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强
老子在徳篇第三十五章说“言有君,事有宗”,孔子在系辞(上)第一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在《论语》里仁篇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子和孔子论述的"君、宗、天、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虽称谓不同,却是"一以贯之"的永恒真道,启示出了决定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即文明之光。
传承在世上的真道之所以能超越历史时空,贯穿于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永不止息地寻找和探求文明之光的过程,则是体现于人类“方以类聚”的命运指向,而从古至今未作丝毫更改。
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和谐”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儒家传统的高尚概念,本是“甚易知,甚易行”的,然而人们对核心价值,即文明之光没有进行准确地认识,没有认以为真,以致“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使得传统的、决定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观被忽视,中华历史文化“厚以载德”的长久影响力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关注到了“人类命运的定向与核心价值观研究”这一“经文辩读”课题的重大性和必要性,更是看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从未曾作任何改变,并作为根本性的真道一直贯穿于人类命运的始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与长治久安。
为此,笔者决心向国家和社会报告关乎人类命运的部分研究成果,向国家和社会呼吁有偿转让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经》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一是筹集资金,保障精力、物力来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国家、政府机构、学界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必要重视,力争在客观研究、不涉及政治与宗教争端的基础上,与相关单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台,打造国际先进的研究团队,集“国力”和众人智慧来整理、完善该成果,共同完成这一文明之光,即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工作。
一、研究背景
一个多元的社会,人无论有多少种活法,但都不会放弃追求得体的、有指望的生活;人无论有多少种命运,但都不会放弃对生命永恒价值的探求。
然而,当前社会矛盾越来越深,不同利益群体冲突越来越激烈,其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人们把这个“现实世界”当作了生存的宗旨和目标,却漠视了永恒生命的信仰与指望,以致富人穷极无聊、为富不仁,权贵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扩张、穷奢极欲,而穷人怨怒更甚、无奈也更甚。如此,所有人不但对今天感到非常困惑,对明天也毫无指望,造成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维稳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类矛盾,绝不是凭借武器尖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可以解决得了的。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在于人类都能清楚地认知有永恒生命的信仰与指望,并且能看到所有人,无论穷富贵贱,都可以享有永恒的幸福与尊严,正如先哲孔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从开篇就刻录了“元、亨、利、贞”,指出我们人类只有对“元”、即永恒不变的真光与生命之源,进行“亨”通领悟,这才有“利”于解决“使人类都有永生指望”的难题。其中的“贞”字,是烤灼龟贝、求得正解的意思,象征了人类通过恒“德”,即耶稣基督所说“天天背起十字架”那样的祈祷锻炼,直至生命得享永恒的正果。所以,让本始之“元”的真光,即文明之光与生命之光,在我们国家乃至全地都被传扬,成为穷人和富人的一致目标、共同期望,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不同群体冲突的惟一出路。
二、决定人类命运的文明之“光”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伯来文经典《圣经》,在诗篇119篇130节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其中的“光”字,甲骨文是这样表达:
,其下半部分是人跪着祈祷的状态,上半部分表示人祈祷着直到发出亮光,并与神光合而为一,这就是永恒生命的状态了。无独有偶,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的《易经》、《道德经》以及《佛经》,都与《圣经》这般的具体指向全然一致,都是指着人类生命的永恒价值而言的。
就是人得到永恒生命的形象表达和具体指向,是人类借着对真光的认知而通往永生的道路、真理和生命。“光”的如此范畴和意义,即被称为是决定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行在这世上的真理之光和文明之光,其实质就是让人类都有指望,能够生活在幸福而有尊严的永恒国度里,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正如先哲老子在德篇第三十五章中所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这句话非常明白地说明了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的,然而人们却远没有理解、远没有实行,以致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远远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指望的目标,甚至眼下的现实社会距离老子、孔子等先行、先知者所倡导的社会预期也越来越远了。
三、核心价值观与关乎人类命运吉凶的见仁见智
既然《圣经》提到人类文明进程的“亮光”,可以使人得到通达永生的智慧,那么是否可以说人类的共同指望就是为了享有这样的“生命之光”呢?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焦点是否应该聚集在这“亮光”之上呢?
为探究真理永恒的文明之光,探讨和发现人类的共同命运,传承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首当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乎人类命运的何谓“吉”、何谓“凶”。《易经》的概要解说,即系辞(上)第一章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段话,已经对于人类命运的“吉凶”问题作出了精准、细致而扼要的阐述说明。然而历代的经学家和政治家们,尤其是当今诸多专家、学者们对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中的“吉凶”涵义并未能有深刻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教授于丹对此的讲解是:“同样类别的东西会聚在一起,不同群组的事物会分途发展,这样就产生了吉与凶(取自《于丹解读易经》)”。事实上,“方以类聚”原本讲的是作为吉祥的“聚”,而“物以群分”讲的是作为凶祸的“分”,层次本来非常清楚。如果按于丹教授所说的理解,显然何“吉”、何“凶”的概念就混淆不清了,因为同样类别的东西聚在一起,是有“吉”有“凶”,而不同事物的分途发展,也是有“吉”有“凶”的。如此,系辞对人类命运何谓“吉祥”、何谓“凶祸”的精准回答,就被讲解成了吉凶都不知所云的“是谓吉凶,孰为吉凶?”
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周易经传白话解》:“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刘大钧教授把“方”理解成一切事物中的“万事”部分,“物”理解成一切事物中的“万物”部分。问题是“方”没有“万事”的意思, “物”是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意思。把物的一部分,挪移到了“方”那里,显然不合理。“方”与“物”的概念区分不清楚,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吉凶”的涵义了。
国学名家南怀瑾先生认为:“‘方以类聚’的‘方’是指空间、方位,所以学《易经》要注意时间与空间,也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物以群分’是指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类现象,于是吉凶在这里发生了(取自南怀瑾《易经杂说》)。”在此“方”作“方位”解,有点接近经文的意思。但是,南怀瑾先生也没有能够如系辞那样的真正讲清楚何谓吉,何谓凶?只是强调要抓住有限时间、空间,抓紧机会,那就与原文的主题和宗旨关系不大了。
比较上述三位中华国学专家解读《易经:系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或分不清楚“方”与“物”的区别,将“方”与“物”混淆在一起成为事物,成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不能准确认识“方物吉凶”的概念,顾左右而言它。因此,也就无法准确把握住关乎人类命运的“吉凶”涵义。
我们可以再看另一学者余敦康教授的解读:“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成能即成就天地所不能成之功,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无思无为,对人事的吉凶祸福漠不关心,但人可以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谋求事业的成功,离开了人事的努力固然不能成功,违反客观规律而盲目行动也是不能成功(取自余敦康《中国哲学论集》之‘易学中的管理思想篇’)。”余敦康教授指天地乾坤之道为《易经》阴阳哲学的核心,“简单明了,容易知晓”。但是按他的理解,天(指天国)与人事的吉凶祸福仿佛是没有必然意义,也毫不相关的。这一解读或许只有在现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能行得通,因为只看到物质,却认识不了天地的宗旨和意义,所以眼见为实,离开眼见为实都成了玄而又玄的。显然,余敦康教授的问题是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角度,只看到物,不看到物的由来。然而《易经》的精髓,是透过眼见的内容而把握实在的本质。如果本质的内容能够把握,现象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余敦康教授所谓的简单、所谓的明了,是把所要认识研究的“整体对象”割去了其中的主要部分,而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部分拿来迎合人的口味,那确实是简单了。
此外,台湾傅佩荣教授这么解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中的‘方’是方位,就好象事物它有一个走向,走向什么地方,所以方就变成方以类聚,同类的可以聚在一起,不同类的不可能聚在一起。‘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意思是说跟你喜欢的在一起就是吉,你周围都是你不喜欢的,你陷入一种陌生的情况,有一种压力,觉得别人都是恐怕对我不利,这就是凶(引自傅教授详解《易经》的视频记录)。”傅佩荣教授这样的说法,与于丹教授的观点几乎是一致。但问题是,跟你喜欢的在一起就一定“吉祥”吗?现实中并非必然如此,有些事物是分开来才吉祥呢!
可见,众多专家或学者对关乎人类命运“吉凶”的精准涵义一直没有研究明白,因此,也始终无法找到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正确方向。本文试以“经文辩读”课题的研究方法,演示经典中“一贯、一致,而从不更改”的核心价值,以印证生命之光决定了人类命运的方向。
四、“吉凶”的精准涵义
我们首先来讲清楚系辞(上)第一章中所说的吉祥是“方以类聚”,凶祸是“物以群分”。
“方”的甲骨文“
”表示的是人和船(即一撇一弯),有一个临界线(即一横),这个“一横”就是岸,代表天国。《说文解字》方,倂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方”,是并联交汇的定向,象征“↑↓”与撇舟登岸、归总天国的形状。所以,天尊地卑,以及天人关系是互为对应,而绝非是没有关联的。这可参证释迦牟尼所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意思是说:你们懂得我的说法如同筏喻,是指向彼岸的。“方以类聚”的“方”,在此就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方向”或“定向”,表示了天国的“刚健”是有定向的,地界的“柔弱”是有定向的,被创造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定向的,这就是“方向”。“类”是类似,“聚”是归聚。所以,“方以类聚”, 就是方向或定向以类似归聚。这可参证《圣经》创世记一章26节:“神说,‘我们要按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约翰福音更是明确指出:“道就是神,就是真光。生命在于他,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所以,系辞说“刚柔相摩”而产生的宇宙万物,就是命定了以人类作为代表,要趁着生命之光,而像神、趋光,直到归总在真光里(参证约翰福音12章35-36节),如此就称为吉祥。也因此,人类命运的吉祥是在于“方以类聚”。在于“方”,即仰望生命之光的定向;在于“类”,即类似神、类似真光;在于“聚”是归总在天国里。正如圣经所说的,人类是按神的形象命定了要撇舟登岸、归总彼岸,实现永恒生命,如此的唯一途径是与神相像,因为神就是真光。所以,《易经》所阐述的“方以类聚”,这正是决定了人类命运的吉祥,也就是如耶稣所说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何为“凶祸”?为什么系辞所说的“物以群分”,命定就是凶祸呢?“物”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物”是一切现象,以牛作为大祭物,天地之间的事数起始于牵牛而祭,所以从牛,读音为“勿”。旧约《圣经》里讲到完美的牛用于献祭,《说文解字》里也说:牛,大牲也,“牲”就是完整的牛、完美的祭物。所以,天地之间的事物和数理起始于向神献祭。这可参证老子道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向神献祭的草狗。“天地不仁”,天地之间超越仁爱,以一切现象作为祭物。“物”,在此是指“刚柔相摩”所产生的一切造化、事物或现象。所谓“事物或现象”,在人来看是眼见为实,然而从道的国度真相来看,只不过是虚像或假像。“物以群分”,意思就是“事物以朋辈划分”。刚柔相摩所产生的宇宙万物,以人类作为代表,仅仅以事物与意气相投来划分或“分门别类”,这就与“像神、类似光、归总在天国里”的定向背道而驰,所以灾难生矣,也就必然决定了人类命运的凶祸。
综上所述,《易经:系辞》阐述的“方以类聚”,就是像神、趋光、进入真光,这一方向决定了人类命运的吉祥,所以,一个“方”字,涵盖了一切事物的归属与核心价值所在。反之,“物以群分”,一切事物照着表面来划分,以眼见为实作为方向和目标,结果就是背离生命之光,距离核心价值越来越远,这就必然决定了人类命运的凶祸。
五、趋吉避凶实现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再来讲清楚系辞、乃至全部《易经》的几个关键词汇:天、地、尊、卑、乾、坤、刚、柔。
在《易经》里,“天”是代表充满生命之光的荣耀天国,“地”是代表宇宙万物的地界。“天”的概念充满现象、又超越现象,宇宙的概念都在现象界。历来学者都把易经所阐述的“天国、地界”当作了宇宙概念,所以就明白不了“天国、地界”的关系,也明白不了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代表而产生“天人”的关系。
“尊”和“卑”都是酒器,但“尊”是让人举双手敬奉的大鼎,“卑”是只手可携的浅杯(参见《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这个浅杯,要容载从“天”而来的生命之光。古汉语形容圣灵、天光是用“酒”来表达的,英文也是用“spirit”表达的,即灵或酒的意思,两者恰好是不谋而合。对照系辞(上)第一章第一段,意思是天国比尊鼎,地界比浅杯,如此,乾坤的关系就被确定了。
“乾”在《说文解字》中是“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上出也,是天光出现;从乙,表示飞翔;乙物之达也,是飞降万物的通达。《圣经:四福音书》也如此描述:圣灵降临,仿佛鸽子降临我们。所以,“乾”在易经的涵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乾光”。《说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坤”,是地界,是《易经》的卦象,由土、申会意,土的位置在于承载日光。“日”在此是象征生命之光。“土”是方位所在,“申”是日中一竖,表示承载生命之光。所以,“坤”在易经的含义,等同于现代汉语“坤载”。
《说文解字》刚:强断也,从刀,冈声;参证甲骨文
。“刚”,是异化领域的强力了断,从刀断网:左边是网,右边是刀,用“刀”将“网”强力了断。乾光如刀,“网”如“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语出《圣经》创世记)”的异化领域,用“乾光之刀”来强力了断“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异化领域。所以,“刚”在《易经》中,是表示乾光的特性,涵义等同于现代汉语“刚健”。《说文解字》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柔”,是可以归正的生命扭曲,从木,指从生命之光的倒影而来,可参证甲骨文
。原本的木字,就是生命之光与倒影。所以,“柔”,是表示了坤载的特性,涵义等同于现代汉语“柔弱”。也因此,系辞说“在天成象”,指成为生命实象;“在地成形”,指成为生命阴影。
《易经》的几个关键词汇既已考证明白,本文第三章所引用系辞(上)的这段话语,意思也就完全清楚:
天国比尊鼎,地界比浅杯,乾光坤载就确定了。天国是“彼岸”,是尊贵大鼎,充满了荣耀的生命之光。地界是浅杯,宇宙万物与天国来比,就是小小的浅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更是如此比喻:人类“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人类所看为宇宙万物的地界,其实在“澄清百千大海”的国度里,只相当于一个小小水泡体而已。地界就是“土”的方位所在,宇宙万物的意义就是承载生命之光。把天国比作尊鼎,把地界比作浅杯,乾光坤载的概念就确定不会混淆了。
卑微即浅杯,高尚即尊鼎,如此陈列,孰贵重、孰轻贱就摆明了。运动静止有常规,刚健柔弱就分清楚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个就叫运动。天行健,即生命之光照耀不息,人类的意义,即在于承载这光。君子“方以类聚”,也就可自强不息。当我们静下心来,成为清心的人,那时就会见神、承载光,生命扭曲之柔弱也就可以归正了(参证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如此这般的运动、静止有常规,刚健柔弱自然是分明了断矣。
本文试运用“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圣经翻译技术,把系辞(上)的原文这段话以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力求使现代中国人都能鉴赏:“天国比尊鼎,地界比浅杯,乾光坤载就确定了。卑微高尚一经陈列,贵重轻贱就摆明了。运动静止有常规,刚健柔弱就分清楚了。方向以类似归聚,现象以朋辈划分,吉祥凶祸就产生了。在天国成实象,在地界成形态,演变造化就显现了。”
如今,我们既已明白了人类所以吉祥、所以凶祸,也就会明白了人类“吉凶已定”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完全应该趋吉避凶,因为知道了什么是“吉”可以去靠拢,什么是“凶”可以去规避,由此来确定生命之光的宗旨和目标,实现关乎人类命运的核心价值。
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本质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经文辩读”方法,我们清楚明白了人类命运“吉祥”的精准涵义,即核心价值所在,并且更加清楚地发现东西方文化一脉相承,都是在启示以人类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像神、趋光,归总在真光里”。《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明确指出了万事万物都有其价值所在,都有待归入荣耀真光,如创世记第一章所说“各从其类”,如罗马书八章19-23节所说“被造之物都在热切等候神众子的显现,因为被造之物服事于虚妄,并非自取,而是注定了要期待,也就是被造之物终究会脱离辖制和败坏,归于神儿女的自由和荣耀”,这些与东方文化所指“方以类聚”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内容一致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我们懂得了人类命运的真道,就可以只在吉祥里面,远避凶祸,实现在生命之光里的全然自由。当我们向着光明而坚持祈祷锻炼,一切事物都将有益于造就人类。然而黑暗临到、既社会的大环境是“物以群分”、背道而驰的,那些趋吉避凶的“君子”们又将如何“穷则独善己身”呢?所以“辩证”来看:一方面,我们向着光明奔放,唯有“元亨利贞”,也就是元本领悟才利于求得正道;另一方面,这是在我们人类不能,但在光明本体,就是在神“凡事都能”。
回顾人类历史与个人经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能彻悟:神一直在引领人类走向光明。面对黑暗,“君子”不是揭露黑暗,而是传扬光明、传承大爱。当我们向着光明,去认知光明了,我们就会发现他人乃至社会的“黑暗”只是木屑,而自身不能“清心得以见神”,那才是可怕的梁木!老子在道篇第二十章说,“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假如有眼不见真光的梁木不去掉,人类总在死亡的荫影、既黑暗里面!唯有这梁木被去掉,黑暗才无可奈何我们,那时,黑暗还会在哪里呢?
《圣经》提到的伊甸园,本是人生乐园,但不是自由乐园。因为那是“天地”的临界状态,这个状态有奔向天国光明的定向,又有背道而驰的诱惑。那恶者、既魔鬼总想勾引人类进入死荫迷途,也就是我们如今眼见为实的现象世界。所以伊甸园就是向人类揭示了永恒生命不在于悦人眼目、能够揭露黑暗,这只会被黑暗所吞没;关键在于回到临界,并且胜过临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胜过“临界”、得享永恒生命呢?《圣经》指出“人按着神的形象造就”,而神的形象就是真光!约翰福音一章6-10节说:“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约翰福音十二章35-36又说:“耶稣对他们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
可见,东西方文化全然一致的核心价值,以及本文所讲的,都在于甲骨文的“光”字,
就是生命吉祥的定向所在。人类在祈祷中,进入这状态,称之为
。这是人类按着神的真光样式来发现的。方以类聚,所谓“人类”,就是承载上头之光的这般状态。在马太福音六章22-23节,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耶稣告诉我们的“瞭亮”,原文指“正”与“纯正”,人类祈祷的心灵窗户成为纯正了,就能全身光明。所以,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如“正”字刻写的“止于一”,也就是向着真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一以贯之,直到归总在真光里的全然光明。
现在我们明白了,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就的。我们心向神往,向着“神就是真光”直奔,以致聚精会神,那就将沉浸在神的大爱里面,而成就人生价值。所以耶稣就告诉我们,人要趁着有光行在光里,而现在这个机会,是不多的时间,要抓住时间住进在光里。我们始于光、终于光,与光合而为一,这个就是人类文化的内涵、是永恒生命既人类的核心价值。
从中华文化经典《易经》到西方文化经典《圣经》,那样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果用罗马书作者保罗的话来归纳总结,也就是三个字:“信、望、爱”,意思指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类生命的永恒价值,就是“心领神会、专心仰望,住进在大爱里”。这和《易经:系辞》“方以类聚”所表述的吉祥全然一致,都是指向文明之光的核心价值观。如今这个核心价值观是时候不在中国“大道隐没”了,要让人人都能认识这决定人类命运吉祥的生命之光,使穷人和富人都得着一致的目标和共同期望,即成为真理和光明之子。如此,中国幸甚!中国的自由、强大和荣耀将是不可侵犯、再不改变,因为这乃是人人都有指望的、以文明兴盛引导世界潮流的伟大国度。
七、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成果与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的合作模式
多少年来,国内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庞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搭建了很好的科研平台来研究东西方文化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与永恒价值的重大课题,但至今仍不能找到确实可行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究其原因是研究的方向不对,对中西文化内涵的宗旨和目标不能理解和领会,也就找不到核心价值的所在,以致现在正如老子所说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笔者对于上述重大课题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经初步完成了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经》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正如前文《“经文辩读”的创新方式与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研究》(详见普世社会科学网推荐特区,(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67)所表达的,通过“经文辩读”的研究方式,完全可以证实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为世界所共享的、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古往今来关乎人类命运的文明传承,都是由集体,而非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因为这中间的工作量实在太庞大了。例如《易经》是从伏羲到文王,再到孔子团队,通过不同时段来完成这个文明传承的。《圣经》的七十士译本,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由国家级的力量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精准翻译来完成的。再如鸠摩罗什翻译《佛经》,他有六百多位顶尖助手,也是由国家级财力、物力支持而得以圆满完成的。所有这些文明能传承至今,都是由团队通力打造而成的。
今天,我们研究这样重要的课题,也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研究保障。为此,笔者决心向国家和社会报告上述关乎人类命运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向国家和社会呼吁有偿转让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经》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一是筹集资金,保障精力、人力来继续完成《易经》、《圣经》和《佛经》等重要经典的集文化之大成的研究工作;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国家、政府机构、学界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必要重视,力争在客观研究、不涉及政治与宗教争端的基础上,与相关单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台,打造国际先进的研究团队,集“国力”和众人智慧来整理、完善该成果,共同完成这一文明之光,即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工作。
祈愿中国成为文明意义上崛起的和平大国、和平强国,使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能够实现共同的繁荣昌盛!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