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当今佛教的繁华与困顿
发布时间: 2015/8/21日    【字体:
作者:麟趾
关键词:  佛教 世俗化 公信力  
 
 
     掩饰已经无济于事,为何不能自我表白呢?在公信力日渐缺失的今天,有什么比坦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民众的信服和支持呢?
 
   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人都哀叹信仰缺失,然而名山大川的香火之隆,教堂教会的礼拜之盛,却是亘古未有;似乎大多数人对宗教宽容都能达成共识,却总是猎奇般窥探着信教徒的生活内外,并摆在砧板上品头论足;而教界又往往讳莫如深,唯恐信众不信,知而不由。前者携经济改革之名,将宗教活动商业化,一方面使宗教事业风生水起,另一方面使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呈繁华状态;而后者又面对科学化浪潮冲击而谨守原教旨主义情绪,往往拒绝社会的参与与监督,自成一体,以维系传统的延续,传统与现代的纠缠,日陷困顿。而在这种困境中,有人试图谨守传统与本分,而日渐寥落;有人试图冲出新路,却往而不返。进退之间,彷徨无措。作为早已本土化的佛教在这场变革中,颇具代表性,少林寺当家大和尚释永信,则更是一直活跃在公众视线中,从未远离话题的焦点。这一次实名举报其私生活紊乱的事件,又将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屈指算来,围绕在释永信周边的新闻真是层出不穷:受赠豪车、世界小姐巡演、建五星级厕所、办女性文化周、嫖娼被抓、包养情妇、起诉政府门票分成纠纷、上市风波、澳洲建分寺等等无一不能耸动视听。这次更是被人实名举报其玩弄多名女性,并诞有私生子女,且曾被开除僧籍、拥有双重户籍等劣迹,随着举报人释正义“审讯笔录”、“户籍证明”等一件件猛料的披露,民众的热情也随着烈日的曝晒而持续升温,国家宗教局与中国佛教协会亦就此纷纷表态,而本应于81日赴泰国展演的计划,也被证实释和尚未能同行,一切都表明,这次释和尚又摊上大事了。这几乎可以媲美一次精心策划的舆论新闻,当之无愧地上了头条。
 
  网上曾经发了一份问卷调查,询问网友是否相信释永信私生活混乱,信与不信的比例高达3000:1。当然,很多人已经对释和尚私生活的真相不感兴趣了,而是纷纷猜测这是否才是他的末日审判,其实有关和尚要倒的传言一直不绝如缕,然而一次次又全身而退。这一次又有不少人押了赌注。当世人将一位化外之人看成是自己赌博的对象而津津乐道时,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知道自从释和尚从少林寺出家继而荣任住持之后,既有所谓“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CEO”的称誉;但也有捞钱和尚、花和尚、假和尚的污名。赞扬、吹捧、肯定、理解、责骂,质疑,批评,不解……截然不同的评价纷至沓来地落在这位刚刚五十的和尚头上,他打破了很多人对和尚清心寡欲的印象,更像是一个商人而非大德比丘。他见证了少林寺三十多年从微到显的辉煌,享受了少林武术走出国门、享誉全球的荣耀,当然也承担了所有对改革的质疑以及对制度漏洞不满的抱怨。也正因此,这次的网络讨伐更像是民众借释正义之口找到了一个借机发泄不满的窗口。很多人开始抱怨当今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连和尚也不能幸免;还有人抱怨官商勾结,又扯出前些年的门票风波,而产生利益瓜分不均的猜测,对政府公信力亦提出质疑;还有人断言近几十年大陆佛教事业的急速膨胀,类似释永信这样的和尚不在少数,而引发对佛教整个现状的批判。总之,最后的结果如何,释永信似乎已经难逃罪愆。
 
  当然舆论也并非一边倒地谩骂和尚,支持者亦颇多。既有佛学社住持毫无下限的詈骂网友,也有人温馨地呼吁传达一种“支持、胸怀与暖意”,还有人理性地表达释和尚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弘法与守法之间长久斡旋的艰难与无奈。与此相对的是,佛教界除了寥寥几位法师发声之外,大多人僧众采取三缄其口的态度。与世俗对此事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台湾昭慧法师直称教界的沉默是没出息的表现,其原因要么是觉得自身德性亦不佳,避免惹祸上身;要么怕有损佛教清誉,所以尽早与其划清界限,沉默最好。然而,这样的切割真的有效吗?有网友称,以前以为是假和尚毁了佛门清净,现在才知道原来真和尚也不干不净。佛教界的暧昧态度要么给人留下包庇偏袒的形象,要么给人带来理屈词穷的印象,除此之外,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无奈,关于商业与信仰的纠缠,关于政府与民众的张力,都通通得不到一点儿理解,所以,其后果是只会丧失掉佛教界残存的尊严与威望。
 
  是的,不光是俗众将释永信看作是一个另类。一直以来,即使在教界,释和尚也算是一个异类。没有僧徒会承认这个自称没读多少书的和尚能有多深的佛学修为和造诣,但又默许其对佛教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与传播所作的贡献。即佛教界一方面受惠于释永信等教徒商业化的操作使得佛教呈繁盛态势,另一方面又不满于这些商业化的操作对佛教本身信仰的伤害,而采取疏离的态度,在这次教界集体缄默的举动中,亦展露无遗。
 
  对于这样一个一直身处风口浪尖的人物,一个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引领潮流的公众焦点,平心而论,所承受的压力实为常人难以所逆想。因为他不但要像其他领袖一样在革新与传承方面不断博弈与斡旋,以寻求机遇;而且还要承担世俗社会传统舆论中对佛门清净之地暮鼓晨钟、恬淡随适的一切想象。
 
  然而,这并不是释和尚可以推脱责任的借口。不久前享誉中外的扬州高旻寺德林老和尚示寂,教界内外纷纷悼念,海天同悲。常闻其坚守于庙门口拒斥收受门票的行为,并一贯秉持不做经忏、不卖香火的原则,独领正气于禅林。其铮铮之言犹然在耳。诚然,当今无论大陆还是港台,寺庙的人文精神与商业利益的兼顾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大多数寺庙没有如少林寺这般炙手可热,但在恪守佛门戒律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才是正途。无论如何,首先要认清楚自己是一名佛弟子,持戒第一,正己方能正人。若触犯佛陀所定戒律,即使世俗法有未尽之处,岂可逃脱因果轮回之报应,要知道犯戒的比丘所要受的教门训斥,远远高于俗众。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方不辱没持法护法的责任,亦不负众生供养的恩德。超脱名利心、谨守戒定慧,才能真正为佛门做点实事,且不会迷失自己。
 
  常常在想,一个人得修几世几代的善念和功德,才能有幸于今生成为一名僧伽。佛陀让我们持戒,并不是要约束我们,而是想保护我们,让我们面对利欲染污时,不为所诱;面对名欲熏习时,不为所惑。常常有人虽然发了善的初心,但为了达到目的,向俗世妥协,采取非常手段,撇开了佛陀的戒律,结果往往迷失了自己,最后目标掺了杂质,不仅犯了戒,而且并未证了善因,得了善果。权变太多,往往便失去求善法妙智慧的目的。常常有人举鸠摩罗什娶妻的例子,证明戒律无足恃。却忘了鸠摩罗什当时便告诫弟子“但取莲花莫取泥”,权变需万不得已,并非时时可用。要相信人能转世,而切莫为世所转,堕为俗世的芸芸众生、受万千劫难之苦。所以既然皈依三宝,就要首先当好一名佛弟子,其次才能想到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也许我们再次揣摩释和尚坦言他“首先是人,并非要与世隔绝”的处事原则时才会明白,正因为他对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身份的有意抬高,而忽视自己比丘的身份,或许反而加深了他与世俗人以及教众之间的隔膜。
 
  因此,一方面人们对少林功夫为中国赢得世界声誉而由衷自豪;另一方面,又对与传统形象不符的释和尚不断抛头露面的举动深表不解。怨怼一生,便紧盯着错处,有了蛛丝马迹公诸于众,大众便吊足了胃口。在法律未判之前,“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的舆论已将少林寺及释和尚打入牢笼。况且,少林寺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也并非是人无的放矢;释和尚频频出现于首脑名流的宴会酒席中,亦是毋庸讳言。这样的舆论背景下,释和尚依然对公众称“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否真的随适恬淡姑且不论,要不是常人所言走的是上层路线所以有恃无恐的话,那么就是“自绝于人民之外”了。要知道,信众们往往没有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谣言只会止于智者,而在凡俗中会造成恐慌甚至取代真相。这时候的“不辩是非”,要么是“以德报怨”,要么就是真的心虚。圣人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宽容往往显得懦弱无力,金刚怒目般地以直报怨,坦率地向世人说出真相,才能真正扼恶人之口,而伸善者之心。
 
  此外,教界亦需在这场集体失声中反思自己,民众对教界的隔膜不亚于对政府的隔膜,教界的坦诚公开势在必行。不必羞羞答答地掩饰自己,坚持需要坚持的传统,坚守必须坚守的阵地,割舍不需保留的臃疮,放弃陈陈相因的陋习。总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现代接轨,最重要的是以最坦诚的姿态向公众开放,而不需要再羞于表达和公开。这样的暴露,反而更容易接地气,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宽容。况且,掩饰已经无济于事,为何不能自我表白呢?在公信力日渐缺失的今天,有什么比坦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民众的信服和支持呢?
 
  偶然看到一则新闻,出版社宣传一位高僧的新作,冠以“当今最具信服力的法师”的称号,不禁哑然失笑,在这场精神性日渐式微、而商业化愈加浓厚的宗教世俗化运动中,佛教该如何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接地气的过程中秉持正念正修的践履,才是最为棘手且最为关键的地方。末法时代的正法弘法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转自共识网,2015-08-06。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bianyan/20150806127675_all.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关怀社会
       下一篇文章:佛教不主张商业化 但不排斥网络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