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少林慈幼院
发布时间: 2023/1/20日    【字体:
作者:中新网
关键词:  少林慈幼院 孤儿  
 
 
多年来已经救助抚育了2000多个孤儿、多人考上大学
 
佛门六度布施为首,所谓布施就是用大慈的爱心去抚育众生,以怜悯心对待失误的众生,平等对待生命,对众生一律施予无缘大慈,佛说“众善奉行”,就是要人们一心向善,这也是度向彼岸的关键。因此,佛教界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佛教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悉,少林寺与少林慈幼院多年来已经救助、抚育了2000多个孤儿。
 
2016年8月23日,河南省少林慈幼院举行赵恒心等同学跨入高校欢送仪式。据悉,考上大学的6名孩子,全部来自少林慈幼院。图为河南省少林慈幼院准大学生展示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欢送仪式上,少林寺、河南省慈善总会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分别为数名准大学生发大红包,以此资助他们攻读大学。
 
提及久负盛名的嵩山少林寺,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相比,距其不到10公里处的另一个院落——少林慈幼院可以说是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那里生活着来自河南各地的几百名孤儿,他们在一起读书、学习,好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他们的“师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几乎每周都会去看望他们一次。
 
位于登封环山路上的少林慈幼院。院落方方正正不太大,十分安静,偶尔可以听到从教室里传来的孩子们的读书声。大门右手边有一则委婉的访客说明,谢绝拍照和采访,担心过多的探访和询问会伤害到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在这里,孩子过着文武兼修的生活。善良的释延芷师父说:孩子们大都在这里生活,女孩子稍大些了会搬到卢崖寺,有专门的女众照顾日常生活。现在的慈幼院是一个有着三百多个孩子的大家庭。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寄宿在学校;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会回到少林慈幼院,早起晨练做操,上午诵读国学经典、温习功课,下午练习少林功夫、锻炼身体。
 
释延芷说,少林慈幼院建立之初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遗余力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释永信方丈在看望孩子们时也说过,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直供养他们上到大学毕业,考不上大学的,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起码有够自食其力。”释延芷说,从建院至今,慈幼院已经培养出数十名大学生,每年的寒暑假,这些在外地读书的孩子们都会回到慈幼院这个大家庭。
 
2003年,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千名孤儿救助”慈善救助项目,救助河南省境内19个县的1039名孤儿。当时,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不过15岁,他们的父母因不同的遭遇离开人世,孩子们无依无靠,日常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上学读书更是一种奢望。
 
2004年12月,作为“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少林慈幼院成立,慈幼院是佛教的称谓,属非赢利性民间慈善机构,截止2013年少林慈幼院累计收养了300多名孤儿,少林寺组建了专门的管理班子,负责慈幼院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年满18岁且能够自食其力后,孩子们就会离开慈幼院,开始独立生活,但少林慈幼院仍然是他们“常回来看看”的家。
 
2009年10月,少林慈幼院的新宿舍楼落成。登封市环山路边,二层的慈幼院有了新教室、新图书室、新宿舍楼。孩子们放假回来后,就在这里学习、生活。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会有志愿者来这里义务给孩子们上课,陪孩子们一起玩儿。(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稍大些的孩子开始生活自理,洗洗涮涮的事情都要自己做。
 
今年刚19岁的小华(化名)已经在少林慈幼院生活了近9年,他经历了慈幼院最初的建立和之后的发展,对慈幼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口中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跟他一样,慈幼院的每一个孩子都管释永信叫师父,这个师父几乎每周都会到慈幼院来。“哪个孩子顽皮,哪个孩子内向,学习情况如何,方丈心中都有数。”释延芷说。
 
孩子们很淘气,为此慈幼院搬过5次家,最终买下废弃的养鸡场,盖起临时房,才有了现在的慈幼院。进入少林慈幼院,你能看到面墙上书写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八个大字,这是慈幼院的院训,也是永信大和尚的亲笔题词。正如少林慈幼院的一位老员工所说:“办慈幼院是少林寺做的一件大功德,不仅救助了一批孤儿,更铸造了一个爱的平台,让大家的爱心和善缘得以成就,让人们体会到孤儿不孤,大道不衰,人世间真情和真爱永在。
 
从2003年开始,少林寺每年向这1039名孤儿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直至他们满18岁。
 
稍大些的孩子开始生活自理,洗洗涮涮的事情都要自己做。
 
学习少林功夫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天气炎热,男孩子们索性光脚练功。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圣诞节餐馆老板免费送千份披萨
       下一篇文章:东西方宗教文化与慈善的起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