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敦煌莫高窟“飞天”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7/1/19日    【字体:
作者:佛教建筑
 

童子飞天(西魏 莫高窟285窟 窟顶北披)

西域式飞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西壁龛顶)

中原式飞天(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

少女飞天(北周 莫高窟 296窟 窟顶北坡)
 
自佛教传入敦煌,开凿敦煌石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力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石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从北凉、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历经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绘画、雕塑都经历了哪些演变?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从北魏到隋,这二百多年间飞天的演变形式。
 
我们来回顾几个知识点  
 
1.飞天来自何方?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
 
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2.为什么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
 
宗教有一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力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神圣,但佛经往往晦涩难懂,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由佛经改编成的讲唱文学的 “变文”和由佛经绘成画作的“经变”(下文会多次提及)。
 
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空间。画师们大胆地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女们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借衣裙和飘带显示空间和飞舞,画面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此外,按佛经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一是礼拜供奉;二为散花施香;三为歌舞伎乐。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无情节可言,但为了显示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入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此幅观无量寿经变保存完好,是敦煌最精美的经变之一。图中用将近 8平方米的篇幅描绘美妙的佛国世界。构图简洁明快。宝楼阁离三尊较远,使三尊平台、乐舞平台都成了开阔的“露天法会”场所。中部的佛国建筑,采用盛唐的宫廷结构布局,豪华壮丽。下部正中的舞乐占的壁面大,虽人物不多,但其欢快的乐舞场面极具感染力。
 
3.飞天如何落户敦煌?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商贸重镇,自西汉建立郡县起,一千年来一直是欧亚多民族、多元文明与多重交通网络的交汇点。约公元 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然而,汉时儒学是思想正统,政府禁止汉人出家,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社会影响力极其有限。汉代衰亡后,北方少数民族乘机群起立国,后世称“五胡十六国”(敦煌最早的飞天出现在十六国北凉时期)。在长期动乱的环境里,儒学价值观念崩塌。提倡平等、戒杀、慈悲救世的佛教,正好为饱受苦难,精神迷惘的中国人提供了光明和慰藉,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发扬光大。
 
但十六国前期,敦煌大多数民众的信仰中原传统和道教色彩浓厚,到北凉时才有明显的转变。到北朝时,佛教经过北魏的大力提倡,在中国北方蓬勃发展,敦煌也成为佛教传播的沃土。
 
佛教落户敦煌后,兴起了开窟造像的风潮。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创建。此后历代都开凿了许多洞窟,隋唐时更是大盛。而石窟的创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画。通过塑像和壁画塑造佛陀及菩萨、弟子等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佛教义理。
 
飞天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洞窟中,将敦煌石窟装饰得异常绚烂。
 
4.为什么称飞天是敦煌石窟的形象大使?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以莫高窟为主。莫高窟窟群现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共有492窟,几乎窟窟画有飞天。莫高窟堪称是中国飞天图象荟萃之地,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中国石窟寺、乃至全世界佛教石窟中保存最多的。
 
敦煌最早的飞天出现在十六国北凉时期,隋代敦煌飞天的绘制达到鼎盛,唐代飞天在强盛国力的支持下,继承了隋代飞天强盛的发展势态,其绘制技巧更是发展到了顶峰。敦煌飞天,尤其是隋唐时期飞天的辉煌是有目共睹的,其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敦煌飞天不仅数量多,沿续时间长,而且造型多样。有童子飞天、六臂飞天、裸体飞天等。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里虽然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他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主要凭借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姿态优雅,生机勃勃。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师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称其为敦煌的形象大使,实至名归。
 
​童子飞天即化生童子飞天,自净土世界莲花中化生而出,作童男装,裸体,披巾,于天花流云中歌舞散花,对人体美作充满赞扬之意。该童子飞天头梳双鬟髻,裸上身,双手持幡,腰带系犊鼻裤,披长巾,巾脚呈锐角飞舞。双髻勾线后未着色。绘画技法采用中原方法。
 
​飞天肩生六臂,头戴月牙珠冠,脸型丰满,上体裸露,胸饰璎珞。其头上两臂,上举击铙;中间两臂,一手吹横笛,一手摇铜铃,胸前两臂,手弹琵琶。以蹲踞式,顺风飞行,背后长带飞舞,胸前彩云飘旋。飞行动势自由轻松,虽然身有六臂,但姿态十分优美。六臂飞天属于佛教密教多臂飞天,多头、多目、多臂,在敦煌石窟中很少见,此身六臂飞天为其中代表,堪称经典。
 
5.敦煌画家如何创作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属于工笔人物画 的范畴,以线描为主,敷以重彩。敦煌飞天的绘制主要用了三种方法:1、迭染法;2、颜色捕排与线条并重法;3、反描勾色线,施以重彩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一般都要在地仗层上进行弹弦布局与起画稿,在莫高窟早期窟室内就可看到土红色或淡赭色的起稿线。
 
敦煌壁画以矿物颜料为主。白色颜料的成分是高岭土、白垩、滑石、石膏、铅白、超细云母粉等;红色是朱砂、铅丹、红土、雄黄;绿色是石绿(即孔雀石)、氯铜矿(即碱式氯化铜);蓝色是石青(即蓝铜矿)、回回青;棕黑色是墨 (炭黑)、棕黑或棕红(二氧化铅);黄色是金粉、金箔、石黄(即雌黄)、密陀僧(即黄丹)。
 
壁画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在日光、空气、水分的长期作用下,颜料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红色颜料的铅丹逐渐变成了棕黑色,盛唐壁画中的“黑飞天”就是颜色变化造成的。
 
画家们把飞天凌空飞舞的动态进行夸张变形处理,使之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们用装饰边框来分割飞天各自的位置,形成固定的程序。虽窄狭,但却给人一种天宫妙境的美感。
 
​用土红色所绘的飞天起稿线,勾线准确粗犷有力,技巧纯熟。由此可见当时画工创作过程。
 
6.印度飞天如何变成中国飞天?
 
中国飞天造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就是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印度的飞天持乐器的形象非常少且飞天的动态都出自印度的舞蹈。可见,飞天从印度传到中国,在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变发展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敦煌飞天的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可以清楚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过程。
 
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时期。此时为敦煌飞天的模仿萌发期。北凉飞天造型具粗、重、厚、简单的特征,从西域传来的凹凸法(采用晕染手法在面部突出部位如鼻、额、左右颧、颚制造立体而有明暗的造型效果),形成一种特别的 “小字脸 ” 。北魏王朝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其工匠来自印度、敦煌、南朝,窟中就出现了印度飞天与中国南朝飞天共舞于一窟的现象,南朝风格的飞天脸型和体形较为削瘦。
 
中期为北周、隋的飞天。此时的飞天处于转型创意期。特别是隋代飞天,创作生动。飞天被描绘成为妩媚,娟秀的少女、贵妇,女性特征明显,而且随着社会的开放,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丰腴健美的形象。
 
盛期为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的飞天。此时为飞天的定型期,也是鼎盛期。飞天的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
 
晚期为宋、西夏、元时期的飞天。此时的飞天处于程式化阶段,为衰落期。宋代壁画题材与唐后期基本雷同,缺乏创新气势。西夏的经变画减少,壁画题材主要是千佛、说法图等,飞天很少。由于受到中原绘画的影响,这一时期注重用线塑造形象,画功精细,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
下面就来重点说说敦煌飞天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萌发期:北凉、北魏、西魏(421—556年) 
 
北凉、北魏和西魏三个朝代,是佛教经河西走廊向东传播的时期,也是敦煌壁画创始和骤变的时期。飞天形象一经出现就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形态,并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北凉飞天的造型基本是照搬西域的绘制模式,北魏则带来屮原之风,装饰性浓厚,表现力强。西魏的飞天艺术出现了中西一体的格局,将西域式飞天画在佛龛内外,而把中原式飞天画在四壁及窟顶,飞天头束双髻,细腰长裙,奏乐散花。羽人、飞天和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各自奔驰腾跃,守护宇宙四方。
 
北凉时期:飞天是动作僵硬的男性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国,揭开了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战乱的序幕。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胡”逐鹿中原,先后建立政权。河西先后由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统治。北凉是卢水胡酋长沮渠蒙逊所建立的一个政权。
 
北凉战乱频发,避世思想盛行,又因与西域诸国交通,其境内大兴佛教。敦煌石窟也在北凉时期得以创建。此时的洞窟比较小,窟形简单(主要是僧侣坐禅、观像、礼拜、生活兼用的场所),但洞窟中的北凉壁画,已成为敦煌佛教壁画的发端
 
北凉壁画主要受西域风格的影响,内容及形式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但由于敦煌自汉代起已出现本土文化,因而画风较西域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壁画的情调显得阴郁沉重,原来西域那种明快欢愉的气氛受到了抑制。壁画内容都是一些反映人世苦难的本生故事,着重强调悲悯、牺牲的场面。此时刚刚出现的飞天受印度、西域飞天的影响很深,格调较后代飞天沉重,被一些专家称为西域式的飞天。例如莫高窟268窟、272窟、275窟三个洞窟中所绘的飞天。
 
此时飞天的造型,无论是脸型,还是服饰均吸取了西域画法。其造型简朴,多为男性,身体粗短,身姿矫健、厚重,面相丰圆、深目、大鼻、大眼、大嘴、大耳、束圆髻或戴印度式五珠宝冠,有明显西域特征。飞天或上身半裸,赤足,下着羊肠裙;或腰系围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侣模样;动作笨拙僵硬,飘带舞动形式单一,用身体扭曲表示飞舞,身体多呈“U”字形。
 
​飞天有头光,上身袒裸,披上巾,系长裙,赤足。身形粗壮,“U”字形身姿,造型朴拙,色彩厚重 。
 
​左侧飞天头戴印度式宝冠,左腿前屈,右腿后扬,左手持巾,右手捧花盘,简单数笔可看出动作的张扬和关节的屈伸,颇有印度画风。右侧飞天头有背光,侧身双手托盘供养。
 
​佛传故事“出游四门”中绘有三身飞天,和太子等人的大小比例一样。三飞天平铺直排,无透视关系。早期飞天出现在故事画中的形式,表明其位置尚不固定
 
 北魏时期:飞天渐露中原风,体态轻柔,出现男性转女性趋势  
 
北魏时期佛教在全国的兴起,将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释化为中国风。总体看来,西域风格是主流,飞天以粗犷、夸张、变形、装饰性为主要特征,但具体形象上已发生了变化,逐渐流露出中原之风。具有代表性的飞天洞窟有莫高窟251、257、259、260窟。
 
北魏早期的飞天仍具有印度风格,与北凉时期接近。中晚期则发生变化,表现出中原画风的影响。其原因一是受到内地壁画向西流传的影响,二是承继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的绘画特点。飞天的脸型已由椭圆转为长条而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上着长袖小袄,下着内地花裙,飘带、裙边为“牙旗形”,巾带对称如翼,有明显的中原人物画特征。飞翔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气度豪迈大方,但仍显僵化拘束。
 
有部分飞天脸型为中原形,服饰亦为衬襟大袖,长裙裹足,体态明显为女性,娟秀美丽,在空中飞翔有运动感。说明此时出现了部分飞天由男性转为女性的趋势,这也是此期飞天已现中原之风的一个显著标志。
 
​佛说法图中,莲叶宝盖两侧绘四身小飞天,神态各异,有的正聆听佛法,有的匆忙而至,围绕佛陀上下飞翔,轻快欢乐的情绪与庄重严肃的气氛形成对比。
 
​飞天有头光,“小”字脸,上身裸露,身体修长,裙裾呈牙旗状。斜抱宽圆形曲颈琵琶。
 
​佛在鹿野苑说法,宝盖上有两身飞天,一身捧花盘,一身散花,表示欢庆。醒目流利的白色长线勾画出长长的裙裾和飘带,同时也可看出晕染的痕迹。色彩深浅搭配,显得丰富多彩。
 
​莫高窟260窟说法图中的飞天是最具有北魏风格特点的飞天。飞天头有圆光,脸型条长,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型,衣裙飘拽,巾带飞舞,横空而飞。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浑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动势有力自如,姿态优美。
 
西魏时期:西域飞天、中原飞天、道教飞仙三位一体
 
西魏的东阳王元荣改变了敦煌飞天的形象。他自北魏孝明帝任瓜州刺史,开始治理敦煌,一直延续至西魏时期。元荣尊奉佛教,在他的倡导下,敦煌掀起开窟造像的风潮,中原的壁画内容和形式也传到敦煌,从而突破并削弱了原来的西域模式,使中原风格得到强化。元荣不但给敦煌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同时还带来了道教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249、285窟。此两窟窟顶相似 ,绘有道教诸神象征天地宇宙,有飞天、羽人、雷公、电母、雨神、飞廉、开明等诸神异,另有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道释合一成为此期洞窟最具特色的内容 。
 
西魏窟中大致存有三类飞天。一为西域飞天。飞天多头有圆光,脸型条长,白鼻梁,白眼睛,成小字脸,上体裸露,双腿修长,呈大开口“U”字形。二是中原飞天。飞天多面相清瘦,眉目清朗,为中原“秀骨清像”式造型。另一类是中国神话中的羽人或飞仙。特点是有翼,羽臂,面如兽,身如药叉,半裸披巾,持节飞行于诸神之间。
 
总体看来,飞天的脸型、服饰均趋向中原风格。在色彩处理上,也一改由土红涂地,浓重静穆的调子,用中原绘画的敷彩法,代替了西域的凹凸晕染法,因而出现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画面。西域、中原飞天和道教飞仙共存洞窟中,用“三位一体”来概括此期飞天的特点,再恰当不过了。
另外,裸体飞天常见诸西域和印度的石窟壁画中,而在敦煌壁画中仅见于西魏与北周的石窟中,此后再未发现。
 
​飞天为白鼻白眼的西域式“小”字脸,袒裸上身,着长裙披长巾,一身用手拍击齐鼓,另一身吹奏竖笛。变色后的肤色仍可看出传自西域的凹凸法晕染效果。
 
​伎乐飞天头梳双髻,上身挺立,挥手击鼓,鼓面有脐。羊肠裙成锐角拖长裹足,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此窟所绘伎乐飞天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动态极有韵律感,堪称敦煌飞天的精品。
 
​图中上一身为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袍服,镶青绿色边饰,凌空起舞。下一身为西域式飞天,画 “小 ”字脸,袒裸上身,下着白色长裤,翻身握带如百戏,形象生动而有装饰性 。
 
​西王母出行,乘四凤驾车,前后有飞天引导,左右有乘鸾持节的方士随从,乌获两肋生翼,驰骋奔跑旌旗召展,天花流云飘荡,气氛热烈,声势浩大。壁画内容佛道融合,飞翔之神云集。
 
窟顶画象征性的天地宇宙、诸神万物,佛教和中国神话人物交互杂呈。图中上部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内有摩尼宝珠,两侧两飞天相对扶持,下有乌获、飞廉、羽人、青鸾、飞翔,天花旋转,流云飘掠,满墙风动。
 
​裸体飞天为男身,白色肌肤,两颊加色渲染,双腿上翘,披兰色长巾,赭兰线条勾线。敦煌壁画中有裸体飞天仅十五身,此图像为其代表作,十分珍贵。
 
创意期:北周 、隋代 5 5 7 —— 6 1 8
 
北周和隋代立朝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开凿的洞窟却不少,特别是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十分突出,而且很有特色。飞天的表现尤其不同凡响,可以说敦煌的北周、隋代的飞天是最具想象力、最具艺术魅力的。它是飞天艺术的高峰,是早期飞天的终结,是盛唐飞天的前奏。
 
北周时期:飞天转换为婀娜多姿的情调 
 
由北魏政权分裂而来的西魏政权,一直为鲜卑宇文部的宇文泰控制。宇文泰病死,其子宇文觉第二年便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北周是一个统治时间短暂的鲜卑政权,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且通好西域,莫高窟再度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飞天脸圆,身短,体壮,头戴宝冠,身披大巾,腰系印度长裙。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肉体采用凹凸浑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眉棱、白鼻梁、白眼眶、白牙齿、白下巴。飞行动态,仍呈大“U”字,身躯短壮。此时的飞天绘制有其规定的位置 ,除龛内外,环绕四壁出现了大量的伎乐飞天北周典型的有莫高窟428窟的飞天,四角画飞天,全身裸露,性别鲜明,体现了当时对文化禁锢的一种突破。
 
此时虽再度出现西域式飞天,但敦煌飞天已进入中原人物画技法的范畴 ,结束了西域式人物造型粗犷的画风,中原特征日益成熟。从阴郁苦闷、粗犷雄奇的沉重情调,转入了色彩鲜明、线条疏朗婀娜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一种明显的情调转换。同时飞天的造型更加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乐舞相随,富有浓厚的诗意。
 
​平棋的外岔角处绘有四身裸体飞天,在三角形空间里做各种舞姿。线描技法纯熟,人物造型准确。方井心的莲花水池中画有旋涡纹,从中可看出勾线的功力。
 
​飞天头束发髻,着紧身右袒僧衣,下着长裙在云端穿梭,姿态轻柔,巾带极具动感。
 
​在佛的火焰纹背光上侧,一身飞天从天而降,面相丰圆,长眉大眼,袒裸上身,下着羊肠裙。“五白脸”加两颊晕染,衣纹、巾带定型线加晕染,层次分明。
 
​该窟是莫高窟代表性石窟,是北朝石窟中最大的中心塔柱式石窟。主室前堂宽敞开阔,前堂上部为人字披顶,顶上绘出椽檩、望板形象,其上满画忍冬、莲花、禽鸟等装饰纹样,形象生动活泼。后部的中心塔柱上四面开一层大龛,周绕通道,上部画平棋图案。整座石窟内容丰富,画风雄浑粗犷。
 
​飞天发束巾带高耸,长眉细眼,双手拈花,上身着有领小袄,下着牙旗形长裙,身后的尖角飘巾逶迤空中。这种形象还见之于魏晋墓壁画,是中原少女的写照。
 
敦煌之最:莫高窟画飞天最多的洞窟
 
莫高窟画飞天最多的洞窟是北周时期的290窟。全窟共画飞天156身。这156身飞天画于窟内三处地方。第一处画在窟内东西南北四壁上层,飞天绕窟一周,共计100身。第二处画在窟内人字坡后部平棋顶12个方格图案的每个岔角处,共48身。第三处画在窟内中心柱正面向佛龛顶上的说法图两侧,共8身。
 
转自控弦司的微博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62422859133442#_0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贵州侗寨万人祭萨祈福
       下一篇文章:全球二千神明法驾佛光山拜佛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