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究
发布时间: 2015/6/26日    【字体:
作者:陈永根
内容提示:清真寺建筑作为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宗教建筑,与其他宗教建筑相比,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规划布局、朝向、建筑体型与轮廓、内部结构、建筑用材、艺术表现和附属建筑等方面)。本文从清真寺建筑形制入手,剖析了清真寺与其他宗教建筑的不同特性,阐述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其建筑形制的相关性,并就有关的功能性因素作探究,以此来透视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  清真寺 建筑形制 社会功能 伊斯兰 相关性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它所体现的建筑文化则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的细胞,但清真寺的光辉绝不仅仅是可感知的建筑本身,它还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历史、绘画、书法、雕刻、纺织、科学技术等的承载。可以说,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有形载体,对穆斯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真寺还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牢固地维系着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情感和血脉。本文从总结清真寺建筑形制着手,对清真寺建筑形制和清真寺所展现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发掘清真寺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加深对伊斯兰文明的理解。
 
       一、清真寺建筑综述
 
      清真寺(伊朗称为Masjid,其他阿拉伯语国家称为Jami或Jama,土耳其用Cami)是伊斯兰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1]159从宗教仪式角度来看,清真寺是指适合叩拜祷告的洁净场所,它包括拱券、穹隆、宣礼塔、门洞、封闭式的庭院和伊斯兰风格的表面装饰,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极易辨认。随着社会的发展,清真寺建筑经历代统治者修缮、扩建或改建,从简朴走向壮观,形成有柱廊、尖塔、圆顶、讲坛、凹形壁龛的礼拜大厅和大院,并有附属建筑群的整体格局,这一布局逐渐演变为清真寺的传统格局。圆形穹顶、高大庄重的中央入口(通常是一个拱形门)和高耸入云的宣礼塔(manara) 构成了清真寺区别于其他建筑群的显著标志。传统上,清真寺是一处为社区穆斯林聚众礼拜而建的处所,通常还包括广场、办公、居住、医院、商业、洗浴用房等其他附属建筑群,清真寺和周围的附属建筑共同组成了清真寺建筑的整体。 
  清真寺的出现与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真寺建筑的发展从创立到优化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后,阿拉伯民居大多呈方形,四边有小屋,外面用墙篱围起来。622年9月,穆圣到达麦地那后,常与信士在其居所聚会,听他的教诲和训诫,同他一道做礼拜,因此,先知居所的布局便成了清真寺的最初形式;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的清真寺均以麦地那清真寺(或称先知清真寺)为模式,其共同点是简朴大方,没有华丽的装饰,如636年修建的巴士拉清真寺、638年修建的库法清真寺等;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倭马亚人不仅重视寺内修饰,还注意为清真寺增建其他设施,如半圆形的米哈拉布、宣礼塔(早期的宣礼塔造型大多为方形)、廊檐及浴室等,这一时期的清真寺一扫早期清真寺的简朴形式,里里外外都装饰得富丽堂皇。此外,清真寺一般都建有高大的寺门,如于691年起相继修建的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705年修建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寺(或称倭玛亚清真寺)等;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的清真寺大都在半岛之外,规模宏大,建筑形式融入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且宣礼塔的主流形式最终在这一时期定型,如萨马拉清真寺、伊本?突伦清真寺、伊玛目?伊斯法罕星期五清真寺等一批清真寺;奥斯曼帝国时期(1258~1852),期间建成的清真寺星罗棋布。据考证,伊斯坦布尔的著名清真寺均为16世纪所建,其中有些是从拜占庭教堂改建过来的,如由圣索非亚大教堂改建而成的清真寺等;奥斯曼时期以后,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大都吸收了倭玛亚和奥斯曼两个时期清真寺的特点,并不断融入地方民族特色。因此,清真寺建筑风格和形制的发展演变,清晰地展现出世界文化交融的脉络。
 
  如今,世界上所有的清真寺都符合穆圣规定的基本要求:朝向克尔白、清洁卫生、没有吵闹声干扰,只向真主礼拜和祈祷,没有以物配主或崇拜其他东西的嫌疑,而且为适应礼拜的需要清真寺规模都有所扩大,清真寺的陈设也得到了革新和改进,如内部铺地毯或毛毡垫,装吊灯、空调、风扇,以及各种富丽堂皇的装饰。以麦加圣寺为例,经历次扩建,其面积已达16.5万平方米,寺内可容纳40余万穆斯林礼拜,寺外广场规模达45万平方米,可容近百万人礼拜,建筑宏伟壮观,夜间灯火辉煌,光照数十里之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开展学术教育和宣传社会行为规范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清真寺总是与宗教之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若不考虑清真寺这些社会功能因素,就无法切实了解清真寺兴衰的历史,也就无法全面了解清真寺的现实作用。可以说,清真寺集中体现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历史、教育、艺术、书法、装饰、民俗、社会发展等丰富内涵,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也是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钥匙。
 
      二、清真寺建筑的形制
 
      清真寺是与伊斯兰教紧密联系的宗教建筑,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和穆斯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的各个方面自然要体现伊斯兰的教义和精神,清真寺建筑的规划布局、朝向、建筑体型与轮廓、内部结构、建筑用材、艺术表现和附属建筑等形制正是这种理念的反映。
 
      1.规划布局
      清真寺的建设大都为新建,也有一些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的,如蓝色清真寺就是在索非亚大教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新建的清真寺在规划上都有一定的规模,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穆斯林人口的增多,清真寺的空间布局已经相当大了,而且预留了广阔的广场用地。新建的清真寺在规划选址上大都选择在当地最热闹、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清真寺是宣传伊斯兰教义和信徒进行礼拜的地方,因此,清真寺在规划选址上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规划布局上很讲究,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又称大殿)、宣礼塔、讲堂、浴室以及办公居住用房等附属建筑。大殿是清真寺中的主体建筑,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不强调轴线对称,由前廊、礼拜殿和后窑殿 三部分组成,多用几个勾连搭的屋顶连在一起。大殿一般面积比较大,可以容纳相当多人一起礼拜。
 
      2.朝向
      朝向是伊斯兰教义规定的礼拜方向,又称“正向”,系阿拉伯语的意译,即指天房克尔白。最初,穆圣在麦地那的房院朝向耶路撒冷。623年12月,穆圣遵循《古兰经》的启示,在麦地那宣布麦加“克尔白”为穆斯林的礼拜朝向。[2]1322《古兰经》有这样的描述:“我确已见你反复地仰视天空,故我必使你转向你所喜悦的朝向。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哪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转向禁寺。” (3:96)可见,教义的要求决定了清真寺建筑的朝向,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建筑所不同的,即世界上所有的清真寺都只按照宗教观念形成唯一朝向——面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在伊斯兰文化中,麦加既是地理上的中心,又是精神上的中心。因此各地的清真寺,像矗立在一个圆圈线上的星座,环绕麦加,朝向麦加。[3]78
 
      3.建筑体型与轮廓
      建筑体型宏大、浑厚,建筑群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和坚实感是清真寺体型与轮廓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清真寺使用多种拱券,采用大小穹顶覆盖主要空间。大殿穹顶位于中央主体上,为求高耸,在其下加筑一个高高的鼓座,起到统率整体的作用。为使内部空间完整,在里面鼓座之下另砌穹顶。宣礼塔和圆形穹顶是构成清真寺独特体型与轮廓的特殊构件,是清真寺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主要标志。宣礼塔的形状复杂、变化丰富,有圆柱、四方、螺旋、多棱等形状,以圆柱形为主。宣礼塔高耸入云。从视觉的角度看,它是清真寺的标志;从听觉角度考量,它可以让宣礼员的声音传得更远。同宣礼塔一样,圆形穹顶也成为清真寺标志性的造型风格,清真寺的单个穹顶虽不是太大,但与其他建筑不同,几乎所有的穹顶都用花式砖砌成或琉璃装饰,色彩鲜丽,外形饱满。
 
      4.内部结构 
  清真寺一般都有一个封闭式庭院,周围有柱廊,院落中有洗池。方形庭院由殿堂和围墙围合而成,形成一种独特的内部布局。内部结构依照传统,以礼拜殿为主体,附属盥洗室﹑讲经堂﹑办公室和礼堂等。指示朝拜方向的壁龛的建造,始于大马士革清真寺,对后来世界各地清真寺的内部结构产生很大影响。清真寺礼拜殿堂的内部空间宽敞宏大,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新建的清真寺大都采用方形布局,而且开间比进深大得多,如阿克萨清真寺开间达90米,而进深仅为36米。[2]324殿内还设有木质或大理石的讲台,为讲道之用。
  5.建筑用材 
  清真寺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砖石,这一点与西方古建筑是相似的,但和中国古代建筑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早在公元605年,中国就造出了像赵州桥那样技术高超、造型优美的石拱桥,单券净跨达37.02米。在西方建筑中直到14世纪才出现超过这一跨度的拱卷桥。[4]3可见,构筑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本要素,如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伦理思想、道德标准、宗教感情、审美趣味等,在建筑艺术特性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6.建筑装饰艺术 
  清真寺建筑除独特的外形及内部形制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物内外的装饰。外墙不开窗,装饰就从大面积的墙面着手。一般用三种方法:一是用花式砖砌来装饰,即在墙面上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各种几何图案;二是用琉璃砖满满覆盖穹顶、鼓座、塔身、墙面和一切内外表面,不留一点空白,产生出璀璨耀眼、堂皇绚丽的艺术效果,有的甚至把晶莹明亮的镜片镶嵌在图案里,流光溢彩,国王清真寺 就是典型代表;第三种是用石膏作浮雕装饰,石膏上着有红、黄、绿、蓝等色,少数贴金。当用石膏作室内大面积装饰时,以深蓝和浅蓝两种色彩为主,因为蓝色代表天空和光明。 

  清真寺建筑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或是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或是用琉璃砖镶嵌;或是用石膏塑造。这种装饰产生了独特的效果。这些特点在清真寺的装饰重点——指明朝拜方向的“米哈拉布”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伊斯兰教反对人物或动物的造型,故墙面装饰上不允许出现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就成为清真寺装饰图案的来源。 

  由于建筑空间的宏大,清真寺内部的柱子随处可见,但是它们没有固定的样式,而是用千变万化的植物花草装饰柱头和柱基。和其他部位的装饰一样,由几何图案等构成变化无穷的装饰图案,其复杂程度令人惊叹。
  7.附属建筑群 
  清真寺除了礼拜大殿这一主体建筑以外,还包括宣礼塔、沐浴室和盥洗设施及场所(供大小净之用)、讲经堂(给学员讲授教义、教法的课堂)、办公室、礼堂、图书阅览室、教师与学员宿舍、庭院(聚礼日人多时可供礼拜之用)、厨房和门楼等。依据各地经济情况、清真寺的规模及附属建筑群多少而定其附属建筑群的规模,且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医院、餐厅、招待所、商业用房、停车场等多项设施,清真寺的综合功能从而得到很好的体现 。
 
       三、清真寺建筑形制与其社会功能性因素分析
 
      清真寺与基督教教堂、佛教寺院的主要区别是,清真寺并不只是礼拜场地,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和用途,既可作公众集会的大厅,又可作政治论坛和教育的公所。[5]311清真寺具有多重功能,不仅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宗教领袖议事决策的中心,还是穆斯林接受教育、举行活动和相互交流、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环境。清真寺作为满足多种功能需要的公共场所,必然要求在建筑的形制上与其相适应。 

  1.与宗教活动功能的相关性 
  清真寺是穆斯林最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尽管伊斯兰教认为,普天之下,凡是干净的地方,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工厂作坊,都可以念经祈祷、礼拜真主,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但清真寺作为一个特定的公共场所,受到更多的鼓励和提倡。因此,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大都集中在清真寺里面进行。 

  根据伊斯兰教义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穆斯林要在清真寺聚礼,众人在特定的时刻向清真寺集中。清真寺宽广的大殿、庭院和广场规划布局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要,人流的集中与疏散得以有序进行,保证了交通组织的有效性。所有穆斯林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一点不只体现在其礼拜仪式中,还在礼拜场所的布局上得到了体现。清真寺都按长方形这一形制进行建造,淡化了穆斯林礼拜时与朝拜墙之间的空间距离感。清真寺里设置供大、小净用的场所和设施,则为穆斯林礼拜提供了方便。此外,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结果,促使伊斯兰美术向象征性和装饰化发展 [1]157,清真寺建筑在装饰上的规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与教学和学术研究功能的相关性 
  清真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对于传承伊斯兰文化起着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取代的作用。在伊斯兰历史上,教育一开始就与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诵读《古兰经》,学习“圣训”,是穆斯林教育的首要内容,而这些活动都是在清真寺进行的,因而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受教育的地方。 

  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等都附有学校和图书馆,不仅邀请著名学者讲学,而且来自国内外的学生都寄宿寺内,就像普通的高等学校那样。学校、图书馆等附属建筑的形制,是这一功能形成的重要条件。清真寺规划选址的特点,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3.与社会服务和促进团结功能的相关性 
  兴起于世界各大城市的以清真寺为依托的伊斯兰文化中心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穆斯林群众提供婚丧嫁娶等服务;依据教法,调节家庭纠纷;接受富裕穆斯林的天课、施舍等财物,建立伊斯兰基金组织,帮助贫困穆斯林解决生活问题;开展学术文化活动;举办各种讲演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组织和推动召开一些国际性的伊斯兰会议等。这些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也得益于除礼拜殿之外的图书馆、礼堂、办公楼、教学楼及停车场等附属建筑的设置,规划选址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交通便利。 
  面向麦加的壁龛让世界上的每个穆斯林都能一再想起他们的故乡、他们的起源以及他们的宗教诞生地。[6]342清真寺宏大的造型,绚丽的装饰与色彩,高耸的宣礼塔等形制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增强了伊斯兰世界的自豪感,进而增进了穆斯林社会的团结并增强了伊斯兰世界的凝聚力。
4.与政治宣传、军事活动功能的相关性

  清真寺在历史上还是穆斯林社会政治、军事活动的大本营。伊斯兰远征时期,清真寺还是军队的营地,同时供军队做礼拜之用。[1]163空旷环境下高耸的宣礼塔还能起到警戒作用。 
  此外,清真寺具有政治整合与组织功能。当年,穆圣在麦地纳创立了穆斯林公社(乌玛),在清真寺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处理内政、外交要务。穆圣去世后,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573~634)在先知寺里举行了宣誓效忠仪式。艾布•伯克尔病危时,他在广泛征求圣门弟子的意见后选定欧麦尔(592~644)继任哈里发,且在先知寺正式向穆斯林宣布这一重大决定。[7]79穆圣和正统哈里发之后,社会政治活动重心虽然转移到宫廷,但遍布全国各地的清真寺,犹如社会组织网络,依然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如今,大多数国家的清真寺,其政治宣传、军事功能日益淡化,主要是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与社会、文化活动中心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的清真寺,其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如在伊朗,每座清真寺就代表一个政治中心,管理着周边穆斯林的一切事务。[8]15伊朗领导人还常常在星期五的聚礼上演讲,阐明其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尤其在反对美国在国际上推行的强权政治方面,从中发出的声音特别响亮。这些事务之所以能够在清真寺完成,一方面因为清真寺宽广的布局和附属建筑的配置可以满足举行此类活动形式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清真寺庄严肃穆的内部装饰环境保证了话语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5.与经济、贸易功能的相关性 
  在伊斯兰发展早期,清真寺也在某种情况下担当了国家的财务基地的某些功能,国家的财产有时就存放在大清真寺里,清真寺实际上起着国库的某些作用,第一位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就把清真寺作为保管国家财产最安全的地方。清真寺高大的围墙、严实的墙体、高耸的宣礼塔以及周围宽阔的空间为财产的安全提供了保证。此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清真寺通过在附属建筑经营的商铺和因集聚效应而在周围修建的商铺,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商品带到了世界各地,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功能的相关性 
  清真寺里用作装饰的图案,一旦为穆斯林接受便逐渐将其程式化、风格化,并从清真寺走出来,成为壁毯、礼拜垫、金银器、陶瓷器、书籍乃至一切生活品中的主要装饰主题。[1]158随着世界各地穆斯林社区清真寺的兴建,随着清真寺装饰艺术的生活化,伊斯兰文化艺术随之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清真寺是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窗口,任何想了解伊斯兰的人总可以从那里获知所需的信息,从那里掌握第一手资料。清真寺是穆斯林联系的纽带,更是伊斯兰对外宣传的文化机构,清真寺本身承载了伊斯兰文明的重要文化讯息,从中可直接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特征和氛围,还可通过其宗教礼拜之外的机构获取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最新的信息。此外,通过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变迁,人们还可清晰地看出世界文化交融的脉络。
 
      四、结语 

  伊斯兰宗教文化是开启中东大门乃至伊斯兰世界文明之窗的一把钥匙,只有熟悉并掌握伊斯兰宗教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中东,了解伊斯兰世界,才能对穆斯林群体的社会生活作出正确解读。清真寺首先作为宗教建筑出现和存在,且从其建筑形制看,它又同时满足了多种功能的需要。因此,在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建筑中,都凝聚着穆斯林的情感与智慧、历史与文化。 

  随着伊斯兰教逐渐向外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主要建筑形式,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在所难免,其结果是,基本形制不变,但反映时代、本土、民族特色的变化因地因民族而各不相同,这种变化实际上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就清真寺建筑而言,在保持基本形制的基础上,与当地的建筑风格充分融合,有利于拉近与当地民族的心理距离,使伊斯兰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为大众所接受。 
  
      在伊斯兰国家,凡是人群居住的地方都有清真寺,而且都是当地最好的建筑。[9]69高耸的宣礼塔使穆斯林感受到伊斯兰的威严。可以说,清真寺不仅标志着历史上伊斯兰的辉煌与荣耀,代表了延续千年不断兴旺的伊斯兰文明,而且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也向世界展现着更加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罗世平,齐东方.波斯和伊斯兰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张雪峰.清真寺建筑的特色和地域特征[J].阿拉伯世界,2002(3) . 
  [4]钱正坤.世界建筑风格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宛耀宾,等.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6]汉斯•昆.世界宗教寻踪[M].杨煦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7]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8]张铁伟.列国志伊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陈建民.当代中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弗朗西斯•鲁滨逊.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M].安维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11]马丽蓉.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12]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4]约翰•布克.剑桥插图宗教史[M].王立新,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15]约翰•D•霍格.伊斯兰建筑[M].杨昌鸣,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版,1999. 
  [16]张秉民.近代伊斯兰思潮[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载于《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转自“中穆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宗教社会整合功能以及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下一篇文章:宗教为什么还能够存在——以基督教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