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宗教人士是宗教文物最合适的保护管理者
发布时间: 2016/3/17日    【字体:
作者:唐诚青
关键词:  宗教人士 宗教文物 管理者  
 
 
核心提示:2016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两会时间”正式启动,中国宗教界领袖分别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盛会。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唐诚青表示,宗教界人士更主要地承担起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的责任,以下为全文:
 
 
上交国家后长期无人修缮,堆满垃圾的北京南锣鼓巷祥福寺(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宗教界高度关注文物保护,应该让宗教界人士更主要地承担起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的责任。
 
宗教与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文物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宗教活动场所自养能力的增强,宗教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场所内的文物保护措施不断完善,投入的经费逐渐增加,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和修缮有了极大改善,宗教界已成为文物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宗教界接受的文物保护宣传、培训还非常有限,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导致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一直处于自发保护的状态。许多以宗教文物为主体的寺观教堂,还存在着被非宗教组织,如旅游部门、文化部门、园林及企业等占用、使用和管理的现象;一些宗教文物由于缺乏市场及旅游开发的价值,既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又不将其交给宗教界使用管理,任其风化破败;有的地方为了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在城市建设和开放过程中,一些古殿庙宇被大肆改造、翻新,宗教古建筑被擅自拆除和毁坏,给宗教文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宗教界与宗教文物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他们是宗教文物最合适的保护者、管理者。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应当与其他文物保护享受同等待遇,应当纳入文物保护的总体规划;对困难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文物部门要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宗教界人士的培训力度,引导宗教界文物保护行为走向自觉。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住持唐诚青)
 
转凤凰佛教,2016年03月14日。
http://fo.ifeng.com/a/20160314/41562471_0.shtml?wratingModule=1_29_18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把文物部门名下寺观归还宗教界
       下一篇文章:中国宗教财产权问题探讨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