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基督徒的爱国观
发布时间: 2012/5/18日    【字体:
作者:许水文
关键词:  基督徒 国家  
 

                                                                 许水文  


    爱国通常被人们认为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使徒保罗说:“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指以色列民族),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9∶2-3)这话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基督徒的保罗,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圣经中,爱国的内容包括了爱国土、爱民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服从执政者、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等项内容。
 
                                                      爱国土、关心国家安危

   《旧约》认为以色列人的国土是神赐给他们的。《创世记》13章14-15节:“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以色列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神所赐的这片土地上,对他们的国土有一种强烈的眷恋之情。当他们的国土遭受外国入侵者的蹂躏时,他们总是在神所拣选的先知,士师和君王的的带领下,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家园。有时他们终因寡不敌众而国破家亡,被掳他乡。但他们在被掳之地,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祖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人肺腑的爱国诗歌:“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诗篇137∶1-6)

    而当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祖国时,他们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以色列人)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的时候,外邦中就有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篇126∶1-5)

    耶稣对他的祖国以色列国也深怀挚爱之情,他走遍以色列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传播福音,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废寝忘食,不辞劳苦。当他预见到以色列人将会反抗罗马帝国残暴统治,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耶路撒冷将为罗马军兵所毁,以色列百姓将要遭殃,他为他们失声痛哭,如《马太福音》23章37-39节所描述的那样。为了拯救以色列人乃至全人类,他不惜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为了担负和洗净人的罪。他死后三天复活,证明了他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和上帝之子。门徒们当初信主时,是相信耶稣是上帝派遣来带领以色列人反抗罗马暴政,赢得以色列国独立,复国的以色列人的弥赛亚(先知,祭司,君王)。虽然这种信仰没有反映出耶稣降世的使命,却反映出当时的门徒们把信仰和爱国密切地联为了一体。在主复活后,将要升天时,门徒问了耶稣一个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问题:“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吗?”他们问这个问题,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他们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他们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主耶稣深切的理解他们,他安慰并应许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说了这话,耶稣就离开他们升天而去(徒1:6~8)。耶稣应许他们上帝一定会复兴以色列国,也劝他们在爱国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的宣教使命。

    圣经也劝信徒为国家求平安。当国家平安时教会才有平安,当国家有难时,信众就要遭殃。如诗篇122章6-9节所描述的那样。

    保罗认为神造大地和人类,然后将人分散在全地,规定了人所住的疆界(徒17:26)。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侵略战争,是破坏了神的规定,是非正义之战。我们基督徒感谢神,赐给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大片土地。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储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

    面对神所赐给我们祖祖辈辈所居住的、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们怎能不生感激和爱恋之情?当我们拥有这片土地时,我们就拥有幸福、安宁,当我们失去她时,我们就沦为亡国奴,遭受被奴役,被欺压的命运。所以,我们怎能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和命运?我们要多为她祈福。
 
                                                    爱民族、爱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色列人相信他们是被神拣选的民族,相信神启示和带领了他们的列祖和先知们,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与他们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对自己宗教的热爱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就是说,他们从来就是既爱国又爱教的。圣经是他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里面包含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情操、悠久历史等诸多内容。以色列人信仰基督,是对他们传统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基督徒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同样也是神所选、神所爱的民族,因为神是没有偏心,是公平正义的神。“乐道敬天”是我们祖先和古圣贤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的基础。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和道创造的,《诗经·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意思是上天(上帝)造化产生了万民,又为他们创造了万物,制定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他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他叫做“道”。我们的祖先还相信上帝是赏善罚恶者,《书经·伊训》说:“惟上帝不常(非同寻常,绝对公义),(人)作善,(上帝)降之百祥;(人)作不善,(上帝)降之百殃。”另一方面,注重现实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人与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形成了相互尊重,寻求共识,求同存异,多元互补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地启迪性。在道德修养上和理想抱负上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教学方面孔子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对我们基督徒学习主道,传扬主道同样具有启迪性。中国现代文化除了注重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之外,还强调理性、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抛弃一切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和妄自菲薄的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应该多学习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信仰生活和神学思想建设,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足也应该有所体认:1.上帝的观念逐渐淡化,孔子说过“敬神如神在”,又说过“敬神而远之 ”;2.有多神论和偶像崇拜的思想;3.无神论思想,只关注现世,不关注甚至否定死后生命的存在,失落了终极关怀,导致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追求财富不择手段。

                                                    服从国家一切法律、法规

    《罗马书》13章1-7节:“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柄的都是神所命的……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彼得前书》2章13-14节:“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提多书》3章1-2节:“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做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当然,这种顺从是在基督教伦理范围以内的顺从。以赛亚先知还告诉以色列人,有时执政者虽然不信神、不认识神,但神还是选召了他,立他为王,让他实现神的旨意(赛45∶1-4)。在现代国家的观念里,人民被认为是国家的主人,执政者则是人民的公仆,这种观念有利于我们基督徒培养自己作为上帝儿女的人格尊严以及自信心和自尊心。
 
                                                    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创世记》1章28节记载了神对人的吩咐:“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2章15节:“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出埃及记》20章9节:“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

    传统观念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人们还产生了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观念。盲目开采、过度生产、大量排放、乱拆乱建,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海面上升、洪水泛滥、土地荒漠化、气候风沙化,生态平衡破坏,地震增加。事实教训了人们,原来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与自然和谐,必须有限制,才能可持续。这样,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才会美好,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本文为作者授权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略论政治传播中的宗教因素*
       下一篇文章:美国政治的宗教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