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是无数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几千年来,兔子因其性情温顺、活泼可爱深受中国先民的喜爱。“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肃肃兔罝,椓之丁丁”,早在《诗经》时代,兔子形象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就使得它作为人们寄托情思、借景抒情的意象和母题,频繁出现在诗词、画作中,充分展示着中国先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许多“兔”的生动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兔子“狡兔三窟”的智慧与遇到天敌时如离弦之箭般的逃脱速度,历来为人称道。我国先民从兔子筑窟营穴和逃脱奔跑中汲取了大量的生存智慧。《战国策·齐策》中的历史著名典故“狡兔三窟”和《孙子兵法·九地》里“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描述,就是兔子的迅敏智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策略的启迪之证。
在莫高窟第285窟西披的山林间就画有一只小白兔。兔子长长的耳朵放松后耷,似还没有察觉身后正悄悄逼近的老虎。画师仅用概括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兔子的形象动态,逼真传神,充分体现出画师绘画技巧的娴熟。
而绘制在第428窟东壁的这只聪慧矫捷的“小白兔”正在山间疾奔,长长的耳朵警觉地高高竖起,强健的后腿紧绷蹬地,似在随时探听身后的情况。生动的画面既体现了兔子的敏捷、迅速,又表现了逃脱追捕场面的热烈紧张。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晋代傅玄在《拟天问》中对于兔与月的关系给出了朴素的解释。由于我国先民对时晦时明、周而复始的月亮形象的观察和认识,引发了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和朴素崇拜。
莫高窟第35窟和第76窟中,画师就描绘了两幅人们想象中的月宫图景。菩萨手上托着的就是月亮,金蟾、桂树和捣药的兔子在其中清晰可见。古代神话里,太阳里住着三足金乌,月亮里有捣长生不老药的玉兔。古人不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阳光而散发光芒,只是按照肉眼所见的太阳以及月亮的颜色,赋予了月亮清幽迷蒙的光彩。寥寥数笔,翘首眺望的小兔子跃然壁上。
古代民间,流传着众多有关于月亮、嫦娥和白兔的传说故事。“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出现,使得在月亮里捣长生不老药的玉兔,带有了神秘色彩。如《抱朴子》中就有“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白色”的说法。兔子形象所代表的长寿寓意,使得中国民间衍生了众多与兔有关的民俗活动和精神崇拜。
中国先民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将凶吉祸福与物的善恶相对应的观念。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都是重要的祥瑞之物,人们认为其怀仁抱德,《宋书·符瑞志》即载“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瑞应图》中更跋有“王者德茂,则赤兔见”的传说故事。兔子形象也因其祥瑞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装饰图案中。
莫高窟壁画的众多“兔”形象里,最为经典生动、引人瞩目的还属“三兔共耳”图案。这一图案发端于隋初,流行于唐,现存22幅。最早的绘制在隋开皇四年(584)建成的第302窟天宫栏墙中,最晚的则在五代第99窟的藻井中。而其中的杰出代表当为第407窟藻井井心的“三兔共耳”。
藻井井心中央绘重层八瓣莲花,花芯绘“三兔共耳”图案。图案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的形式均匀分布其中。呈逆时针方向奔跑的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两两共用一耳,首尾相接,极具动感。莲花周围绘飞天、童子、比丘环绕飞行,天雨香花,彩云呈祥。画面造型优美生动,色调明快爽朗,构思奇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有吉祥、完整、无限的寓意,加之兔子所象征的吉祥瑞应、生生不息的意义,使得循环往复的“三兔共耳”图案多次出现在隋至五代时期的壁画里。
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史视野里,兔及兔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融合发展,逐步演绎成为一种独特的生肖动物形象和文化符号,折射着人们对于自身和自然奥秘的探索热情,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待。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2023癸卯兔年,我们祝愿,敦煌壁画里的“小白兔”能为您送去新一年的祥瑞祝福,步月登云,动若脱兔,共赴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