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中国内政外交两大舞台为何频现佛教色彩
发布时间: 2015/6/19日    【字体:
作者:李哲
 
 

6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接受十一世班禅大师拜见,班禅大师向习近平敬献哈达。(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兰红光)

6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由主席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图片来源:中新社摄影:盛佳鹏)
 
610日,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平台的头条,基本都是“习近平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的新闻。宗教事务获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集中的关怀、获得主流媒体如此集中的关注,令人心怀赞叹。610日当天,也是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到访中国的第一天。在中国媒体眼中,昂山素季本人虔诚的佛教信仰,是聚焦关注的核心亮点之一。其“追求一种遵从佛陀教导的人生,以及符合佛教精神的政府”的标志性口号,在各大媒体报道中非常抢镜。
 
国家对佛教在“新常态”时代的信心和期许
 
当下的这两大新闻热点,都洋溢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和信仰热度。正如班禅大师在拜见习近平主席时所表示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正是佛教为和谐社会主流价值做出贡献的卓越功用。此番“信仰元素”在国家内政外交两大平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彰显着国家对佛教在“新常态”时代里,对构建中国特色软实力上的信心和期许。
 
年轻的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一直以儒雅谦逊、学养敦实的风采示人,深得汉藏两地佛教四众弟子的爱戴和倚重。他同样也追随十世班禅大师的足迹,往来于三大语系佛法和文化交流的最前沿。2006年,我国第一个坐落于藏区的汉传佛教寺院——北海禅院,就在班禅大师题写“金银滩”的地方动工筹建,凝结了汉藏两地佛教群众推动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共同心愿。2008年,班禅大师为北海禅院的标志性主塔,亲笔题词“青海湖祥和菩提塔”,为民族团结与汉藏和谐立起丰碑。2012年,班禅大师首次在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主题开示,提出应以世界各地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和具有影响力的寺院及佛学院作为基地,大力培养能够继承、护持和弘扬佛法的各类教职人员和戒行清净的僧伽团体。今年5月,大师还前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昆明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参观学习和佛事活动,为4万余名僧俗群众摸顶赐福。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国爱教,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来总结和肯定藏传佛教在共和国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用“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苦”概括了藏传佛教教义中维护和谐稳定的思想精髓。
 
佛教将成为支撑中国凝聚力、打造中外“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联合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等多个重大内政外交场合,高调确认了佛教在数千年历史中参与中华文明共荣共建的重要地位,指出佛教传承是中华文明内涵的重要维度,并实质性地发挥了佛教在“信仰外交”中的关键影响力,堪为中国特色的思想竞争力在新常态时代的彰显。
 
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在昂山素季女士掀开中缅交往新篇章的首次访华旅程以及更长远的友好图景中,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佛教元素在融汇彼此的文化心理,拉近共识距离,拓展纵深合作方面将起到的关键作用。传统用契时代,佛法造化人心,以传统信仰的高度、人文精神的热度,来支撑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打造面向世界的“命运共同体”,是当下的现实也是未来的走向,也正是中国的佛教四众为盛世祈福、以实际行动报国土恩的时代契机。
 
 载于《凤凰海潮音》第046期,2015-06-12
http://fo.ifeng.com/hcy/special/hcy46/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保护合法宗教功修,确保群众信仰自由
       下一篇文章:十字架无故被拆 杭州教会牧者鼓励信徒“莫停留于愤怒”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