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中国朝鲜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 2010/6/3日    【字体:
作者:金钟国
关键词:  中国 朝鲜 宗教 历史变迁  
 
 
                                        金钟国

 
[内容摘要] 朝鲜族的祖先居住在朝鲜半岛,所以,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与朝鲜固有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迁入中国以后,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和信仰活动。抗战时期,朝鲜族社会的多数宗教组织和信教人员参加过反日活动,建国以后则力求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走上了“三自”爱国之路。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宗教信仰;历史变迁

 
    自古以来朝鲜民族有着种类繁多的宗教信仰。如原始社会的图腾、仙教、祖先崇拜,三国时期的儒教、佛教和道教,到了高丽和李朝时期则逐渐把儒教定为国教。到了近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东侵影响下兴起的“开化思想”浪潮中,朝鲜民族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同时,他们也信奉朝鲜民族特有的民族宗教,如东学教系统的天道教、侍天教、济遇教、水云教、青林教;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倧教、元宗教;吁哆教系统的太乙教、甑山教等近80余种。

    朝鲜族的祖先居住在朝鲜半岛,所以,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与朝鲜固有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的联系。迁入初期,朝鲜族在生活上毫无保障、政治上受到歧视的情况下,宗教成为寻求超世安慰的一种手段。随着朝鲜族人口的增加,聚居区的形成,以及私塾的兴起,传统的儒教思想在朝鲜族群体中越来越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1910 年“韩日合邦”后,很多朝鲜反日志士纷纷亡命到中国东北,举起反日民族主义旗帜,进行“复国救民”活动。当时宗教界上层人物中相当一部分是反日志士或知识分子,他们毅然举起“宗教革命”和“教育救国”等旗帜,创办私立学校,传播反日思想,发起了反日启蒙运动。

    1906 年,著名反日启蒙运动家、基督教信徒李相卨来到延边,在龙井开办起朝鲜族第一所近代教育机构——“瑞甸书塾”。他把教育和传教并施,并以“独立要看教育,团结要靠宗教信仰”为信条,给朝鲜族人民灌输反日思想和民族独立意识。1911年,著名反日活动家、基督教信徒李东辉来到延边。他组织韩、中、俄基督教宣教团,亲自担任总务,掀起了所谓“百万救灵运动”。后来,李东辉还在汪清罗子沟创办了东林武官学校,培养出朝鲜族反日军事人才。

    除此之外,民族宗教系统的大倧教、元宗教、天道教、青林教等派别,也创办一批私立学校,宣传反日思想,弘扬民族精神。据统计,1911年,延边地区宗教界创办的私立学校有11所, 占当时延边朝鲜族私立学校总数的57.8 %。到1913年则增加到42所。这些学校,成为当地朝鲜族人民的文化中心和反日斗争的阵地。

    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朝鲜“3·1”独立运动的推动下,1919年在龙井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日运动。

    3月13日,基督教、天主教、青林教、大倧教等宗教团体介入的“3·13”反日运动,其领导骨干大部分是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界人士。当时参加反日游行的人数达二万。通过“3·13”反日运动,他们在斗争中吸取教训,走上了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道路。早在1919年1月,大倧教的金教献、金佐镇,基督教的金耀渊、郑载宪,儒林派人士李花久等人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走武装斗争道路。当年3月,基督教的“忠烈队”、“暗杀队”,大倧教的“重兴团”,元宗教的“大震党”等纷纷与敌人展开武装斗争。截止1920年日本的“间岛出兵”,东北各地已有30多个朝鲜族反日团体;当时,延边地区朝鲜族反日武装队伍约有3700名,其中大倧教的“北路军政署”、基督教的“间岛国民会”、天主教的“义民团”、孔教会的“光复团”等武装团体共有2500余名,占独立军总数的67%。

    1920年10月,日本殖民主义者从朝鲜等地调集二万多日军对延边地区的抗日武装发动了大讨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间岛惨案”。日军把朝鲜族教会和教堂视为“被不逞鲜人独立运动所利用的巢穴”和“政治阴谋的策源地”而加以毁坏、破坏,对教徒进行血腥屠杀。近两个月时间,日军烧毁或破坏教堂38座,学校36所,房屋3209栋,杀害群众3000余名,其中教徒占一半以上。所以,日本侵略者把这次“间岛出兵”称之为对“不良宗教之讨伐”。“大讨伐”之后宗教界的部分上层人物被吓破了胆,有的宗教团体遂抛弃反日旗帜,只从事“纯粹的宗教活动”,甚至变成亲日宗教团体。青林教打出“纠正鲜人之不稳思想”的口号,宣扬“从日军方面取得谅解,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教徒纷纷离教。天道教的上层人物也受到日寇的引诱,宣扬“大东亚主义”,并开展“节制”运动。 

    20世纪初,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在朝鲜族聚居地区出现轰轰烈烈的反宗教运动,号召朝鲜族群众断绝与宗教之奴役关系而以共产主义为信条。1925年起反宗教运动更加高涨,提出“从势力最大的基督教开始摧毁”的口号,并且开展“教育脱离运动”。在龙井,由团体创办或经营的大成、东兴、恩真、海星等学校都提出“学校从宗教解放”的口号,逐渐由宗教信仰中心转变为宣传共产主义的“温床”。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对朝鲜族宗教采取“利用与统治”并举的政策,不但对宗教界上层人士进行引诱,而且把亲日分子派到宗教组织内部,让他们去大力培植亲日势力,使其忠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他们还通过宪兵、警察,对宗教团体进行监视,防范其“越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族宗教团体的反日色彩更加暗淡,甚至变成“皇民宗教”。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却出现了宗教“复活”的局面。据统计,1930年耶稣教系统的长老派、监理派、安息派、圣洁教派共有171个教会,一万多名教徒。到1934年,却增加到四万多名。当时,延边地区还有佛教寺院14座,信徒2400余名。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殖民主义者进一步加强对朝鲜族宗教团体的“统制”。1942年1月,他们把基督教系统的几个派强行合并为“满洲朝鲜人基督教会”。对朝鲜族推行“皇民化”政策的同时,强制实施“神社参拜”。在日寇的软硬兼施下,相当一部分教派被沦为日伪的思想统治工具。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以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朝鲜族的民族宗教基本上销声匿迹。综上所述,解放前朝鲜族宗教团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宗教系统的多样性和门派的多样性。既有外来的宗教,又有本民族宗教;二是宗教的政治色彩浓,宗教团体与反日斗争有着密切联系。朝鲜族宗教可分为“反日宗教”与“亲日宗教”两大类;三是宗教信仰日趋单一化。到光复以后,朝鲜族的民族宗教基本上消失,外来宗教,也只剩下基督教与天主教。

    东北全境解放以后,大倧教和青林教分别在哈尔滨、龙井等地企图回复宗教活动,但未能成功。朝鲜民族宗教的消亡,同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政策与新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解放后,中国的朝鲜族取得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宗教与教育的分离,宗教失去了阵地;随着全民义务教育的普及,无神论思想占领了思想阵地,由于民族宗教的核心人物大都移居国外,重建宗教的活动失去了重要组织条件。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使朝鲜族成为国家的主人,使民族宗教失去了生存的合理性条件。“八一五”光复后,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局势十分险恶。因此,一直到1949年内战结束前,包括朝鲜族宗教组织在内的各种宗教活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48年,东北人民政府颁布施政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一贯立场和基本政策。此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部分信徒,分别在八道沟和龙井等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到了1949年,颁布实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要领》后,教会的活动进一步活跃起来。但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罗马教庭公然发表敌视新中国的宣言,煽动中国的教徒进行反对共产党、反对新中国的破坏活动。罗马教会还多次发布命令或指示,以有神论与无神论势不两立为由,要求不看共产党的报刊,不参加共产党组织的一切活动,并威胁教徒违者被开除教籍。

    罗马教会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击,同时,也引起了天主教、基督教内部爱国人士的不满。1951年10月27日,延边地区的天主教信徒在延吉县八道乡召开有37个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三自革新委员会”,并发表爱国宣言。1952年9月,八道沟天主教会在“三自革新委员会”的领导下,把6 名德国神父遣送回本国, 推举中国神父管理教会事务。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后,州内天主教和基督教会的神父、牧师、长老等主要神职人员分别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
 
    1955年3月,延吉基督教会也宣告成立“基督教爱国委员会”。到了1959年,延边天主教会拥有神父1名,修女3名和2364名教徒;基督教则拥有5000余名教徒,主要分布在延吉、龙井、和龙、汪清等地。

    1958年以后,宗教工作中“左”的倾向日益抬头,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教堂普遍受到破坏,教会上层人士被当成“牛鬼蛇神”和“封建迷信分子”受到批斗。广大教徒也被视为传播“封建迷信”的“异己分子”受到批判,无法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徒在公开场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在家庭里进行“地下”信教活动。清除林彪、“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开始重新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发生在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错案,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同时陆续开放或恢复了教堂。1980年,八道天主教堂恢复活动;1981年,延吉、敦化等地的教堂恢复活动;
  
    1986年,安图和珲春教堂也恢复了活动。与此同时,教会上层人士陆续被选为各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1983年,图们市石岘镇的年轻天主教徒严太俊被推荐到沈阳神学院深造,学成后回到延边成为建国后第一个朝鲜族神父。

    建国后消失了多年的佛教,伴随着敦化市正觉寺的重建和珲春市太阳山庄寺院的建立,重新恢复了活动。
目前,延边地区有五万余名宗教信徒,约占人口总数的2.5%。主要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5000多名;信仰佛教的有9000多名(朝鲜族500多名);基督教徒37000余名(朝鲜族18000余名);天主教有3000余名,其中80%以上是朝鲜族。朝鲜族教徒占全州教徒总数的40%左右,相当于其人口比例。

    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记录,全州由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56座,其中有天主教堂15座,活动场所5处;基督教堂86座,活动场所111处;还有10座清真寺和4座佛教寺院。目前,州内有宗教教职人员102名,其中天主教神父6名,修女5名;基督教牧师5名,长老10名,传教士42名;佛教和尚3名,尼姑23名;伊斯兰教阿訇8名。
 
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千寿山.金钟国.中国朝鲜族风俗[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4.
[2] 金钟国.党的民族政策与延边朝鲜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6.
 
 
                       (本文转载自:《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10月第24卷第5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试析印度政府主导的宗教个人法改革 \张雪娇
摘要:在从传统宗教社会向现代世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印度宗教与政治(法治)的关系也…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摘要:在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16世纪20年代,上德意志区域的帝国城市率先接触到改革…
 
天主教与菲律宾民主化转型研究 \史田一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30多个威权国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波”民主化…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刘碧波 李一达
摘要:对美国宪法中的确立条款历来有两种解读,严格分离和中立论。自1947年以来,"严格…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下一篇文章: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探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