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大地震中的宗教考量 中国佛教彰显大国风范
发布时间: 2015/5/29日    【字体:
作者:海潮音
关键词:  尼泊尔大地震 中国佛教  
 
 
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剧烈震颤,加德满都南移3米,昭示着尼泊尔大地震是一场令全世界骇然的无常示现。然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友好邻邦,作为伟大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在第一时间受到了两股强劲力量的双重驰援:中国政府和以中国佛教界为代表的民间合力。
 
尼泊尔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地图上的一颗明珠,必将会在第一时间重新绽放光彩,印证古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盛世气象,印证佛陀教法在当今盛世的完好传承,印证习近平主席“信仰外交”发展路径的卓越所在。
 
佛陀诞生地完好,蓝毗尼毫发无伤
 
尼泊尔震后,笔者在一篇辨析无常与佛法真义的文章中写道:无常,恰恰宣示的是佛法的真理性,人们需要从无常中领悟的,不是依赖佛陀的操控去祈福免祸,而是依赖佛陀的智慧去认清生命的被动,从而发起对无常和生死的终极超越。
 
然而因缘际会,当强震带来的尘埃与恐慌稍稍落定时,当人们发现佛陀诞生地——蓝毗尼,竟然毫发无伤地保留下来时,那份难言的喜悦和慰藉,仍然溢满了每一个佛子心头。
 
两千五百多年前,正是从蓝毗尼起始,佛陀把他的智慧示现与究竟教法带临人间。当今佛教的三大传承——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无不把蓝毗尼视为遥寄心灵的第一圣地。这一圣地,在19世纪中期的发掘中重现天日,在整个20世纪中广受尊崇,在21世纪之初的劫难中岿然未动,尼泊尔顽强地为全世界5亿佛教徒呵护着佛陀精神的种子。
 
我们知道,随着因缘的成住坏空,佛法传承的重心在不断转移,尼泊尔境内的各宗信仰也在不断更替。直至大地震之前,尼泊尔现存的民间信仰对于善业恶业的判摄,大多已经与佛法相去甚远,有的甚至以大量杀业作为朝拜神祇的主要方式。在错乱颠倒的因缘之中,我们是如此有幸,坐拥蓝毗尼的静好,遥思佛法血脉的源头。
 
佛陀教法完好:中华沃土的盛世气象
 
蓝毗尼作为佛陀教法的起点,完好屹立于人间;而丝绸之路作为佛陀教法的完好传承的见证,则强劲呼应着中国盛世格局下的佛教中兴。
 
跨越地域普照华夏大地的佛法,在这片文明沃土上得以扎实落地、完善并发展起来。在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气质之下,佛陀的教法铺展开了与这片宽广富饶之地交相辉映的博大格局。日照中天的简毅,不仅是中华盛世的气象,也是中华佛法的气象。
 
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着中国历代高僧西行求法的艰险与豪情,而今日的“一带一路”,则正在见证着中国佛法以宽广平正的信仰之姿,面向佛教的发源地,回传智慧、回馈繁荣。
 
丝绸之路上的双重驰援
 
历久弥新的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繁荣兴替的一个标志。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铺展,伴随的正是中国的复兴与和平崛起。然而恰恰就在“一带一路”起航之初,佛陀故乡尼泊尔的突发灾难就横亘于前。
 
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向尼泊尔发出慰问电,中国政府同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派遣国际救援队进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展救援,提供了大量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中国各大航空公司均启动应急程序,以强势果敢之姿迅速将震中的中国公民悉数接送回国。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周总理所推动援建的尼泊尔环城公路,则成为了震后救援最为核心的一条生命线。
 
与国家救援力量齐头并进的中国佛教界,则以坐落在蓝毗尼的中华寺“在地救援”为基础,汇聚了从物质力量到精神力量的全方位救援努力。这其中包括了从中佛协到各地方佛协的持续关注,包括了各地寺院不间断的慈善募捐和祈福法会活动,包括了各地高僧的联合祈福与宣导正见,包括了亲赴震中的华岩寺等佛教救援队伍,包括了中国佛教媒体的对灾情与救援进程的不懈追踪。
 
我们相信,佛教救援队伍对于邻邦尼泊尔,也正在“用信仰独有的方式,解决着灾民们震后的心理创伤,诠释着生命的无常,重塑着对未来的希望,重申着对超越世俗苦痛与终极生死的迫切——佛法以其不共的力量,在灾难之中,供给着真正触及生命本质的救援。”
 
震后一周之际,尼泊尔总统亚达夫在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尼泊尔地震灾区的无私援助,中国救援队的工作是最出色的!亚达夫表示,患难见真情,只有特别的朋友才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中国是尼泊尔真正的朋友,尼方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救援力量的协调和合作,早日渡过难关。
 
没错,这一切不光没有让邻国失望,反而正在书写一个责任大国勃然奋起的大国风范。
 
“一带一路”佛光熠熠:中国佛教首战告捷!
 
佛教完好的起点在尼泊尔,佛教完好的传承在中国。这两点之间,即是昭示盛世气象的丝绸之路。无论是加德满都的民间口号“尼泊尔的中国梦”,还是正在莫斯科畅销的《正圆中国梦》,都在印证着尼泊尔救援所彰显的“一带一路”的核心精神:休戚与共、互助共赢。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曾说,中国公共外交要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能量强大的宗教为资源,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公共外交更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宗教是地缘政治中“貌不惊人”的软实力,宗教发展现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要关注宗教的地缘政治影响。
 
作为佛教一员僧,笔者非常有幸见证了复兴中的大陆佛教,对于佛法发源地的感恩与回馈,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策应,对于中国地缘国际关系的贡献,对于习近平主席“信仰外交”发展路径的响应。
 
虽然尼泊尔的灾痛尚未完全平息,但是,对尼泊尔大地震迅速而有力的驰援,或许可以算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之后的第一个区域合作行动——虽然这是一个被动的考验,但中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首战告捷!
 
 
转自《凤凰海潮音》第043期, 2015-05-04 
http://fo.ifeng.com/hcy/special/hai43/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康有为“尊孔保教”思想剖析
       下一篇文章:立足中国宗教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