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春
[内容提要] 当今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三层结构,即堂区、主教区和牧首区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来源。蜡烛是堂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为小商品销售和主持圣礼所得。主教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其领土上的修道院、工厂和作坊。牧首区下属工厂和旅馆的收入占其总体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教会内部关系的商业化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参与非法经营,甚至卷入经济犯罪组织的活动。
关键词: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蜡烛;商业化
在70多年的前苏联无神论政权体制下,俄罗斯东正教会遭到残酷镇压,教会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教堂遭到毁坏,教会财产被没收,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堂象征性地开放,其宗教活动受到严密监控。尽管私下里有人为自己的孩子洗礼,但公开信奉东正教的信徒非常少。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东正教会无法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1991年,前苏联解体,俄罗斯东正教会获得全面恢复,信徒数量猛增(目前,东正教信徒占俄罗斯总人口的55-70%),被没收的教产逐渐得以归还,教会组织获得重建,教会神职人员短缺问题目前已基本解决。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兴起,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东正教会也卷入市场经济大潮,并在其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作为一个宗教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公司”,堂区、神父、主教区、牧首区以及它们所控制的各类企业是该“公司”的经济实体。然而,作为“经济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经济与其他经济组织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目前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堂区、主教区和牧首区。在管理体制上,它们之间是服从关系,即堂区服从主教区,主教区服从牧首区。但在经济活动中,它们都有一定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来源和开销,因此其经济情况各有特点。
堂区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基层组织,由堂区的全体教民组成,一般情况下至少拥有一座教堂,若干名神父(一到三名)和其他教堂服务人员。宗教崇拜活动通常都在教堂里举行。堂区是个宗教组织,但在当地政府机关登记注册后,它可以成为法人,因此是个合法的经济实体。堂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蜡烛和小商品的销售,以及主持圣礼。
东正教徒的宗教生活开始于教堂,结束于教堂。信徒迈入教堂大门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蜡烛箱”前买上一支或几支蜡烛,静悄悄地走到烛台前,把蜡烛点燃,然后插在烛台上(教堂里有很多烛台,一般在著名圣像前都有烛台),或自己手持点燃的蜡烛,在胸前画十字、鞠躬。因此,东正教教堂总是香烟缭绕,充满燃烧蜡烛的芳香。特别是晚上,教堂里总是灯火辉煌,到处是点燃的蜡烛。教堂里没有明文规定,信徒每次要买多少支蜡烛。对信徒而言,购买蜡烛是其没有明确规定的“义务”,是一种“奉献”。买蜡烛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个宗教事件,或者为某人而向神或圣徒祈祷,以达到与神圣世界沟通的目的,保佑和祝福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包括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甚至有的信徒去教堂唯一的事情就是买几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烛台上了事,不参加漫长的礼拜仪式。因此,在教堂里购买蜡烛是每个东正教信徒到教堂必做之事。其实,信徒在这方面的花费一般不会给他造成明显的经济负担,即使是领退休金的老人们也从不在这方面斤斤计较。蜡烛的种类很多,规格尺寸不等,质量不同,价格差别也特别大。一般的细小蜡烛每支5-10个美分,最贵的蜡烛每支可达1美元。信徒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蜡烛。在东正教礼拜仪式中,蜡烛具有象征意义,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蜡烛虽小,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应。一般而言,规模为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教堂,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比如农村地区的教堂,销售蜡烛的收入占现金总收入的70%。教堂按重量批发购买蜡烛,零售蜡烛的利润可达4000%。销售蜡烛的利润之所以如此之高,一方面的原因是前面提到的,每个来到教堂的信徒都是蜡烛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是蜡烛专卖。几乎所有教堂都禁止信徒使用在该教堂以外购买的蜡烛。蜡烛销售的高利润还有一个原因,即蜡烛的回收。所有点燃的蜡烛最后不一定都燃尽。有时候,教堂里会有专门负责清理烛台的妇女,她们悄悄地在烛台上把尚未燃尽的蜡烛熄灭、拔掉。特别是礼拜结束时,她们把没有燃尽的蜡烛收起来。这样,教堂就有大量尚未燃尽的蜡烛,这些剩余的蜡烛可以按重量返还给“批发商”。由于蜡烛生产工序比较简单,通常回收的蜡烛可以以旧换新,一公斤旧蜡烛换一公斤新蜡烛。
除了购买蜡烛外,有的信徒还在教堂里购买其他商品。通常情况下,非信徒或旅游者到教堂去参观,他们可能不买蜡烛,但一般都买一些纪念品或其他商品。在规模较大的教堂里,所销售商品有上千种。宗教书籍,报纸和杂志(教堂介绍),印制精美的小日历卡片等的销售通常构成除蜡烛外的其他商品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小圣像、小十字架、音像制品,食品(如圣饼、蜂蜜、葡萄酒等),香油、装饰品、服装、陶瓷制品等等。这些商品都可以为教堂带来一定的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的多少依赖于教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在大城市的规模比较大的教堂,销售商品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在农村地区,销售商品的收入很低,商品的品种也比较单一。此外,教堂商品销售还取决于主持神父的经营理念,如果他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找到较好的进货渠道,那么销售状况就会好些。教堂售货亭的销售情况当然还取决于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等。
神父主持圣礼所得也是教堂的相对稳定的一项收入。在一般的教堂里,如果销售蜡烛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那么其他商品销售和主持圣礼两项收入占总收入的30%。与商品销售相比,圣礼的收入更稳定些,因为这是宗教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正教徒到教堂参加公共礼拜仪式是不用交费的。但是,很多信徒还有其他圣礼的要求,神父可以根据信徒的要求主持相应的圣礼,这样的圣礼是需要付费的。比如信徒需要为自己的子女洗礼(3-7美元),信徒的婚礼(7-20美元),为死去的人举行的葬礼和安魂礼(7-13美元),为自己的物品进行圣化的圣礼(1美元起,可以是信徒所使用的任何物品,通常主要是住所、汽车、蜜蜂、水井、牲畜等等),为食品圣化(通常在固定的日子里进行,比如在复活节前一天为复活节面包和鸡蛋圣化)等等。
此外,堂区还有一些非固定的收入。比如在正式礼拜仪式期间或之后,信徒的自愿捐献。不过,东正教信徒在这方面并不太积极。条件比较好的堂区也从事一些商业活动,如开办墓碑作坊(特别是某些墓地上的教堂)、铸钟作坊、生产蜡烛的工厂等等。但是,带有这些附属作坊的堂区很少,这类经济活动在主教区层次上却很普遍。
堂区的主要开销是购买教堂的日用必需品,包括蜡烛、面粉(烤制圣饼用)、葡萄酒(圣餐礼用)、灯油(长明灯用)、煤和木炭(香炉用)等。这些物品几乎是每天都用的(至少每次礼拜都用的)。但有的物品一次购买可以长期使用,比如教士们的法衣、圣像等,而且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教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堂里,这些东西是由其他比较富有的教堂或修道院赠送的。堂区的另外一部分开销是给神父、堂长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发工资,这也是堂区的固定开销。有些非常贫困地区的教堂,教士们的工资由主教区富有的主教堂发放。通常,神职人员的正式工资都不高,一般为每月180美元左右。如果教堂有第二神父,那么他的工资与辅祭的工资差不多,每月为150美元。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会计、保安、唱诗班歌手等),月工资为30-40美元。清洁工和烤制圣饼的人,月工资只有10美元。但唱诗班歌手和清洁工等,同时在其他地方兼职。教堂公共设施的维护、维修也需要一部分费用。
按照俄罗斯东正教会章程规定,堂区有义务通过主教区上缴一定的费用,用于整个教会和主教区两个层次的经济开支。但是,这个规定几乎形同虚设,大部分堂区会以各种理由少交、迟交或不交这笔费用。不过,主教区的经济只是部分依赖于堂区。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主教区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首先,主教区都有自己的库房,其商品销售网络就是自己所辖领土上的各堂区。库房里的商品主要有蜡烛,礼拜用书,礼拜用品,教堂用品,教士的法衣等等。主教区通常只是个“中介”,它从生产厂家购买商品后,加价销售给堂区教堂,通常加价的比例为30%,蜡烛除外,其加价率达到100%。每个主教区都有自己的主教教堂,通常是该主教区最大、最著名的教堂,位于行政区的中心城市。该教堂的收入主要用于作为一个机构的主教区公署的正常运转,各种行政办公的费用与开销等等。此外,主教区还有其他经济来源。比如,主教区下属的工厂或作坊(可能隶属于该主教区的修道院),生产蜡烛等教堂用品以及其他商品,如首饰,矿泉水等等。在俄罗斯中部地区的科斯特罗马主教区内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矿泉水生产厂家“圣泉”。从1994年开始,“圣泉”公司每年向主教区缴纳25万美元的费用,主教区允许该公司在其所属企业生产的矿泉水瓶标签上注明“至圣牧首恩准”字样。但在2002年,瑞士一家食品公司“Nestle”收购了“圣泉”公司后,拒绝向主教区缴纳这笔费用,相应地,主教区撤销了矿泉水瓶的标签上“至圣牧首恩准”字样。在几年之内,矿泉水销量急剧下降。2009年4月,俄罗斯一乌克兰公司“IDS Geoup”收购了“圣泉”公司,并同意向主教区缴纳这笔钱,主教区于是允许该公司在其下属企业生产的矿泉水瓶标签上继续使用“至圣牧首恩准”字样。在这方面,主教有巨大的决定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主教区的实际情况,挖掘潜力,寻找资金来源。这一切都取决于主教自己的活动能力和热情。
和堂区神父不同,主持礼拜不是主教的主要工作。但是,定期到自己所辖各堂区进行视察则是主教份内的工作。主教与地方的教士、教民交流,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在考察工作结束,主教临走之前,堂区负责人通常要送给他各种礼物,比如食品、饮料(包括酒类),甚至也有送现金的(被称为“红包”或“路费”)。此外,主教视察工作时,通常携带圣物举行巡回展出,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信徒,同时也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比如能够制造奇迹的圣像在某城市展出三个月,每天的收入高达11万5千卢布(合28750美元),这次展出所得超过两百万美元。一般的主教区每年都要组织几次这样的圣物展。
多数主教区都有非常古老的修道院。作为东正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它们同时也是旅游和朝圣的热点。旅游和朝圣是很多主教区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这方面的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朝圣在俄罗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果说过去朝圣是信徒自发地进行,那么现在朝圣活动已经和旅游业联合在一起了。各地纷纷成立“朝圣中心”,组织到全国各地主教区上的圣地朝圣和旅游,甚至国外的某些东正教圣地也成为朝圣的热点。此外,主教区公署通常位于俄罗斯行政区的中心。主教与当地行政长官都是各自领域的首脑,双方都知道处理好相互关系对对方非常重要。地方当局经常给主教(区)各种捐献,最主要的捐献方式是对教堂或教会所属的其他宗教场所的建筑与维修进行投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莫斯科市市长鲁日科夫在救主大教堂建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如果主教区内的教堂建筑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那么主教就可以公开向当地政府索取用于教堂维修和维护的费用。主教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属于社会上层。除了地方当局的官员外,各界人士都愿意与主教结交,成为朋友,特别是商界人士。对商人而言,家里能够有主教这样的朋友是件很荣幸的事情,商人们经常给主教送贵重的礼物。当主教本人或主教区遇到困难或经济需要时,商人们总是慷慨解囊。此外,很多商人也愿意与主教区所属的企业合作,这种合作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主教获得的是经济利益,而商人也常常能够得到主教们的庇护。地方商人与主教的合作方式很多,他们可以出资建造教堂,或者让主教(主教区)人股自己经营的公司,让主教(区)参与分红。主教可以为商人或企业老板提供精神上的援助,为其主持神圣的礼拜仪式,圣化仪式,等等。主教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其交往对象都是当地名人、显贵,从地方行政长官,到各层次的商人和企业老板。主教交往的圈子越大,其收入肯定也越丰厚。
主教区内的修道院也是一个经济实体。著名的大修道院除了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朝圣者和旅游者外,还有大量的耕地以及各种作坊,其年周转资金可达几十万美元。小修道院情况差些,修士们靠自己种地以及香客们的捐献过活。特备是在那些食品紧缺工资大部分都用来购买食品的年代,香客们捐献的食品解决了修道院很多难题。主教区的开销是有限的,主要是维持主教区公署的日常工作运转,开销不大,因为其部分开销转嫁给了主教教堂。主教教堂的收入通常都是非常丰厚的,它可以为主教区公署的工作人员开工资。因此,主教区可以用所得款项开展社会工作,但这方面在当今俄罗斯并没有形成规模,没有规范。
俄罗斯东正教会还有一个名称是“莫斯科牧首区”。公元十世纪末,俄罗斯从拜占庭引进东正教,当时俄罗斯东正教会是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一个都主教区,在管理上依赖于后者。1589年,俄罗斯东正教会独立,莫斯科牧首区成立,从此俄罗斯东正教会实行完全独立的管理。莫斯科牧首区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最高管理机构,其经济状况是个隐秘的话题,牧首区一般不公开这方面的信息。1997年2月,牧首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到了牧首区的经济情况。但牧首的报告非常含混,甚至无法判断牧首区一年的总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其中指出牧首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支配自由资金所得、购买国家短期公债及国家的其他有价证券所得、以及牧首区及其分支机构所属的商业机构的收入。从理论上说,牧首区的经济来源应该是其下边所管辖的各大主教区和修道院,上缴一定的费用是后者的义务。然而,这个规定几乎不起作用,如同堂区向主教区缴费的规定一样。1997年,牧首区管辖76个主教区,它们上缴的费用还不到莫斯科一个中等旅馆一年收入的10%。2000年,牧首区所辖主教区增加至80个,但最终只有50个主教区缴纳了费用。而且,它们缴纳的数额不是通常资金收入的10%,而是3-4%。一般情况下,各主教区上缴到牧首区的费用约占牧首区总收入的2-6%。
除了主教区上缴的钱外,牧首区的其他主要经济来源是:牧首区下属企业“索夫林诺”能够提供牧首区总收入的20%以上,牧首区下属“丹尼尔”旅馆的收入占20%以上,这两项基本上可以占到牧首区总收入的一半。其余为各类捐献和所谓的“自由资金管理所得”,它们构成牧首区总收入的另外一半。
莫斯科牧首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是自己参与的公司。比如,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国际经济合作”里占有一定的股份,不同年份股份额不一样,从20%到40%不等。该公司曾经从事石油输出贸易。莫斯科牧首区各部(目前有六个部)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预算,但从不公开。外事部控制一个控股公司“尼卡”。“尼卡”是俄罗斯目前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当年,俄罗斯东正教会牧首和外事部部长出访时所乘坐的两架飞机就隶属于“尼卡”的一个子公司“尼卡航空”。莫斯科牧首区与“尼卡”公司的其他经济联系很少被公开,但可以肯定,牧首区从中获得的红利是相当可观的。
牧首区的开销用于牧首区公署活动费用,教会各级学校,包括莫斯科神学院和神品学院,彼得堡神学院和神品学院,托波尔斯克神品学院等等,还有教会下属相关机构的拨款(对外联络部,其中包括国外堂区和代表处的用钱;宗教教育和教义推广部;与军事力量及法制机关联络部;学术委员会)。个别修道院和教堂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很大的投资,此外教会还举办各种公益活动。
与世俗经济实体相比,作为经济实体的俄罗斯东正教会有一个独到的特点,那就是它受到百姓的尊敬。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东正教”已经成了一个品牌,特别是某些环保商品,如食品,只要贴上教会的标签,就不需要作任何广告了。在这方面,这个品牌的巨大潜力还有待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钱寸步难行,教会也是如此。无论修建教堂,还是开展传教事业,都需要钱。的确,近20多年来,由于俄罗斯东正教会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其经济状况获得实质性改善,因此教会自身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有了经济基础之后,教会各层次,堂区、主教区和牧首区都能独立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更主要的是,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教会宗教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然而,俄罗斯东正教会毕竟是个宗教组织,而且是俄罗斯最大的宗教组织。这里始终包含有一种双重性和矛盾。宗教组织的目的和使命绝对不在经济活动,更不在于获取利润,而在于至少表面上与经济无关的精神活动。但是,作为经济实体,俄罗斯东正教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甚至是其中的潜规则。俄罗斯东正教会经济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冲突是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差别,也是导致其内部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首先是教会内部关系的商业化。俄罗斯东正教会存在于一个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度,它不能不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从理论上说,教会的任何经济活动,其目的只能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活自己和开展与宗教相关的活动而已,而不能像其他商业组织那样,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俄罗斯东正教会能为市场提供什么商品和服务呢?教会所能提供的最常见的服务就是主持圣礼。圣礼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但被商品化了。有的教堂只是规定了圣礼的“建议奉献的数额”,但圣礼毕竟因为与金钱挂钩而被商品化。其实,教会内部的许多关系都被商业化了。比如,神父与教民的关系,神职人员之间的关系,堂区与主教区的关系,主教区与牧首区的关系等等,都被蒙上一层商业的色彩。这种商业化完全违背了教会的本质和使命,对教会内部关系的影响是致命的。教民为教堂提供的奉献常常超出了宗教意义,比如有的信徒为了自己或亲人能够获得墓地上的一块“风水宝地”而向主管神父行贿。个别地区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些神职人员在获得神职的时候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这无异于买卖神职。
教会内部关系的商业化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神职人员素质下降。一方面,个别神职人员忙于“商业经营”而忽略了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有些人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加入教会,成为神职人员。这样的人一旦混入教会,将给教会带来一定**影响。此外,教会积极的商业活动给社会造成一种非常不好的印象或假象,似乎每个神父都非常富有,于是神职人员成了犯罪分子攻击的对象。在众多神职人员被害案件中,有一部分案件的作案动机就是抢劫。
有了经济支撑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宗教事务上获得一定独立性,但是在经济上,教会却陷入了对社会的依赖之中。牧首在几次全体主教大会上的报告显示,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的经济状况,比如通货膨胀对教会经济的影响就非常严重。这种依赖性反过来对教会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其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宗教形象和权威受到损害。
为了避税,减少向上级缴纳的费用,堂区都用两套账目。无论是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账目,还是向主教区提供的账目,与堂区的实际经济运营情况都有很大差别。堂区的许多资金实际上进入“影子”经济,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未经登记的捐献(包括实物捐献和资金捐献)及圣礼收入(几乎每个神父每年都有大量的没有登记的圣礼收入)。有的堂区神父主持圣礼收入后,只将不到10%的收入登记到堂区的财务上,其他的收入就不登记了。现在俄罗斯市场尚未完全走上正轨,“影子”经济在俄罗斯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与“影子”经济相伴的是犯罪世界,俄罗斯东正教会有时也被卷入其中,被犯罪组织利用,这样的事例在现代俄罗斯媒体上经常被曝光。至少在理论上,俄罗斯东正教会无法避免被犯罪组织利用,比如某些犯罪组织利用教会的经济活动进行洗钱。
此外,莫斯科牧首区下属机构有时会参与可疑的经济活动。比如1996-1997年,莫斯科牧首区外事部控制的公司参与进口香烟和酒类,享受免关税、免消费税及增值税等等,贸易总额为几百万欧元,但是以人道主义援助的名义进行申报。后来此事件被媒体公开,对教会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现任牧首基里尔当年作为莫斯科牧首区外事部部长,因此而受到牵连。
从政教关系角度看,俄罗斯东正教会目前处在其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世俗政权不干涉教会内部事务,教会可以完全独立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其他宗教团体,俄罗斯东正教会拥有明显的优势地位,政府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各党派也在道义上给予支援。与此同时,教会在宗教牧养方面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俄罗斯还有很多人依然处在教会之外,另一方面,大部分新皈依的信徒很难摆脱当年无神论宣传留下的阴影。尽管各类统计数字表明东正教信徒在俄罗斯百姓中所占比例很大,但信徒参加宗教活动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经常去教堂的信徒非常少。
俄罗斯东正教会目前所面临的任务无异于给俄罗斯人进行“第二次洗礼”,其难度不亚于弗拉基米尔大公988年为俄罗斯人进行的“第一次洗礼”。此外,在市场经济时代,教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经济支持,教会被迫从事它所不擅长的经济活动。教会经济体系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不是封闭的,不能摆脱俄罗斯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宗教目的与经济目的之间的张力给教会制造了大量问题和难题。“东正教”品牌自身就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和危险。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对现代俄罗斯东正教会而言,这还是个遥远的理想。
(本文转载自:《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