门关了。我回到福州向项南同志说,我要说和尚是二等公民嘛,这还是客气的话,……。我在漳州时,佛教徒座谈会上有人反映,园林部门有人放风:北京打来的子弹到了这里已经凉了。我向项南同志汇报后,当天下午省里就打电话给漳州,叫动物园搬走。了不起,说那些怪话的人没有想到福州还有子弹打过去。泉州的开元寺,这是众所周知的名刹,如今寺内门挂上一个‘泉州市开元寺管理委员会’的大招牌,还有许多小招牌,一共是十三个单位占领着,主要是文物管理委员会掌握大权。文管会把一些和尚收去做了雇员,纳入它的编制,和那里的住持妙莲法师作对,闹得僧众也不能团结。寺内有两座宋代石塔,和尚不能管,钥匙由文管会管着卖门票,一人至五人是两块钱,人再多是四块。讲解员是些青年男女,群众叫他们‘官家子弟’。……他们既不懂佛教,又不懂历史,又不懂建筑艺术,乱讲一气。听说童小鹏同志去过说,讲解的没有感情。怎么有感情呢?石头塔从宋代耸立至今,从来是由和尚管,现在这么做,人家弄不懂。到底是这几十个‘官家子弟’在保护这两座石塔呢,还是这两座石塔养活这一批‘官家子弟’呢?这些情况我都老实地向省领导反映了。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园林部门、文管部门一定要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分开。他们进去插手,僧尼抵不过他们,福建有句话:‘软土深掘’,僧尼们慈悲为怀,是软土啊,他们认为是可以任意深掘的。有一个林阳寺,古代写的是‘林洋寺’,那里古木参天,森林像海洋一样的浩瀚。但现在树木被砍的什么样了?我亲眼看到大木头睡在路上,森林资源破坏得太厉害了。林洋寺现在还有十亩地,有三十几个老和尚。他们把两个水塘一填,总共有十二亩。一年生产二万斤粮食,你算一算,亩产一千六、七百斤,是了不起的。带头的是过去的一位老‘田头’,这是过去丛林中管农业生产的一个职称,可见僧人本来就有农业、林业的传统,特别应该说,佛教徒在历史上护林造林有不可抹杀的功绩。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少宣传,那是‘左’的错误,现在应该多宣传,以鼓励佛教徒庄严国土的志气。”
 
另据2019年8月24日范殷铭写的《赵朴老与福建漳州南山寺》一文中记载:1981年3月,在漳州佛教不知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赵朴老出现了。赵朴老与夫人陈邦织在省市领导及漳州籍林子青居士的陪同下,巡视了漳州南山寺。他不顾古稀之年,仔细察看南山寺一殿一室,一砖一木,对容颜破损的千年古刹感到痛心。已经被迫脱下僧衣的释传允、释妙应(俗名汤明智)陪着赵朴老拾阶而上,指着尚未修复的大雄宝殿说:“这里原来是工业学大庆展览馆,客堂是‘群众专政指挥部’——囚禁犯人的地方,现在隔着玉佛殿旁是动物园,囚禁生灵的地方竟然是寺庙……”赵朴老对身边的同志说:“南山寺建于唐朝年间,这样一座千年古刹是祖国瑰宝,我们要好好保护呀!”赵朴老还与南山寺原有几位佛门弟子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此后,赵朴老在漳州华侨饭店连续开了几次会议,据参会的原南山寺管委会主任洪湘溪回忆说:“赵朴初来漳巡视,批评了‘和尚赶出寺庙,动物搬进寺庙’的极左做法,强调寺院应由宗教部门与僧众管理。有天晚上,他在华侨饭店小客厅约请了几位原来南山寺的常住,细细询问、了解南山寺‘文革’的变迁:寺庙先是受到冲击,佛菩萨塑像被封闭,僧人被驱赶;继而挪用场所,群众专政指挥部、学习班、展览馆、艺校、动物园、园林管理处等单位进驻。赵朴老一边听一边记录,并向他们讲述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政策,要他们放下包袱,不要担心‘文革’重来,回到寺院,复兴佛教。最后,赵朴老还深情地说:‘相信党中央吧,佛菩萨是慈悲的。’在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后,赵朴老要求地方政府坚决按国务院1980年18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寺院由宗教部门和僧众管理。”
 
“正是在赵朴老的悉心关怀以及在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南山寺古刹……得以重辉。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6月1日作出决定:“漳州南山寺由园林管理处移交宗教部门接受(收)”。
 
以上仅是赵朴初居士在考察调研中的一个例子。回到福州以后,朴老把在各地考察和调研中了解的这些问题向省委作了汇报。福建省委对这方面的事很重视,项南同志对福建佛教的特殊重要性也有了充分地认识,开始大力推动佛教寺庙房地产的落实政策工作。由于省委第一书记亲自抓落实宗教政策工作,使福建省在八十年代初就走在全国的前列,被占用的房子退出来了,被占用的土地还回来了,被占用的山林也退回来了。动物园从寺庙迁出了,他们单位和部门也离开的寺庙,寺庙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主管理,当北方许多省市在落实宗教政策文件下达后还在观望和迟迟不动的时候,福建省就有几百座寺院落实给佛教界管理使用了。自此以后,福建省落实宗教政府的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成为宗教政策落实最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地区之一。
 
第四,赵朴初居士这次赴福建考察,在项南同志支持下,还推动了闽南佛学院的恢复。
 
赵朴初居士说:“我们全国代表会议中有人提议要恢复闽南佛学院。这次到福建去,佛教界又表示这个愿望,闽南佛学院过去是南普陀寺创办的,与很多有名的法师有关系,如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常惺法师等,也确实造就了不少的人才。我这次听说巨赞法师也是与闽南佛学院有渊源的。我很高兴。事实上,这个佛学院有恢复的必要。我和省宗教处郭刚处长说,这个地方一来有名,二来比较完整,尽管房子给小学占了,可以联系搬迁,厦门大学有些师资还可以借助,福建省有很多寺庙,需要人,还有国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一些寺庙要求福建派人去。那里的人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如果无人去接班,这根线就断了。所以要赶快造就人才派人去,不止是从经济上讲有好处,从政治上讲,这根线不断,便于做侨务工作,也有好处。这件事我也向项南同志谈了,他同意说,那就同中国佛教协会合作好不好?我说,好!不过闽南佛学院这个名称,我的意见应保留,不要换名字了,合作不合作再说,联系总是要有联系的。这件事原则上省里面同意并支持,钱呢,不用费心,庙里有办法,香火等收入就够了,还会有外汇。收学生五十人完全可以办得到。那个地方好得很。”
 
赵初朴居士和项南书记都从战略上高度上,例如政治上的影响,经济上的发展,乔务工作的开展,国际上寺庙的联系等,来推动寺院房产政策落实,推动恢复闽南佛学院。这些方面,不但是为省内、国内宗教活动场所培养人材,,还要为东南亚许多寺庙输送合格人材,对于加强了佛教界与这些国家的密切联系,保持长期的渊源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赵朴初居士这次对福建佛教现状的考察和调研,通过项南同志鼎力支持,极大推动了福建全省宗教政策的落实,一大批由文物、园林和林业部门管理的寺庙,收回佛教界管理使用,使福建省全省宗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福建省的宗教政策紧跟中央的部署,收回的寺院最多,僧人数量素质很高,佛教中国化步伐迈得很稳。宗教政策的落实,促进了佛教事业的繁荣,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金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对外开放,繁荣全省经济,保卫世界和平,都有极其伟大的意义。
 
  赵朴初居士与项南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期紧密配合,共同谱写了当代中国佛教史上光辉一页,树立了光辉榜样,为当代历史增添了无限光彩。
 
(20200620完稿,1203修改于北京)
 
感谢作者赐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读赵朴初居士晚年三首挽诗引起的联想(中)
 
读赵朴初居士晚年三首挽诗引起的联想(上)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聘任办法
       下一篇文章:江西之“道”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