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清明的祭祖扫墓活动,反映了人们慎终追远、孝亲敬祖、敦亲睦族的精神价值。近年来,关于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的讨论不绝于耳。近日,哈尔滨市关于清明祭扫禁止烧纸的规定就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他一些城市也有提倡文明祭扫的通知。
作为文明祭祀方式的代表之一,网络祭祀在最近几年经常被人们提及。尤其是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清明祭扫受到极大影响。为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许多地方的民政局都发布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推行网络祭祀的通知,推行网络祭祀平台建设,加强网络祭祀宣传。
是网络时代的独特产物,是祭祀形式的多元表达。
从古至今,祭祀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祭祀文化源远流长,而祭祀习俗与丧葬文化相伴而生。上古时期,人们“墓而不坟”,祭祀主要是在庙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严苛的等级制度下,祭祀也受到很大限制。
春秋战国以后始筑坟墓,墓祭逐渐兴起。墓地作为祖先的埋葬之所,可以直接近距离地表达哀思怀念之情,所以这一祭祀方式也流传最为久远。唐代,清明融合寒食、上巳等形成节日,祭祖扫墓活动开始盛行,朝廷还颁布诏令放假以便官员回乡扫墓。宋代时,官员到外地赴任无法赶回家中祭祀,还建造影堂,供奉祖先的画像或塑像来祭祀。此外,还有登高面对家乡遥祭,或者不能亲临墓地而在路边划圈烧纸钱的路祭等。
从古至今,祭祀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是人们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丧葬祭祀习俗凸显出许多问题,土地利用、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渐突出,移风易俗成为必然。比如,用敬献鲜花等更加生态文明的祭祀方式,来逐步取代上香烧纸等许多传统农业社会的祭扫习俗。
相比传统祭祀方式,网络祭祀有哪些优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祭祀逐渐兴起。网络祭祀是依托网络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空间进行祭祀、纪念逝者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优势记录逝者的影音文字,可以为逝者在网络空间建立墓地、纪念堂、祠堂,并通过虚拟方式进行点烛、献花、上香、祭酒等,表达对逝者的凭吊和怀念。网络祭祀是传统祭祀仪式在网络时代的空间延展,是祭祀习俗的重要变革。相比传统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网络祭祀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对祭扫的亲属来说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更加自由,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私密需求,个体可以尽情宣泄哀愁情思,将平时被遮蔽和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
其次,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上传逝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并长久保存,相比起影堂祭、祠堂祭,这些内容更加立体生动。对祭祀者来说,逝者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在视听感官和情感表达上都更加充分。
再次,网络空间建设简单易行,管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网络上的祭奠内容更丰富,祭祀仪式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最后,网络祭祀更加绿色、环保、文明,既不会有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也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影响他人,但却能充分地体现出纪念的本来意义。
当然,网络祭祀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目前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在真实性等方面的体验感还有待加强,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网络祭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
目前,国内提供网络祭祀服务的中文纪念网站已有上千家,网络纪念馆有上万家,单一化的纪念馆祭祀服务与多元性的祭祀延伸服务兼而有之。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祭祀发展缓慢,与殡葬市场的发展不相称。未来,网络祭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出台相关规定,规范网络祭祀管理。
加强祭祀网站管理,规范网站服务行为。民政部门应及时出台针对网络祭祀行业的管理法规,加强监管和规范祭祀网站的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和网站管理,引导祭祀类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对违规经营、非法经营的祭祀网站,要及时干预,甚至关停,消除民众关于祭祀网站费用、服务、隐私等多方面的隐忧。
(二)加强祭祀网站建设,突出公益性。
民政部门可以考虑将网络祭祀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之列,突出公益性,加强公益网络祭祀平台建设。祭祀是一种重视精神体验的仪式活动,祭祀者在祭祀活动中普遍排斥商业元素的过度介入。因此,祭祀网站作为一种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政府注资、免税、政策性优惠等方式,突出祭祀网站的公益性。
建议协调陵园墓地等殡葬单位,整合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或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公益性祭祀网站。同时,对其他一些考评合格的祭祀网站提供诸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财政支持。引导祭祀网站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质量、有效益的网站。
(三)加强祭祀网站的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内涵。
在现代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网络祭祀作为新的祭祀手段,需要长期的文化建设。网络祭祀既要尽可能模拟传统祭祀的场景,延续人们既有的文化想象,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满足那些在传统祭祀中未能释放的意愿,发展出更具完整性和满足感的祭祀仪式。
网络祭祀的目的是让生者在网络平台上宣泄或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情感, 生者与祭祀网站的互动是关键。网络祭祀空间可以加强情景化设计,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同时,增加祭祀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起到敦亲睦族、凝聚人心的作用。
(四)利用清明节举办网络公祭活动,加强网络祭祀宣传推广。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已经突破了家庭、家族的层面,朝向公共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无论是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还是高校纪念学术先贤,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小规模祭祀活动。即使是炎黄公祭这类大型活动,参与人数也极为有限。网络公祭仪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域和人数的限制,构建民众的集体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而在祭奠因战争、灾害、疫情引起的大规模死亡者的公祭仪式中,综合运用媒介技术推出全媒体直播,扩大参与人群,既可以缓解和抚慰大众心理创伤,又可以帮助民众宣泄情绪,起到顺应民意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此外,应加强网络祭祀的社会宣传,培养人们网络祭祀的习惯。
网络祭祀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方式,是网络时代的独特产物,是祭祀形式的多元表达。祭祀的形式变了,但其蕴含的慎终追远、孝亲敬祖、敦亲睦族的精神价值却没有变。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当下,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互补并存,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共同服务于民众的情感寄托。
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