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从浙江2014-2015十字架事件思索未来政教关系走向
发布时间: 2015/7/16日    【字体:
作者:王璐德
关键词:  浙江 2014-2015十字架事件 政教关系  
 
 
20142月至今,浙江十字架风波仍未结束,这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政教关系上具有典型性意义的重要事件。
 
本周一(76日),《浙江日报》发表《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文,再次论及宗教建筑问题。该文开篇即援引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宗教的重要谈话的要点,“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四个必须’为我们认识、研究、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之后,全文以此为脉络落脚到浙江当地,进行展开和论述。
 
基督时报观察到,《浙江日报》这篇文章的精神延续了《温州日报》所报道的625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温州调研宗教工作时所强调的“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时,夏宝龙考察了温州部分基督教与天主教堂开展“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的情况,之后在宗教界人士座谈会上强调说,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做好我省宗教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做到政治认同、社会适应、文化融合;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法律与信仰的关系,把握好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引导宗教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必须重视发展宗教界人士作用,使他们当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推动者。
 
浙江十字架风波自去年2月开始上演,当地上千所教堂受到波及,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去年5月曾发生过造价3000多万的三江教堂被强拆并引发国际关注,今年5月又因为当地政府试图以《宗教建筑规范》强行规定“十字架”的大小和位置而引发教会界更大反弹,批评政府罔顾宗教传统一意孤行。
 
去年春天骤然而至的十字架风波,除伤害了当地信徒宗教情感、上亿元物质资产的损失、中国国际形象受损等,之前数十年来较为稳定政教关系也受到深远损害,使政教关系再次跌入低谷。在政教关系经历危机10多个月后,此次《浙江日报》的最新文章和浙江政府高层领导的发言共同成为当地官方立场最新的权威陈述。
 
回顾一年半多的事态发展,十字架事件之所以演化成如此大的一个公共事件,并产生巨大损失,政教双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共空间的扩大,无论是政府还是教会,都成为公共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中可谓“牵一发而动身”,因此更需要有公共意识,承担起公共性的使命。然而,反观十字架风波之所以愈演愈烈,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政教双方都有其“任性”的一面。
 
政府虽然表明如此举动的原因是“整改”,但表现在公众面前的更多是强行拆除、野蛮执法的态度。虽然我国最高法院去年已明确表示即使是违法建筑也应该提前正式通知,尤其不能夜晚强拆,但浙江当地十字架风波中的许多执法环节完全是知法犯法,甚至有不少三证齐全的合法教堂抱怨自己的十字架也遭遇夜晚被强拆,迄今为止也还未给出法律理由。
 
执政者最根本是未实事求看待违建问题的导致有多方面复杂的历史原因,如近几十年来城市发展规划不到位、经济与环境发展都还没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等。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宗教从来都是边缘化群体,宗教发展存在诸多限制,虽然因为信徒增长教会需要更大面积的聚会场所,但一般地方政府是不会批准教会所要求的面积,即使现实真正需要10亩,但往往批下来的只有2-3亩,这根本而言是与过去几十年的宗教管理现实有关,是历史遗留问题。除此之外,有些教堂当时建造起来属于政府规划,其建筑也被评为样板工程。此次只是用一刀切的方式处理,不看历史、不尊重之前的决策,简单粗暴,是不冷静、不科学、不合理的。
 
教会在遭遇不合理对待时欠缺足够的法律思维冷静分辨合法权益与值得整理之处,尤其是因为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还未清晰意识到伴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长和教会影响力的扩大,基督教已成为公共空间不可忽视的存在,还未转变用一种“公共性”思维看待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因此过多地以“自我绝对主义”的方式来处理公共事务,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体现在政教关系上,教会之所以今天有如此大范围的教堂与十字架被卷入当地政府“整改”的情境和压力之下,一方面,不可否认这与早年间许多教会在教堂用地的违规操作、以及教堂的超标建设等问题有关,的确暴露出不少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违法建筑的问题,教会本身最开始建立教堂时未能依法办事,有此遭遇自身难辞其咎;一方面,教会早年间之所以能够进行这些违规或超标操作,与利用了基层农村法制不严、基层人情风较浓、基层政府执政的模糊地带有关,此次在遭遇“整改”风波时不少教堂时过于激烈地以对立的态度回应,而未以基督怜悯之心、人性化的对待基层执政方,从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正是因为政教双方彼此的不冷静与不明智,导致十字架风波绵延至今,步入困局已有17个月,亟需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来破解现实中的摩擦。
 
如今,观察《浙江日报》和当地高层领袖对于如何处理宗教问题的最新理论表达,其中心精神是以5月中央统战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为基础。关于宗教,习近平如此说到:“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可以看到,在经历了野蛮执法等任性而为的惨痛经历后,浙江政府开始重新回归到中央的宗教政策主线中来,这为未来能够更全局性的处理这一风波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凸显出5月份中央统战会议对于中国政教关系的意义。
 
5月份的统战会议是新中国建国65年以来首次从“全国”升级为“中央”级别的会议,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中关于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及对宗教工作的讲话,从“政”的角度为国家层次上政教关系中未来的走向定下了基调。
 
其中,可以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于宗教的作用越来越有全面的认识,更加肯定地看待宗教的积极作用,并希望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在经济、社会、文化、国家统一等各方面发挥正面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统战会议上的讲话也为未来政教关系中的双方都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执政方能否做好宗教工作这一具有全局性意义、群众性意义的工作,让信教群众笑起来,是对各地领导干部政治成熟度、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教会能否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实践好自己的核心宗教使命的同时亦能很好的处理好处境化、法治化、公共性等重大课题,亦是愈来愈迫切解决的重大议题。
 
由此反观2014-2015年的浙江十字架事件,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经验与教训。
 
首先,它教给我们作为公共存在,谁都不可任性而为;教会不要太任性,政府也不要太任性,双方都需要更加理性和成熟。
 
第二,作为强势一方的政府需被提醒的是,期待民间性的公共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更需要的是“引导”的方式,而非以过去一种高高在上的“管制者”姿态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否则局面将更加棘手。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政府近十多年越来越主动地从以前的“大家长”角色转变为现代国家治理者的角色。作为现代国家治理者,其核心理念一方面是“法治化”,以法律思维来解决社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与不用价值观群体协商和对话、寻找共通点,而非命令与管制、激化矛盾裂痕。
 
这两者一个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刚性原则基础,一个提供了矛盾分歧中建立共识的软性工作方式。作为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政教关系”这一重要议题,这两者同样缺一不可。
 
浙江十字架事件最根本暴露出:新的时代背景下,政教关系的双方都还未做好足够的准备、可以成熟地彼此协商、对话并以法治化的方式处理分歧与矛盾。
 
当然,我们不能过早地苛责,毕竟不管是管理者之于政府,还是处境化之于教会,以及双方都涉及的法治化、公共性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政教双方都需要调试、成长和转变,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政教双方都需要学习、反思和对话,政府需要看到并给予更多空间让这些问题更多被探讨,教会也需要对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作为弱势一方的教会需要看到的是,虽然过去1年半以来教会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和不合理对待,但和上个世纪50年代以及文革时的逼迫相比,今天中国的宗教环境已经明显进步,虽然说浙江十字架风波让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政教关系受到最严重的一次挑战,但它与文革时代的大逼迫不是同一性质。
 
整个十字架风波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政府态度呈现出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以百般手段针对教堂顶部的“十字架”,一方面却一再表明是“整改”建筑而非针对“宗教信仰”:允许基督教信仰,但需要考虑公共表达。这让我们看到,经历过上个世纪50年代以及文革时严重的左倾路线,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宗教是正常社会中自然的一种存在,不会再回到曾经试图人为消灭宗教的极端路线。
 
但与此同时,在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教会如何和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共存,是亟需学习和思考的功课,在此种意义上,浙江十字架事件注定成为中国教会发展史上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痛点”,透过此次的惨痛代价我们必须清醒过来,学习和反思。
 
从属灵的角度来看,教会遭遇十字架风波除了外界环境原因,也不可忽视从中要教会真实存在的“破口”,不少信徒当年建造教堂时太多的是以民间宗教方式和侥幸心理来操作,此次遭遇十字架风波时也未首先反思自身汲取属灵教训改正错误,同时亦仍旧太多以民间宗教的方式来回应,而非以一种谦和、守法、公共性的思维来处理,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
 
基督信仰教给我们的功课是,最根本是要省察自己、堵住“破口”、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上帝的眼睛是比世人的眼睛更加明亮的,比起敬畏世人更加需要敬畏的是上帝,比起在世人面前正直首先要在上帝面前保持正直。使徒保罗曾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会友要谨慎建造我们的“属灵工程”:“….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
 
浙江十字架风波对于我们教会自身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属灵教训,让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在扩张教会时仍旧需要谨记圣经的教诲:“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最值得引起教会深刻反思的是:到底教会的中心和本质是关注外在建筑物的高大繁华,还是耶稣基督倒空自己、谦卑自己、否定自己、爱神爱人的十字架精神,当我们焦点更多在于外在时,我们不会真正做光做盐、彰显耶稣基督的荣美,也无法在世人面前活出慈悲怜悯的心肠、成为耶稣基督活生生的见证。
 
尤其是,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教会越来越发展,物质方面也越来越富裕,但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真正的“十架精神”,我们需要谨记圣经的教诲:真正的富足之路是因着耶稣基督的贫穷让我们成为丰富,并且我们也效法耶稣在行善的事上成为丰富。使徒保罗曾如此告诫他的接班人、站在教会领袖位置上的提摩太说:“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 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自《基督时报》,20150707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18449/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
       下一篇文章: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融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印度伊斯兰教宽容思想的展开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