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科学研究项目的传统眼光来看,两百万欧元的项目资金并不是一笔天大的数字,然而当这笔资金被投入于一项名为“解释宗教”的科研项目时,它所引起的关注就超乎寻常了。
科学家们感兴趣的不单单是解读人脑如何接受宗教理念,而且要全面测量宗教对于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例如,信仰宗教的人,是否因为受到“上帝的监督”而比那些信奉进化论的人更加努力工作,从而更易成功?科学家们还会尝试研究是否不同的宗教催生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这些合作模式会怎样影响团队的效率?
宗教信仰与团队效率
康涅尼格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索斯(Richard Sosis)的研究发现,从长远来说,因宗教带来的合作上的益处,可能超过了其表面看到的对于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例如每天的祈祷和定期的斋戒)。
研究表明,拥有同一个宗教信仰的团体不仅仅更加团结和富于合作精神,他们可能还更倾向于做出利他主义的选择。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理查德·索斯引入了经济研究中的“资源困境”实验进行了测试。
接受测试的人被分为两组,一组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组则为无神论者。在每一组内部科学家们将两个人设成一个组合,给其中一人发放10美元。实验规则是,首先由领到钱的一方将10美元任意分割成两份并选择其中一份,将另一份留给对方,由另一方选择是否接受这份——如果对方接受,则两人可以分别得到这笔钱,但是如果另一方不接受自己给的那一份,那么两个人都不能得到这笔钱。
在这样一个考察群体利他性程度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拥有宗教信仰的那一组人,他们给出对方的平均价格是4.2美元,而没有宗教信仰的平均价格是2美元。实验考察了一个拥有共同信仰的团队,其个体做出的选择更具有利他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更有利于团队的整体发展和对外的利益最大化。
数字化评估宗教影响
比“团队成员的利他性”更进一步的提法是,信仰能在群体当中促进和谐,提高整个生产团队的内在融洽程度和内在效率,并可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宗教之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近些年来逐渐浮出水面,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是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曾经连续几年对宗教差异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跟踪研究,在引用了几十个国家的数据之后得出了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肯定了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强相关性——宗教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共同体。”
巴罗在报告的摘要中说:“诚实能让俱乐部信息流通无障碍,热爱工作则加强俱乐部的财政实力,而节俭同成本控制有关,对陌生人开放则有助于俱乐部的扩张。”但是,巴罗也指出,在信仰氛围过于浓重的国家,祈祷等各种宗教仪式和戒律占用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导致了经济的停滞甚至落后。
然而,要具体量化地观测宗教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从实际操作来说有很多的困难。宗教在经济增长影响上的差异最终能否通过数字体现出来?《经济学人》文章认为并非无路可寻。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出引入了宗教文化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且能够以此考察不同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的等级。在经济学研究愈发深入细化的趋势下,将“宗教影响数字化”纳入系统并非没有可能。
(本文转载自:《
数字商业时代》2008年4月19日总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