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产业是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和清真餐饮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清真产业呈现长足的发展态势,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据《2012年中国餐饮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近2400多个市县中,有97.3%的市、县有清真食品和用品产业。饮食、副食、食品经营户约12万多户,其中以专门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约有6000多家。另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中,清真食品产值3046.7亿元,上交税86亿元。因此,大力发展清真产业,已成为西北地区各省区的共识。
一、西北五省区清真产业的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广大穆斯林聚居地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新疆穆斯林人口达134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一半多。宁夏、甘肃、青海的穆斯林人口仅次于新疆,都在百万以上。即使是在西北五省区中穆斯林人口最少的陕西省,在全省10个市地和104个县市中都有穆斯林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和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区(见表1)。此外,西北地区还有众多的非穆斯林消费群体。由此可见,西北地区清真产业消费群体比较庞大。
(一)西北地区有发展清真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西北五省区制定的各种清真管理条例主要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青海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陕西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等等。五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标准,但都各自为政,加大了企业跨省流动的成本。
为了统一清真食品认证工作需求,适应与阿拉伯国家、世界穆斯林地区清真标准互认和清真产品准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五省区于2012年12月21日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由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五省区清真产业标准化委员会汇总整理的《清真食品认证通则》(简称《通则》)联盟标准,决定以地方标准形式,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通则》内容包括8部分,整体上涵盖了清真食品生产的各个过程。其中已经形成了包括清真餐饮服务、清真乳制品加工、清真面食品、清真肉奶专用饲料、清真制品包装5项通用标准和1项清真羊肉生产准则。以宁夏为例,目前已与沙特、埃及、卡塔尔、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建立了清真食品标准互认合作协议,但目前国内清真食品行业仍缺乏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相对完善的国家级认证标准和机构,清真认证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西北五省区清真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1.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是宁夏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清真肉制品、乳品和调味品等为主体的清真食品产业体系和以回族服饰、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品、少数民族建筑装饰用品等为主的穆斯林用品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宁夏清真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截至2012年,清真食品工业企业约655家,从业人员约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工业企业102家,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7%,实现工业总产值174.3亿元,占食品工业的82.23%。产值过亿元企业2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目前,已形成以伊品生物、夏进乳业、塞外香、兴唐、泰丰、茂源等清真食品骨干企业群,建成以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园等产业园区。2012年,宁夏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2.55亿元,同比增长72.3%,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实现利润4.6亿元,从业人员17942人,产值过亿企业15户。目前,宁夏形成以中银绒业、沙湖纸业、金海皮业、华泰家具等穆斯林用品骨干企业群。
2.甘肃。甘肃清真产业主要是清真食品产业,分为三部分。一是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兰州市清真餐饮业。二是以打造“清真食品美食之都和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基地”驰名的张家川县。三是以清真食品业为代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依据临夏州统计局和临夏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联系手册的不完全统计,对临夏州清真食品加工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该地初具规模以上企业102家,企业员工3770多人,年生产总值达10亿元左右(见表2)。截至2012年底,甘肃省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0343,企业员工101646人,年生产产值619526万元,年上交税额27410.41万元(见表3)。
3.青海。青海着力打造产业规模化的清真食品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清真肉制品、乳制品、保健品、速冻食品、专用调料、盖碗茶、糕点及果蔬加工的清真食品业和以服饰、礼帽、拜毯、刺绣、工艺品等种类丰富的穆斯林用品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清真产品出口总额达7亿美元,清真产业产值约达30亿元人民币。目前青海仅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厂家就有300多家,清真餐饮服务企业5500余家,从事清真食品用品的商户2.3万多家,在内地和沿海地区51个大中城市中经营清真餐饮业的人员有10万多人,带动30至40万穆斯林群众就业。目前已形成雪舟三绒、伊佳、仙红辣酱、高原绿色、裕泰食品等知名产品。例如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其创立的“布哈拉”民族服饰商标美誉海内外,年均出口增长均在40%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左右;化隆县的“拉面经济”也是青海省清真产业的一大亮点。另据统计,目前化隆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次左右,其中从事经营拉面馆的近6万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拉面馆近8301家,“拉面经济”占整个劳务收入的70%以上。另外,青海省正在筹备规划集清真产业设计、研发、生产、集散、贸易、认证等采购与供应一体的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区及西宁韵家口轻工业产业园区。
4.新疆。改革开放后,新疆清真食品及特色餐饮业品牌涌现出以阿尔曼、阿米娜、香巴拉、华凌畜牧、五月花餐饮、吾吾子羊羔肉、大盘鸡、苏氏牛肉面链锁等知名品牌。目前,乌鲁木齐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制作、储运、销售的企业和个体有4万余家,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6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891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9家(国家级23家)。201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餐饮业发展建设中国清真美食之都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从资金补助、政策引导、培训、奖励等16个方面推进乌鲁木齐市清真餐饮业升级。其中,龙头企业将获政策支持,凡餐饮设备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型餐饮环保节能设备研发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使用新型环保馕制作设备的,给予一次性3000元补贴。这些条例、措施、规划和通知等一系列内容可为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条件。2013年,乌鲁木齐饮食服务行业协会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色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希望从总体上形成有影响力的清真菜系,打造具有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逐步形成新疆清真“大餐饮”产业。此外,政府已将乌鲁木齐和昌吉建设成“中国清真美食之都”和“中国回民小吃之乡”的设想提上工作日程。
5.陕西。目前,陕西省西安市清真食品
经营户约3500多个,其中清真食品经营户2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例如西安“回坊”就有600多家经营户,号称“清真美食一条街”。汉中市也是陕西一个清真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餐饮业方面有“伊盛祥”饭店,“凤发祥”、“同顺祥”等老字号企业。西乡县信一清真食品厂是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生产的有酱卤牛肉干、麻辣牛肉干、金丝牛肉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西乡县的食香斋牛肉干等4大类9个品种获发明专利。西安三宝双喜集团是一个集制药、教育、房地、清真食品四大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该企业于2013年1月29日在西安举行了三宝双喜(国际)清真食品商贸港试运营暨陕西首届清真食品购物节,旨在打造一个大型清真食品交易平台,使更多的清真食品企业通过商贸港做大做强。
6.西北五省区清真产业竞争的优劣势及趋同点(见表4)
此外,近年来举办的展会经济对西北五省区清真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继郑州在全国率先举办中国清真食品博览会后,新疆乌鲁木齐市、甘肃张家川县先后举办了中国清真食品及民族用品博览会和清真食品节。随后宁夏举办的国际清真食品民族用品节,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国内清真食品生产领域的“话语权”。截至2013年,青海省已成功举办7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展览会,使其逐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
二、西北五省区清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西北地区清真产业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问题,诚如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国内清真食品用品的加工和生产还没有与国际接轨,在行业标准、管理和生产规范等方面都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穆斯林国家成熟的生产市场有很大差距,有些产品的质量难以达到国际相关出口标准。二是清真产业发展制约机制问题。例如产业认证困难,政府在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较低等等。
(一)企业呈现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状况,产品以粗加工、低层次为主,且产业产品雷同程度高
从事清真产业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且多为家族企业。主要产品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其特点是起点低,产品以粗加工和低层次为主,附加值低,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和品种的多样性方面有待提升。因此,大多数企业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少,产业集群带动作用不强,尤其在企业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等方面存在弱势,无法带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企业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难以达到国际市场标准,造成企业HALAL认证困难,产品难以走出国门
以马来西亚清真食品的国际标准化的产业链为例,要确保清真食品的质量、卫生和安全,保证其在设计、制作、加工、包装、储藏和流通等各个环节必须按照CodexStandard等国际上承认的有关清真食品的质量、卫生和安全等标准。
因此,为取得HALAL认证,需对清真制品尤其是牛羊肉、乳制品等在制作、储藏、流通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这些认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西北地区大多数清真食品企业处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状态,市场开拓手段单一,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尚未形成与国际化标准化接轨的产业链,加之产品的品质、包装、宣传及审美等方面落后,造成企业HALAL认证困难,产品难以走出国门。
(三)中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和信息要素不匹配,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西北地区大多数清真产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渠道,导致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以青海省清真企业为例,从企业资金来源看,70%为自有资金,20%为银行贷款,10%为民间集资;70%的企业感到资金不足,自有资金占有比重大,银行贷款和其他渠道融资份额少,致使企业资本积累速度慢,融资难,资金匮乏。同样,清真产品企业还存在人才匮乏问题。如宁夏吴忠市清真食品企业缺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的研发人才,80%的员工为初中文化程度。与其他非清真产品企业相比,清真食品企业交通物流、品牌建设、产品标准化及服务方面较为落后,加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仍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缺乏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直接影响企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1、缺乏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由于大多数清真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过于依赖人工技能、价格产品易于模仿,竞争力不强等原因,企业无法达到规模化效应。
2、缺乏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以宁夏为例,目前有食品工业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区级技术中心7个,清真产业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宁夏著名商标104个。尽管宁夏已初步形成了以驰名商标为龙头、著名商标为骨架、有效商标为基础的地方商标体系,但以国际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西北清真食品市场、穆斯林用品市场受区位及地区观念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准较低,品牌很少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五)清真食品市场监管不到位,造成“清真食品不清真”等问题,影响清真食品的纯洁品质
虽然清真餐饮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清真食品市场监管不力、清真食品缺乏国家标准和机构、清真标识管理混乱、“清真食品不清真”等等,都影响了清真食品的品质和清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清真产业的对策建议
清真产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在西北地区积极打造清真产业自主品牌,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注重产品在设计和包装等细节上的研发以及人才的管理等,引进和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研发企业精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扩大其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清真产业的大发展。
(一)积极打造西北地区清真产业自主品牌,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
1、整合优势力量,培育有缘头企业。着力整合规模小、以初级粗加工产品为主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集中优势力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形成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以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为例,从2007年开始至今,青海省已连续举办了7届清真食品展览会。借助这一平台,青海省打造了一批清真生物企业和品牌,如伊佳、雪舟、裕泰等,在品牌的对外宣传和知名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3、注重清真产品在设计、包装、审美等方面的细节,突出清真产品的新颖、创新和多样化。
(二)加快企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清真认证,完善国家清真食品认证体系
1、制定并出台高标准的清真食品卫生检验规程,从文化层面上逐步规范清真产业的技术和行业标准,从法律层面上严格规范清真产业发展的各项标准。
2、增强清真产品的品质、包装、宣传、研发等功能,使西北五省区的清真产品得到其他穆斯林国家的信任与认可,并建立与各穆斯林国家之间清真产品互认标准和机制。
3、尽快制定符合我国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认证体系,并将宁夏建设成为
中国西部地区国际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认证中心,使其逐步成为掌握清真产业话语权、引领西北清真产业的“风向标”。
(三)大力培育有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产品品质
1、引进人才。成立清真产业(主要以清真食品为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产品的品质、包装、审美及品牌宣传等等。
2、培养人才。清真企业缺乏有专业素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应建立熟悉西北地区穆斯林市场、熟悉中东市场的营销管理团队,培养金融外贸、法律、商务接待、税务、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留住人才。通过采取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环境、改善用人机制及薪酬等方面的积极措施,将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才和专业特长人才留下来,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打造清真产业技术信息平台,加大与国内国外市场的联系。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清真产业投资规模
从政府的角度讲,其职能主要是制定与规划清真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在财税、信贷、土地、产品认证、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主要措施有:
1、减免财税,加大贷款。财税的减免不仅为企业减负,还将扩大企业规模。宁夏吴忠市提出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和中小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议自治区将吴忠清真产品生产企业上缴自治区财政的增值税、所得税全额返还吴忠市,并将进驻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的清真企业全部纳入国家民贸政策支持范围。此外,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伊斯兰金融业。首先,西北五省区应与穆斯林国家联合开展具有穆斯林特色的金融业务,如联合举办穆斯林银行或者西部开发银行,并鼓励西北地区的金融机构到中东国家设立伊斯兰金融窗口,创建多种投融资发展模式,积极吸引中东等穆斯林国家的资金。其次,应支持鼓励各省区民委、各地市宗教局、财政部门帮助民贸民品定点生产企业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宁夏吴忠市提出要有特殊的资金支持政策,如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在产业园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将每年新增的5000万元清真产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连续3年全部用于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金积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3、土地政策。对于清真产业园区的土地利用应进行重新规划,同时应增加规划期间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和占用农用地指标,建立工业项目在未利用地布局的激励机制,在土地审批制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审批速度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而不影响企业入园。
(五)逐步建立食品安全与清真食品立法体系,保证清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清真食品是否安全,是一项涉及食品安全技术与公民的生存权的问题。这是政府的一项政治责任,需要政府提供保障。目前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意味着印有清真标识的食品未必是质量安全的食品;再者“清真食品不清真”的问题也严重伤害了穆斯林消费者的感情和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保证穆斯林群众可以放心消费清真食品,西北各省区的民委、工商等部门应当针对清真食品的监管机制,建立一套清真食品安全体系。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把经济损失降到最小,维护穆斯林消费者的感情和利益。
2、由非政府组成的民间团体对生产清真食品的相关企业进行监督。作为中立方,可以有效地公正公平进行监督,如发现问题,直接上报政府部门。
3、将设立清真食品立法工作提上日程。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清真食品的法律颁布。清真食品立法不仅保障清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完善了民族法制,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原载于《民族日报晚刊》2014年1月20、27日五版;转自 中国临夏网博客系统-马廉朴的个人空间。
http://blog.chinalxnet.com/?uid-1721-action-viewspace-itemid-5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