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遍布全球的宗教复兴
发布时间: 2009/11/17日    【字体:
作者:魏新龙
关键词:  宗教 复兴  
 
 
                                        魏新龙

 
[内容摘要] 二战之后,随着国际形势和各国内部形势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宗教复兴的潮流。这股潮流原因复杂,特点多样,出现了一些同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并给各国人民生活和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影响。 因此,对宗教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全球;宗教;复兴
 
    一、宗教复兴

    宗教是一种历史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社会中起着价值确定、推广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根据美国宗教学家霍普夫的研究,可把今天仍在积极活动的宗教大致分为4类:一是原始宗教,以泛灵论为主要特点,主要分布在非洲部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中;二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主要是指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佛教等;三是起源于中国和日本的宗教,包括道教、神道教等;四是起源于中东的宗教,包括波斯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由于各个教派自身特色和影响力不同,其生命力和命运也大有差异。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就是流传最广的世界性宗教,而有些宗教则渐趋式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宗教活动曾经有过一阵低落,但如今信教的人们又在持续不断地增长。据统计,在美国1950年,信仰各种宗教的教徒有8680万人,1960年突增到1.1亿人,到1969年则增加到1.3亿人。特别是最近,信教的人数明显增加。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5%的人声称相信上帝或精神万能,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

    在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一股宗教基要主义,又叫宗教传统主义的潮流。其特征是要求信奉传统教义并试图把这些教义贯穿到世俗政权活动中去,变成法律而对每一个人都有约束力。它的起因:一是民族国家不能满足其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是对于融合了贸易、通信、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现代文化的一种抵制。这种宗教基要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往往交织在一起。美国的布坎南作为1995年到199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角逐者,便主张求助于传统的宗教信仰,在外交上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印度教中的基要主义分子曾制造了多起暗杀政治领导人的事件,使印度国内的宗教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与宗教基要主义相似的是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他们认为穆斯林世界正被外来的异教徒和穆斯林中的叛逆者引入歧途,具体表现在放弃了伊斯兰教法及其原则,而接受世俗的法律和价值观点。为了拯救伊斯兰社会,要首先在国内发动圣战, 反对叛逆者,推翻他们的统治,建立以传统伊斯兰教法为原则的社会,然后再进行拯救兄弟国家和民族的圣战,恢复伊斯兰教往日的光荣。
美国的一些报刊杂志,把这一现象看作是宗教热情的新复苏和新高涨。
 
    二、宗教复兴的原因,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多种多样,其中一种重要的信仰危机是民众对政府及政治制度丧失信心,不相信政府,并对主流价值观念体系产生怀疑。在此情况下许多人对未来感到渺茫,对政治失去兴趣,不愿适应政党及其纲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一切意识形态抱有成见,表现出看破红尘、听天由命和麻木不仁的态度。 在美国,1986年秋季,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对30万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生活应富有意义的人仅占40.6%。

    不仅美国,德国和日本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联邦德国的一个民意调查研究所的负责人瑙曼教授在接受联邦德国《南方信使报》记者的采访时说:“最近10年至15年,最令人忧虑的是惰性的增长,存在着一种至今不断增长着的无聊情绪。这常常使人想起荣格的一句话,‘无聊是一种隐痛,无卿会产生不幸。’”【1】

    在日本,20世纪70年之后,青年中滋生和蔓延着一股颓废和享乐主义的思潮,很多人对工作不像前辈那样勤奋认真,对一切抱无所谓的态度。而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和结构调整时期,失望情绪又弥漫了整个社会。

    失望和无聊,终究要使人们寻找寄托,因此,宗教便成为一种选择。因为人世间的各种烦恼,对失望和无聊的人来说,也许只有到各种宗教里才能找到寄托,获得慰籍。“宗教,是对人生的态度,是鼓舞人们战胜人生中各种艰难的信念。宗教对于有关宇宙的神秘性和人在中间发挥作用的艰难性这一根本问题,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满意答案,并在人类生存中给予实际的教训规戒,由此鼓舞人们去战胜人生征途上的困难。”(汤因比语)【2】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这是因为第三次浪潮到来之前,第二次浪潮的结束使得许多人的生活秩序发生瓦解,而“丧失生活秩序就会导致精神崩溃”和“生活意义的丧失”,甚至“产生某些个人的缺点”。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他的观点说:“今天社会基本准则的突然变化,个人作用、地位差异和权力体系的模糊不清,文化的中断,而首先是巨大思想体系和工业现实观的破产,已经粉碎了大多数人对世界形象的看法。结果,多数人今天在观察他们周围世界时,只看到一片混乱。他们深感个人的无能为力和生活的空虚乏味。”【3】

    而在阿拉伯世界,人们的失望却是另一番景象。伊斯兰教在公元,世纪产生后,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公元13世纪后,随着“十字军东征”和其他异族的轮番入侵和占领,伊斯兰世界陷入了停滞和衰退,人们开始怀念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大同社会”。到了现代,伊斯兰世界仍未振兴,内部的贫富悬殊和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而且还时常遭受外族势力的控制和威胁。一些复古主义者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对伊斯兰教义的篡改和外来文明的侵入导致的结果。只有回归伊斯兰教初创时期,严格执行《古兰经》和先知与教长的圣训,才能强化自己,阻止外族的侵略和掠夺,消除贫富差距和腐败现象。因此,他们呼吁人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主张政教合一的神权高于一切,要用伊斯兰教规来规范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一切行为。

    20世纪后期的宗教复兴同宗教组织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也有关系,尤其是基督教。比如,1981年,国际宇宙学界在梵蒂冈举办过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散发了教皇保罗二世的一个讲话,谈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说:“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合作,只要是在任何意义下都不破坏各自的自主,就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也就是,宗教要求笃信宗教的自由,科学则强烈主张研究的自由。”【4】随后,他还提到,由于教廷曾经无视科学所应有的自主,导致了对伽利略的错误判决。2000年,教皇又对罗马教会两千年间所犯的错误进行了忏悔,请求上帝宽恕。他说罗马教会在历史上曾犯下七大错误:第一是强迫教徒忏悔;第二是十字军东征并设立宗教裁判所;第三是导致基督教的分裂;第四是敌视犹太教;第五是强行传教;第六是歧视妇女;第七是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教皇承认七大错误并进行忏悔,史无前例,给世界以巨大震动。
 
    三、宗教复兴的特点

    在西方,这次宗教热情的重新兴起,伴随着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祷告者成分发生变化。过去的调查表明,做祈祷的人一般是年老、体弱、贫穷、文化程度低和社会背景复杂的人,而今天,大量有知识、有作为、高阶层的人同样在祈祷中寻找精神和感情上的寄托。其次,虔诚程度提高。在祷告者中有一半人雇佣职业祈祷者作为通向上帝的“热线”,请求上帝对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给予特殊的关照。他们甚至认为,祷告和沉思能够降血压、减轻病痛和心理压力,从而促成心情的平静。据调查,他们中有70%的人声称得到了报答。他们拿出例证说,通过祷告治愈了疾病,从伤害中解脱了出来,使自己所做的一切获得成功。再次,宗教兴趣增长。现在在美国,到神学院登记体验生活的人接连不断,在各院校的校园里,宗教课的出勤率冠各科之首,教会的专职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到教堂祈祷的学生和业余讲经者所取代。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圣经》已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他们把《圣经》视为上帝的语言而坚信不疑。有82%的人认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帮助他们尊敬自己,其中,一名叫马撒·亚当斯的人这样说:“我的信仰告诉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期望是什么。没有信仰我不能是我自己。”【5】

    在伊斯兰世界,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崛起并产生广泛影响。如1979年霍梅尼推翻巴列维政权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这个政权大肆鼓吹要向外输出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核心的伊斯兰革命。他们不仅认为伊斯兰神权高于一切,而且还认为世界是伊斯兰教的世界,只有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政治才是合理的,也只有《古兰经》和圣训才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指南。因此,霍梅尼政权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推翻一切世俗政权,坚决抵制一切非伊斯兰的思想文化甚至资金技术的进入,用《古兰经》和圣训为准则来统一世界。基于这种主张,霍梅尼提出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在伊朗实行严厉的伊斯兰什叶派神权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分子,强制执行宗教教规。同时,还采取种种手段干预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甚至进行渗透和分化活动。伊朗作为现代原教旨主义运动的中心,不仅赋予了原教旨主义以新的内涵,而且还将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推向世界舞台,为原教旨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楷模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遍布全球。在中东比较著名的组织有穆斯林兄弟会、真主党、伊斯兰圣战组织、伊斯兰拯救阵线、伊斯兰抵抗运动、巴勒斯坦* 哈马斯, 等等。 这些组织已以松散的形式联合在一起,而且已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形成政治势力。
 
    四、当代宗教的新变化

    宗教科学化——在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宗教也在改换自己的形象。当人们已能通过试管婴儿创造生命时,如果仍然抱着上帝造人的观点不放,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一些宗教认为,上帝体现在“进化神学”中,即上帝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神,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不再超乎这个过程之上,也不存在于这个过程之外,而是永远随着大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进化神学” 要求人们既要看到上帝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变化和这个世界的变化。于是,一些教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施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在美国,现在有1100多家电台和200多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有关宗教的节目。甚至一些教会(如美国的公众教会)反对过分简单地、不切实际地抵制现代科学技术,强调应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人类物质文明这个更为现实、更为重要的问题上来。

    宗教世俗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徒,一些宗教使自己更接近现实生活。例如,波兰的教会团体利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帮助农村建设供水和排污工程,并使私人农场的农机现代化。埃及的伊斯兰教组织以低费或免费的形式向家庭提供社会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尼加拉瓜的天主教基层团体为自主经济项目提供帮助。萨尔瓦多的福音派教徒为本国儿童建立了多所学校。 通过这些活动,教会参与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美国的罗德尼-斯塔克和威廉-班布里奇两位教授在他们合著的《宗教的未来》一书中,对此现象论述道:“随着各个宗教团体变得越来越世俗,宗教与世俗化过程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有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况,将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之中。”而且,“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绝不是宗教的终结。”

    宗教政治化——美国的诺宾·瑞特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说:“各种各样的宗教政治活动,作为日益增长的世界性因素,以一种深入、广泛而持久的态势在20世纪后期形成。”【7】另一些专家认为,无论从华盛顿到黎巴嫩,还是从伊朗到南非,活跃的宗教信徒们正聚集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其发展犹如借着风势蔓延的大火,不论右翼政府还是左翼政府,都面临着它的挑战。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破天荒地出了一个牧师出身的候选人杰西·杰克逊。一些宗教团体不断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扩大影响,以提高宗教团体的社会作用。

    一神与多神教并存——在世界上,西方社会宗教大多属于一神教,而东方社会宗教则属于多神教。 一神教有强烈排外性,如中世纪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就十分严重。由于这个特点,西方社会的变迁也就表现为一个剧烈振荡的过程,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尤其在当代,一神教由于缺乏对自然的崇拜而日益显示出它的弱点。相反,在多神教的社会,承认多种价值的共存,因此,在吸收外来价值时,能保持住自己基本的东西而继续存在。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说:“考虑今天人类的文明,是否可以这样说,为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西方的一神教是有利的。然而,对人类来说,为保持各民族的独立自主,对自然来说,为制止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东方的多神教是更重要的。今后,这两方面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双方都有应该扬弃之处。” 【8】

    建立宗教的世界性团体——世界上的宗教团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自成体系,而且彼此之间经常对立,互相争斗,这对世界的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都是一种不安全因素和障碍。为了真正实现大多数宗教所宣扬的博爱、平等、和平、文明、忠诚等精神,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各教派组织的联合会就成为必要。一些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正在积极呼吁人们注意这个问题。美国的厄尔·布鲁尔在《未来学者》杂志上写道:“宗教在解决21世纪全球性危机中起的作用,应从它的地域性和全球性来考察。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灾难和问题都说明,人类需要进行巨大的斗争以建立更高一级的全球性团体或社会组织。”【9】
 
    五、当代宗教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关系

    历史上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中世纪,伊斯兰教兴起的时候大力向外传播,经常发动圣战,然后基督教组织十字军东征,从欧洲一直打到西亚。这次高潮持续了很长时间,造成了国家间关系的动荡与战乱。第二次高潮是近代亚非国家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借助本土宗教反抗传教的殖民主义者。而现在,冷战后,可以看成是第三次高潮。波黑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是东正教和伊斯兰的斗争,科索沃危机的起源是东正教的塞族和穆斯林阿族的斗争。其他如车臣问题,东帝汶问题,斯里兰卡僧枷罗人和泰米尔人的内战,中东问题,北爱问题等等的冲突都和宗教背景有关。所以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将来世界上注定会发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三大宗教、三大文明的冲突。当前,宗教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因为:第一,宗教经常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第二,宗教自由经常与人权联系在一起,第三,宗教经常与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第四,宗教经常与国家的政局,民族的分裂或统一联系在一起, 第五,宗教的认同往往跨越国界和民族的界限。 从历史角度看,在国际关系中,当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宗教的矛盾往往使得原来得到控制、得到解决的问题重新爆发,宗教问题会突然变得重要、敏感起来。
由于宗教在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人们应该给宗教问题以必要的关注。
 
______________
注释:
【1】【2】转引自张勇进、钟晓云编著《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版,P138、P152。
【3】(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版,P64.
【4】《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P3.
【5】【9】转引自张勇进、钟晓云编著《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版,P154、P155、P155、P156、P157.
 
参考文献:
[1]L.M.霍普夫著《世界宗教》,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12期。
[3]亓成章等主编《当代国际政治理论与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转载自:《浙江广播电视学院》2004.4)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试析印度政府主导的宗教个人法改革 \张雪娇
摘要:在从传统宗教社会向现代世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印度宗教与政治(法治)的关系也…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摘要:在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16世纪20年代,上德意志区域的帝国城市率先接触到改革…
 
天主教与菲律宾民主化转型研究 \史田一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30多个威权国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波”民主化…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刘碧波 李一达
摘要:对美国宪法中的确立条款历来有两种解读,严格分离和中立论。自1947年以来,"严格…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天主教与佛教儒学化之比较与反思——以“礼仪之争”与“沙门议敬”为中心
       下一篇文章:宗教信仰——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