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将辽代的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方式和先前汉唐间的主流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其新形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祭奠空间从以象征墓主灵魂的“神位”或墓主正面像为中心,转变为以墓主遗体为中心;二是整座墓葬通过壁画图像配置等方式,从仿效现实居宅的堂、寝转变为仿效庭、堂。这种转变与河北地区晚唐墓葬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同时,辽政权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密宗“即身成佛”信仰的流行,可能是促使其较普遍流行于辽代上层墓葬的文化动因。
辽是由兴起于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契丹,在唐帝国灭亡9年后(916年)建立的统辖长城南北的政权。由于契丹族是在南下接触到汉地文化习俗后才开始行土葬并砌筑室墓,因此学界在探究辽代墓葬文化时,多言及其对汉地唐制的沿袭和仿效[1]。然而,辽对唐文化的学习绝非照本宣科。辽初统治者在参酌汉人典章草创各种文物制度与仪则法规时,又充分尊重了契丹民族的特点[2];与此同时,一些悄然酝酿于河北地区晚唐墓中的新兴文化因素,经有辽一代持续滋长,最终发展为被高等级贵族墓所采纳、且具有转折意义的新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墓葬文化由中世向近世的过渡有较高学术价值。本文选取丧葬习俗及礼制的重要直观表现——墓内祭奠与壁画图像的配置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汉唐间的主流情况进行对比,揭示辽墓在这两方面所呈现出的新意,并尝试对其渊源及背后的文化动因做出解释。文章或有参考未备、论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Liaodaimuneijidia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