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村落基督教一则
发布时间: 2015/1/23日    【字体:
作者:耿向阳
内容提示:本文以假期间数次深入村落基督教组织,向信徒口头调查所获资料写成。力图原貌反馈村落基督教聚会点组织、仪式、活动形式及信徒的信仰和现实生活,也反映村落基督教组织的存在形态和宗教仪式对信徒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规范。同时探讨该村基督教两个聚会点的组织发展和相互关系,聚会点信徒内部之间的小矛盾与冲突,及与村落中非基督徒和睦共处的真实面相,揭示该村基督教聚会点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基督教聚会点、信仰、和睦共处  
 


作者响应上海大学文学院(包括原社会学系,现独立为社会学院)的倡议,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由于作者所学专业为基督教及中西文化交流,按照导师及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文明研究中心的部署,侧重于农村基督教组织及信徒情况的调查。原拟调查的地点为:1)郯城县褚墩镇教堂(三自)、锦程村两个聚会点、兰山后村聚会点。2)郯城县郯城镇东南场村教堂(三自)、城河边聚会点(三自)、北关三村聚会点、杨楼村聚会点、北关小区聚会点。3)苍山县庄坞镇河西教堂(三自)(建筑类型特别,曾询问能否拍照,未许可,因而未有照片,仅从外围拍下教堂建筑。)、马湾村聚会点。由于调查时间紧,往往只能在拟调查的地方待半天时间。并属个人社会实践,背后无有力的后援团队,很难与较陌生地方教会组织建立起信任关系。且各地教会组织,对外人(包括非本地人和非信徒)的防范心理较重,虽经多次尝试,但很难获得更多调查资料。只有锦程村两个聚会点,因是作者出生成长的地方,才最先获得一些口头资料,了解这两个村落聚会点的一些情况。这两个村落聚会点的基本情况如何?聚会点的信仰活动及方式有何特点?两个聚会点之间的关系如何?信徒之间以及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呈现什么特点?与村落外的基督教会和信徒的关系又是如何?现试图用所获资料,尽量原貌再现这个村落中基督教组织和信徒信仰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该村基督教聚会点的地域特色。 

一、聚会点基本情况 

在中国广大农村,有一些基督教信徒自发组织的聚会点,以山东省郯城县褚墩镇锦程村⑴为例。该村约有1000户人家,现有两个聚会点,均在个人私有房屋里进行信仰活动。其实这两个聚会点是由一个发展而来的,经回忆本村最早的信徒是来自邻村东卜庄村的韦氏。1942年前后,韦氏丈夫遭日本人杀害,听临沂罗庄区汤庄教堂(原属德国圣言会)的信徒说,因日本与德国为同盟国,加入德国圣言会可以免除灾祸,为保护子女安全,韦氏开始信仰。解放后,因诸多因素,信徒发展较缓慢,文革开始前约有7、8人,且多有亲缘或血缘关系。文革期间,天主教圣言会在此地曾一度被当作德国特务组织对待,信徒信仰生活基本转入地下或完全停止。文革结束后,政府宣布恢复宪法中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信徒信仰活动才逐渐公开。但无固定聚会点,往往是哪个信徒家中方便就去那家聚会。两个聚会点的信徒均自称“靠主”或“信耶稣”,聚会点是信徒自愿加入且自发组织,所以人数不固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这是该村两个聚会点的大概状况。 

1、小聚会点基本情况 

现在聚会点活动人数基本固定下来,其中人少的聚会点存在年代要长一些,常参加聚会的信徒约15人左右。因近几年新加入的信徒较少,加上老信徒离世,部分信徒转到另一个聚会点,人数呈减少趋势。且多数信徒年龄较大,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仅有3人为小学文化水平,绝大多数是文盲。只有3名老年男性信徒,其余为女性。负责人为该聚会点所在家庭男主人,一个70岁左右的吴姓信徒。其曾任村小学教师,以前也曾兼任农村红白喜事时请到家里的大厨,且有饮酒嗜好。其妻先信基督教后,又发展其入教。该聚会点规定必须使用竖排版的《圣经》,宗教仪式严谨。对信徒规范要求颇严格,戒律较严苛,对基督教教义理解较刻板。某望教者⑵认为该聚会点封建保守思想比较浓重,对信徒有较多限制束缚,所以近年来很少有新人加入,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如,该聚会点要求信徒必须穿带大襟的褂子,村民苗氏以前在此聚会时,每次都要专门换衣服。该聚会点几乎排斥一切现代的东西,如电影、电视节目、广播及音像制品,并严禁信徒照相,甚至一度拒绝使用电灯。后在绝大多数信徒坚持下,也准许信徒家中使用电灯。 

不允许照相,就是办身份证用也不允许,因而该聚会点很多信徒是没有身份证的。好在大多数信徒年龄大,出远门机会很少或没有,所以影响不大。但一些年轻信徒,因为生活或其它需要,时刻要用到身份证,所以只好另做打算,这就引起内部分裂。小聚会点信徒不到三自教堂做礼拜,而是在信徒个人家中,并且不允许信徒到认可的镇上聚会点之外的地方做礼拜。该聚会点不受政府承认,镇上的总“头头”姓名目前未知⑶,在镇上小有名气。因他讲道时经常公开抨击政府和官员,前几年经常有派出所警察光顾。约2008年春节时,一名望教者去镇上听他讲道,没有专门教堂,条件比较简陋。在一个空旷的院子里,中间停放一辆农用机动三轮车,上面放一把椅子,然后他坐在椅子上,给下面的人讲道。因没有麦克风,加上年龄有点大,当时最起码有70多岁了,该信徒的声音很小,除了最近的那圈人之外,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听清他讲了什么。不过坐在下面的信徒,丝毫不因听不到他说什么而扫兴,仍然直着脖子,努力看着他的嘴一张一合。后来发生了比较戏剧性的一幕,在讲到一半时,不远处突然来了一辆拉响警笛路过的警车。看到该院这么多人聚集,所以停下来看看,结果聚会人群开始骚动。其中一个中年妇女⑷迅速地把讲道者从车上扶下来,并号召大家一起祷告,对上帝表示感谢(就是用手快速画个十字,说声“阿门”或“哈利路亚,感谢神”之类的话语),然后就宣布聚会结束。该望教者通过这件事情,对这个聚会点的印象就不是很好了,认为该聚会点带有一定的反党、反政府色彩。⑸ 该望教者认为镇上该聚会点之所以经常跟政府对着干,好像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信徒除了耶稣以外不信奉任何人,才能表示信仰的“真心”。 

在该村小聚会点信徒看来,本村大聚会点信徒的很多行为都是对耶稣“不真心”的表现。大聚会点思想比较开放,鼓励信徒进行唱歌、跳舞等活动。这在他们观念中都是比较放荡的行为,所以会不时地发表一些攻击大聚会点的言论,并认为是对上帝犯了罪,是邪恶的行为。并把此当作反面教材对本聚会点信徒进行教育,该村两个聚会点主要矛盾就体现在这方面。因该两聚会点成员间的亲缘和血缘关系,小聚会点的信徒多为年长辈份高的人,大聚会点的人虽对小聚会点有所抱怨,但很少从言辞上表露。 

村民张氏曾在小聚会点进行礼拜,1998年前后,子女给她过了一个生日。其实并无特殊情况,只是其散居各地子女在其生日当天,从各地回到该村家中,一起吃饭并给其一些布匹钱财等礼物罢了。但该聚会点其他信徒获知后,不知根据何规定,说其过生日就是对耶稣的犯罪,将不受耶稣保护等,要其向耶稣忏悔。张氏在集体祷告仪式结束后,曾数次因此事进行单独忏悔,却始终不获全部人的谅解。后不再去该聚会点礼拜,但也没放弃信仰,自己在家中祷告、礼拜。快到“千禧年”时,有解姓女信徒来家中喊其一起去小聚会点礼拜祷告,才如往常一样参加活动,生日事件无人再提。⑹ 对“千禧年”的理解,该聚会点信徒认为自己虔诚的祷告,会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带来平安,免遭灭顶之灾。张氏曾在‘千禧年’后说,是她的祷告保佑了全家人的平安,认为自己、家人和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信徒的祷告中获得耶稣的福佑。并认为自己在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2、大聚会点基本情况 

大聚会点是2006年左右才组成的,主要由小聚会点分离出来的信徒组成,与镇上的三自大教堂联系密切,常参加聚会的信徒有20多人。这个聚会点主要由50多岁的女信徒组成,间或有年轻女望教者加入聚会,但很难持久。信徒文化程度较小聚会点高,有两人高中毕业,初中和小学毕业占大多数,仅有几个文盲。只有一名罗姓男信徒,即聚会点所在家庭的男主人新闻,该聚会点负责人为他母亲。一般情况下,信徒们白天在村外打工,或做家务、农活等,晚饭后按照约定时间到聚会点聚会。聚会大约19:00开始,一个小时左右结束,地点就在组织者家的堂屋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先是集体唱圣歌(本地人俗称耶稣歌),这些歌曲由识乐谱的信徒自学自唱,或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信徒从别的教堂或聚会点学会后,再传授给其他信徒。他们经常使用录放机、CD或DVD、公放音响等伴奏或播放这些歌曲。这个过程中,信徒们一方面学习新歌曲,间或练习已学过的歌曲,另一面还可以等一下晚来的信徒。接下来是整晚聚会的重点部分,即读经、讲道。她们人手一本《圣经》,一般都是从褚墩镇上教堂(三自)买来。每晚聚会一般安排一两人轮流带领信徒朗读圣经。然后由组织者(主要是新闻的母亲)负责给大家讲解《圣经》教义。新闻的母亲虽然负责讲道,但她其实没上过学,只不过从小就信耶稣,听道比较多,对《圣经》各个章节的主旨大意了解的相对清楚一些,所以自然而然承担讲道的任务。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讲经者一般将《圣经》中的故事与所熟悉的日常琐事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该受访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其中不乏扭曲不当之处,但一般很少有人会提出不同见解,大都按照她的意思去理解。读经讲道结束后,信徒们接着进行集体祷告,聚会结束。有的人在结束后会稍微停留一段时间,聊些家常里短。这些日常聚会活动,每次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农闲时参加的一般有十几人,农忙时可能只有4、5人,但并不影响聚会活动,仍然按照唱歌、讲经、祷告的顺序进行。

 
星期天时,信徒们会相约一起到镇上的三自大教堂做礼拜。2012年初,镇上新盖了一座大教堂,当初建造时,全镇各村拥护三自的信徒都按出钱出力的原则参与。除了捐钱,各村信徒还抽出自己空闲时间去义务参加教堂的建造活动。由此,全镇拥护三自的信徒基本以为这座教堂是自己出资出力建成的,但并不了解其中也有政府部门的资助。 ⑺

每到周末该大教堂都会邀请其他地方的牧师或信徒讲道,镇上各村信徒大多会到这里来,每次大约有千人左右(指一天几场合计)。做礼拜的程序与平时聚会内容差不多,先唱诗(耶稣歌)、再讲经、最后做祷告。这往往是平时负责教大家唱歌或者讲经的人“充电”的机会,所以去大教堂做礼拜受到重视。对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来做礼拜纯粹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向救主耶稣和其他信徒表明自己的虔诚而已。 

除了圣诞节集体出钱购买礼物之外,平时一般不需要交纳活动经费,只是定期向聚会点的主人家交纳一定电费。镇上的大教堂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一般会动员各个聚会点信徒捐钱。捐献的数额没有硬性规定,量力而行。⑻ 但有些家境不错的人如捐的比较少,其他信徒可能会不满。在大聚会点中,每年都会有新人加入。有的是因老伴去世,自己一个人住,感觉比较孤单,想找个地方消磨时间。也有的是因为自己或家人得了病,希望通过信耶稣获得救赎,从而早日康复,这类人在两个聚会点中占有相当比重。大聚会点唯一的男性信徒新闻就是得病后加入,他的妻子也一起加入。还有就是家里亲戚有信耶稣的,听其亲人说信耶稣可以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加入,信徒们都是抱着美好愿望开始信仰基督教的。两个聚会点之间的矛盾,相对来说不是特别明显,主要体现为个人之间的小矛盾。还有可能一些人平时关系就不好,在同一个聚会点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看对方更是不顺眼,但尚能顾全大局,使礼拜活动继续下去。 
以上是两聚会点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及与镇里大教堂的联系情况。 

二、 信仰生活 

1、礼仪及要求 

这两个聚会点,平时读《圣经》、讲道基本都采取集体跪拜方式进行,以示虔诚。同时聚会点向信徒们传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宗教禁忌问题,也对个人某些不良嗜好提出批评,基本是基督教“十诫”之类的内容。规定信徒要孝敬父母、爱护小孩,不许骂人,不许打人,不许吸烟、喝酒,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祭拜活动。尤其是农村传统丧礼中的一些仪式,如给去世的人跪拜、泼汤、行路祭、送殡等,都是禁止参加的。这是村落中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最重要的身份区别。更禁止信徒信奉其它宗教包括民间宗教中的神祗,如有信徒违反,会遭到其他信徒的强烈批评,如没有自我悔改意识,还会被劝退。村民苗氏加入大聚会点后不久,父亲去世,因割舍不下亲情,参与跪拜泼汤等传统丧礼仪式,结果好长时间不再去聚会,后还是由其亲戚耿氏带她去,才恢复基督教信仰,但未受同聚会点信徒的责难。其出嫁大姐也信耶稣,结果因这事与其吵了好几架,至今两人还因意见不合经常拌嘴。⑼ 

在小聚会点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更多。除了前面所列外,还包括不能穿现代衣服,只能穿带大襟的传统服装,不能去镇上指定教堂外的地方参加礼拜。甚至连圣经版本都有规定,所看圣经基本都是繁体竖排版本。但后来加入的信徒能买的都是现在修订过的简体横排版本,这也被看作是篡改圣经的大逆不道行为,不予容忍。⑽ 正因为小聚会点对信徒的约束较多,后来很少有人愿意加入,一些已加入的也慢慢退了出来,去大聚会点参加礼拜,这就使得它的人数不断减少。而大聚会点因为约束较少,平均年龄较小,活动形式多样,所以人数呈增加趋势。 

聚会点除要求信徒们要存善心,行善事之外,还崇尚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一点可以从信徒们的丧礼活动上看出来。一般情况下,基督徒去世后,会有其他信徒来协助其家人操办丧事⑾。来帮忙的信徒会自带吃食,有时主人家也提供一些简单饭食,情况不一。在送殡时不与非信徒去世那样,用多人将棺材抬到坟地,而是用机动车直接将棺材送到坟地里,既省时又省力,免去了繁复的仪式。但2012年新闻因病去世后,并没有采取基督徒的那种简约方式,而采取传统丧礼仪式,这主要是新闻妻子的主张。新闻的妻子较年轻,约40岁左右,初中文化水平,育有未成年子女,有时也给信徒读《圣经》,但自从新闻去世后,她就不信教了。虽然新闻的母亲为大聚会点的实际负责人和组织者,但可能为了留下自己儿媳,所以才同意按照传统丧礼安葬其子。大聚会点的礼拜,在新闻去世后中断了一段时间,等到新闻过了“五七”⑿ 才恢复。农村基督教组织对待亡者有相关礼仪要求,但对待新出生婴儿,却如传统风俗一样,在家中大门口悬挂“红子”。即把一定数量的大红枣、染色花生(一般为红绿)、大板栗、方孔铜钱等穿起来,用针线缝到一块红布上。如生男孩,则在红布边挂弓和箭(象征性的),女孩则只挂弓。这是该村基督徒在相关礼仪及要求下的信仰生活及现实生活状态体现的地域特色。 

2、圣诞节庆祝 

除周日礼拜之外,各个聚会点最盛大的活动就是圣诞节了。镇上的大教堂将会连续举行3天的庆祝活动(以前没有建教堂的时候,是各自进行),包括文艺演出和讲经活动。一般与之联系密切的村聚会点都要贡献节目,所以,在圣诞节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节目。这个时候已过农忙,该大聚会点每晚聚会所有人基本到场排练汇演节目,由能歌善舞的人带领大家唱圣歌,然后根据圣歌编排舞蹈。在去镇上参加庆祝活动之前,自己会先举办一个小型庆祝活动,这时要求每个人都要表演一个节目,但是形式内容不做要求,会唱歌的唱歌,会跳舞的跳舞,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的,朗诵一段圣经也可以,所以圣诞节过得非常热闹融洽。圣诞节时,信徒们都会奉献份子钱,由聚会点出面集体购买圣诞礼物,然后分给信徒们(包括去聚会点的所有人)。主要是熟花生、瓜子、糖果一类的食品,被称为“神的礼物”,吃了这些就能与直接神沟通,就可以获得耶稣的保佑。 

此时有特长的信徒就格外受到重视,村民吴氏⒀因为平时穿衣有点“惊世骇俗”⒁,不太符合她的年龄,同时比较有个性,在大聚会点里不是很受欢迎。每次参加聚会,都是自己看自己的,别人念《圣经》、祷告时,她可能在一边发呆。而且经常感叹聚会点里人才缺乏,难以找到合作伙伴,这当然招致别人的不满和非议。不过,她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圣诞节汇演的时候,因为这时她的特长就特有用处了。她能歌善舞,加上比较开放,汇演节目基本都由她编排并担任“主角”,并基本受到信徒欢迎。此时,其他信徒也就不计较她平时的表现如何了。 

小结:基层农村基督教聚会点的活动具有人数不确定性,参与信徒动态变化,所以未能访问全部信徒。但本村两个聚会点的信徒人数不多,都是乡邻且多有亲缘或血缘关系,因此对彼此情况熟知,相信除个别极隐私的事情外,基本没有能够隐瞒住的事情。两个聚会点的组织者及部分受访信徒所述,经过互相印证所反映两个聚会点的情况基本吻合,可以代表两个聚会点主要情况。 

该调查虽然不能全面反映该村两个聚会点的情况,可基本原貌再现该村信徒基督教信仰的最重要礼仪、规则等方面内容,代表了信徒们的信仰生活状态。同时反映两个聚会点之间和聚会点内信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反映该村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和睦共处的情况。并对信徒最关心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基本反映村民信仰基督教后的观念变化。正是通过这些礼仪、言语、观念及生活上的细节,才真正体现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区别,彰显信徒基督教信仰的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发展对村落基督教发展方向的影响。 

附录表格为口头调查两个聚会点信徒的人数、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基本情况,虽然未能访问全部教徒,但参与到口头调查中的信徒都具有代表性,包括两个聚会点的负责人在内,基本可以反映两个聚会点的各种状况。因尊重个人隐私原因,一些受访信徒隐去姓名。还有的是真不知其完全姓名,又不好意思细问,只能以姓氏称呼。 

附录:山东省郯城县褚墩镇锦程村参与口头调查人员表

聚会点     访谈信徒   性别        文化程度                             望教者        性别   
小聚会点     3         2女1男    小学1、文盲2                         1                女
大聚会点     5          5女      高中2、初中2、文盲1                   2                女 

  注释:
⑴镇行政区划归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管辖。

  
 ⑵受访者之一,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⑶因牵涉多,不便详问。 


 ⑷后来知道是讲道者的儿媳妇。 


 ⑸这是该望教者根据自己所知总结出来的。 

 ⑹笔者认为:“张氏信徒因子女给其过生日,并接受子女生日礼物,受到其他信徒的放大攻击,也许主要原因不是在信仰上,而是众多信徒的子女经济能力不一所致。张氏子女众多,且都在各地工作,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余信徒子女大多在家务农或在附近工厂打工,经济能力有限,张氏生日一事,更容易引起其余信徒的不满,担心此事会起不良的带头作用,所以对其行为责难颇多。” 

 ⑺此处加以说明,虽然全镇信徒出资出力,的确可以省下一些工钱。该教堂建筑虽然不奢华,但总花费约在45万左右,除一人(杨姓、非基督徒)一次捐款10万元外,其余信徒捐款多是量力而行,所以能聚集资金并不太多。该教堂建筑费用,实包括罗庄区财政拨款和镇政府拨款,具体数额不详。该处建筑用地大部分原系废弃教堂所在地,因建教堂,所以由区政府出面免除相关建筑设计费用。该教堂建成开堂时,有罗庄区统战部长、宗教局工作人员,镇政府工作人员等列席。至于是否还有其它资金来源,目前不详。 

⑻ 该望教者提供:但是捐的太少,也会有人说闲话。所以除非年龄比较大的,经济状况的确不好的,一般都不会捐太少,大家捐款数额都差不多。 

⑼ 因其在父亲丧礼上未进行跪拜等传统丧礼仪式,受到一些村中人闲言非难(有没有这个女儿的说法,在本村中的理解为这个女儿已经不在了),不排除其因此非难恼怒,所以才会有多次吵架。 

 ⑽有信徒对此颇为不满,认为新版《圣经》根本内容没变,只是形式变了而已。 

⑾ 其家人全是基督徒的情况下,则完全按照基督教的礼仪操办,如其家人有异教徒,则尊重其家人的意愿。即使是按传统习俗办,其家人一般会在某些环节上遵循基督教的礼仪,如在火化前给去世信徒全身裹上白布等,以示其除亲缘关系外,还有基督徒的身份。估计因条件限制(没有专业神职人员),该村信徒去世,并未有基督教传统的敷圣油等仪式。 

⑿ 按农村传统丧礼中的时间计算,为五个七天,从亡人去世那天算起,对亡人家庭成员的活动有限制,且在此期间,家人还要对亡人进行各种悼念活动。 

 ⒀吴氏约60多岁,是本村喇叭匠的媳妇,因以前常随其丈夫去有丧事或喜事的农家从事吹喇叭等传统庆祝仪式,所以有音乐和表演的特长。  


 ⒁其他信徒形容的原话。


载于《宗教与法治》2014年冬季刊,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民间宗教信徒的田野研究》引言
       下一篇文章:南疆原教旨主义思潮调查笔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