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是许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 2016/3/31日    【字体:
作者:莫于川
关键词:  宗教活动 美国人 生活方式  
 
许多美国人生活要素中的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社会在改变中保持自我,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出特殊的社会有机体保健作用,对其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我到美国许多地方进行考察时,特意去观察了一些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节庆活动,感觉到宗教因素已高度融入了美国城乡社会和居民生活,对其影响非常大、也非常深,宗教活动已然成为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生活要素和生活方式。美国城乡社会和居民生活中的宗教因素或宗教影响,给予了我五个突出印象:一是宗教类型多、派别多,比较包容;二是信教人口多,教徒分布层次丰富;三是教堂多、建筑好,多系历史文物;四是宗教专职人员素质高,尽心尽责;五是教堂活动和参加活动者很多,显得颇有人气(第五个突出印象将于“连载之九”中详述)。
 
第一个印象:宗教类型多、派别多,比较包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移民国家,许多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宗教如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信众也很多。一些宗教其下还有诸多教派,例如基督教(新教)就有浸礼宗、卫斯理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圣洁教会等教派,此外还有数十个较小教派组织和跨教派的国际性组织。而且,一些教派内部又细分为诸多派系,例如在浸礼宗内部又分为150个派系。许多宗教积极办学或支持办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应俱全,而许多名校在宗教背景下开办(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社会影响巨大、广泛、深远。
 
说到包容或者尊重,出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为表示对其他宗教、教派和无宗教信仰者的尊重,现今美国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一些往常习用的某个特定宗教(例如基督教)的专用词汇,人们常作模糊化表述,尽量少使用或者避免使用。例如,各级、各类领导者在本地、本单位的口头致辞、书面发言中,对于圣诞节、圣诞礼物、圣诞假期等概念,往往尽量简略地表述为这个节日、节日礼物、这次假期等等,尽量避免给人一种强迫性接受某类宗教的印象或压力,以显示其行政文化、公司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政治正确性。
 
第二个印象:信教人口多,教徒分布层次丰富。在当今美国,总人口三亿两千万,广义的宗教信徒(还包括教徒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约占91%。仅是前面提到的基督教中最大教派的浸礼宗,其下的南方浸礼联会就有一千五百多万名教徒。宗教信仰者分布于各个社会阶级、阶层和族群,上至商界大佬、总统(例如小布什),居中的有众多中产阶级,下层则有不少失业者和接受社会救助者,也即特殊的纺锤形分布的社会成员,他们都可能分属于某个宗教某个教派的某个派系成员。
 
在美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但相对来说是单一的,也即一个美国人在某一时间可能属于且仅属于某个宗教,因此美国的宗教人口虽已超过九成,但少于总人口,此点与日本不同。在日本,一个人往往既信神道教又信佛教,按神道教习俗举行婚礼,按佛教礼仪举行葬礼;有的人还尊奉基督教而去基督教堂做礼拜,或举行基督教式的成人礼或婚礼;因此,日本总人口为1.26亿,宗教人口统计量远超总人口数,这是否是导致美日国民性差异的成因之一呢?
 
第三个印象:教堂多、建筑好,多系历史文物。在美国旅游观赏主要是两类地方:一是游览著名的自然风光,二是参观历史文化的遗产,简称“文化财”。由于建国时间短,美国可以拿出来的历史文物最多几百年,所以在历史文化遗产中,主要就是教堂、故居和城堡等建筑物。美国的教堂之多,令人感叹。外国游客来到美国,随便走到哪里,无论是东部超级城市纽约的“当堂”(down-town,曼哈顿岛南部的市中心),还是北部五大湖滨或西部太平洋岸边的大中小城市,甚至是南部佛罗里达的偏远地方一个小城镇,都会轻易看到、找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非常方便。美国的教堂不但多,其建筑往往高大、气派、精致,大多矗立在当地交通便利之处,成为标志性建筑。而且,许多教堂非常有名气,是游客必去参观的地方,有些教堂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当地的“文化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当然,为此花费的金钱也不少,尽管一般不是直接来自于财政投入,而是来自于社会捐助,但也毕竟也是通过特殊方式筹集使用的社会财富。
 
第四个印象:宗教专职人员素质高,尽心尽责。我在一些教堂观察发现,各项宗教活动的准备工作很充分,每周的活动安排表会提前印出供人们取回预览。礼拜活动的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牧师布道的效果也非常好,讲话柔和圆润,语音磁性浑厚,声调抑扬顿挫,内容包袱恰当,倾听布道堪称一种享受。每次礼拜活动结束后,牧师们来到教堂门口,和蔼关切地送走社区的每位参加者。教徒及其他参加者也都排着队,争相同牧师握手问候、简单交流、致谢告别。这表明了宗教专职人员的素质、敬业、温情、礼貌和周到,获得了宗教活动参加者的认可、赞赏和共鸣,这也难怪宗教活动能够保持吸引力。既然政客靠不住,老板靠不住,有时朋友也靠不住,而教会、教堂活动多、影响大、特亲切、很认真,就自然成为了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精神寄寓所,扮演了一种特殊的社区维稳中心和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转自:凤凰资讯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4/09/35585967_0.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重大启示
       下一篇文章:教宗主持圣周五公拜苦路礼仪:任何事物都无法胜过天主之爱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