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吴盛枝:中越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俗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2017/2/16日    【字体:
作者:吴盛枝
关键词:  中国 越南 月亮神话 中秋节  
 
在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中,中秋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各地乃至在东南亚广泛流行,是有其起奠基作用的核心文化做基础的。它的多元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团结及家庭成员的亲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凡受华语影响的国度几乎都传承这一节俗。中国邻邦越南不仅和中国一样流传着许多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也传承着奇特的月祭俗仪。本文试图通过两国的月亮神话和中秋节俗内涵的研究,探寻两国人民文化发展的心路历程,以及两国人民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生态意识。
 
一、月亮神来源的不同表述
 
    中国各民族远古神话中,反映人与月亮的血亲关系,有这么几种类型。
 
    (一)月是由人体化生而成的。
 
    《绎史》载:“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为人也。首先盘古,垂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理,肌肉为田土,发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金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惑,化为黎。”⋯布依族神话《力戛撑天》说,“原来天地距离只有三尺三高,人们活动不便,怨声载道,力戛为了解除人类苦难,把天撑高,拔牙把天钉牢。牙齿变成星星。叉挖出自己的眼睛,右眼化为太阳,左眼化为月亮。’
上述神话均说月神由人的某个部位化生而成。人与万物相互兑变转化,反映了远古人类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字宙观念。
 
    (二)人月互生型。
 
    如人生月神话,古籍《山海经》云:“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帝俊、常羲为古代东方部族神父神母,他们生了十二个月亮。月亮本是无生命的实体,其由人体胎生,表明原始人眼中的无生物与人类同源,具有平等的生命形式。又如月生人神话,瑶族《日月成婚》说:“很古时候,洪水淹没大地。人也全淹死了。太阳和月亮是两兄妹,受神的旨意结为夫妇,生下一冬瓜,他们把冬瓜摔烂,撒出许多瓜子,瓜子生出人类。”[4](这显然是人类再生神话的变体。人类再生与伏羲兄妹相关,这里与日月相关,把日月视为祖先,反映出瑶族先民对日月图腾崇拜的一种方式。
 
    (三)动物化月型。
 
    彝族神话《葛梅》说:“古时候,天和地都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于是人打死了一只老虎,用虎骨撑天,剩下的,老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苗族神话《阳雀造日月》说:“阳雀打了九个石盘造成九个太阳,九个石盘造成九个月亮。动物化月、动物造月,是动物图腾崇拜的又一种表现,一个民族对某一动物产生崇拜,视其为祖先或图腾物,并加以人格化。太阳、月亮神话与人的亲缘关系,源于洪荒时代混沌初开的先民将自身与宇宙万物视为互相转化一体的结果。对于理性思维来说,它是荒诞不经、不可思议的,对于神话思维来说,它是合情合理的。司马迁《史记》云:“夫神农之前,吾不知已。”远古洪荒时代,原始初民尚不知“人”为何物,世界万物与人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命活力。从以上各种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各民族关于月亮神话源起的传承相对比较完整,月神形象简明单一,自然生态意识浓厚。
 
    虽然说越南有关月亮的神话相当一部分源于中国,但变异特征明显,且多为复合型神话故事。如《瑶人的祖先》说:
 
    “原本天下无人,只有蛲王和盘古。蛲王头上有三百六十只眼睛,头顶上两个最亮,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蛲王的头是天空,双脚是大地盘古有三百六十个身体,人类是盘古所生。盘武是盘古的儿子,有一年南方发生大动乱,形势危急,中国皇帝下诏书告示天下:谁能平息动乱,就把三公主嫁给他;谁能杀死贼王,就可以得中国的半壁江山盘武为了让中国皇帝相信他的能力,变成一条巨龙将城池缠绕起来,整个城池立刻黑暗下来。盘武变犬钻进贼王的桌下,趁贼王酒醉之机咬断其首,叼回朝廷向中国皇帝请功。中国皇帝遵守诺言,将三公主嫁给盘武,将半壁江山赐予他。盘武和三公主生了六男六女共十二个孩子,他们就是瑶人的祖先。从此,瑶人祭拜狗和龙,妇女们至今仍喜欢在衣服上绣着狗和龙的图案,以示纪念。”
 
    这个故事显然是随之迁徙越南的中国盘瑶支系传人的。中国盘瑶信奉“盘瓠”,尊为先祖。但在《盘王的传说》中仅说明盘瓠龙犬打败敌军当王,成为瑶族祖先的来历。而越南《瑶人的祖先》却出现了“蛲王”宇宙体,解释了日月的来历,还出现盘古人类始祖母神体,既解释了人类的来源,也解释了与盘武的血缘关系。
 
    盘古神话源于古越族的结论巳得到神话学界的认同,越南瑶族认为盘武是盘古的后裔,证明了这是一支携带盘瓠神话迁入越南的瑶族群落。凭借盘瓠系统的记忆符号,不断追忆历史,缅怀先祖。遥远的记忆链条勾连了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的历史遗存信息,重新构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上的族群盘瓠神话。叉如《太阳和月亮的来历》f]“的故事,描述太阳和月亮是两兄妹变的。兄妹俩的妈妈被森林里的老狼吃掉了。老狼叉装扮成他们的妈妈来哄骗兄妹俩开门,企图将他们吃掉。兄妹俩看到老狼露出的大尾巴,机智地逃出后门藏到一棵大树上。老狼找来斧头砍树,危急关头,天神把他们救到天上。玉皇大帝安排性格急躁的哥哥作太阳,安排性情温和的妹妹作月亮。故事明显与“狼外婆型”故事迭合,单一的解释型表述方式逐渐向复杂的思辨型表述方式转化,这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越南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求生,使他们学会了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树立顽强斗争的信念与意志,并通过口述文本方式传承播布。越南巴那族故事《太阳哥哥和太阳弟弟》与古越人后裔的壮族《康特射太阳》、《公鸡请月亮》故事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故事中的神箭手是用智慧和力量征服太阳,使暴烈的太阳主动为人间做好事,一个照白天。一个照晚上,变成了现在的太阳和月亮。越南有关日月来源的描述出现情节结构的多重交叉特征,是符合越南民间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相信。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相对的宇宙论,这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心态。无论是迁徙越南的中国各族先民。或越南原住民。就是在不断的环境变动和心态调整中构建了他们宇宙文化模式。采用这种嫁接或重建的宇宙文化模式相对于中国原创性的宇宙文化模式来说,它隐含其中的文化元素相对要丰富一些。这一特征不仅在月亮神来源的表述层面上有生动体现,在月宫型的嫦娥吴刚传说的表述层面上也同样表现突出。
 
越南中秋节的儿童
 
二、越南化的月宫型传说
 
    月宫型传说是有关嫦娥、吴刚、神树、灵物来源的故事。越南的月宫型传说有多种版本,阮氏垂玲译的《吴刚进月宫》说:吴刚砍柴碰上四只虎仔并砍死虎仔,母虎咬碎树叶喂之,虎仔复活。吴刚将神树带回家种,用树叶救活了乞丐、死狗、死鱼,还救活了一个落水溺死的姑娘,姑娘嫁给了他。吴刚每次出门都叮嘱妻子不要把垃圾堆到树根下,由于妻子得了健忘症,在树下堆了垃圾,神树立刻连根拔起飞向月宫。吴刚抓住树根不放,随树进到月宫里。现在月亮里的大榕树就是那棵神树,树下坐着一个人,人们叫他“坐在榕树下的吴刚”。黎煌译的《大骗子坐在月亮上》,故事中神树救人的情节基本相同,但增加了吴刚说谎愚弄他人的情节。端映著的《通过节日、庙会了解越南风俗》与之相互印证,说民间流传吴刚是个骗子,爱讲假话,被罚在月宫中砍树潘氏桃译的苗族故事《月亮上的人》_7JlI”则是一篇越南版的嫦娥传说,故事说姐妹俩为了得到会变出食品衣物的祖传木盒,遵父母之命去找丈夫:父母要把木盒交给有真正本领并且诚实可靠的女婿,于是设计试探两女婿,大女婿奸诈阴险,害死妹夫夺得木盒,却被老虎咬死了。姐姐见妹夫英俊能干,设计离间小妹夫妻,害死妹妹,夺了妹夫。天帝同情小妹夫妻的不幸,帮助他们团聚,重返人间,憎恶大姐的坏心,罚她到月宫中砍树。月中榕树今天砍,明天愈合,她生气了,用脚踢树,被树咬住,直到现在她还靠在榕树上。
 
越南中秋节舞龙
 
    中国境内关于嫦娥吴刚的传说早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傅玄《天问》记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淮南子》记有“月中有桂树。”《初学记》记载“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月宫、仙人、桂树、蟾蜍、玉兔等,均为古人把自然现象物化的结果,月亮清幽的寒光,时序交替形成月中的阴影,都让人们产生无限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中国关于月中仙人传说颇丰,以嫦娥为最,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不同态度。古本《山海经》、《淮南子》说帝俊的十个太阳儿子经常为非作歹,一同并出,暴晒人间帝俊为了教训十个儿子,“剔羿彤弓素赠,以扶下国”,羿却射杀了九个太阳。帝俊不悦,下令禁止羿与妻嫦娥返回天国。嫦娥与羿本是恩爱夫妻,因羿的鲁莽不能返回天国而心生怨气。羿为化解夫妻矛盾到昆仑山向西王母讨不死药以求长生不死。《淮南子·览冥篇》说:“嫦娥窃以奔月,胀然有丧,无以续之。”《经史》卷十三引《张衡》、《灵宪》说:“窃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巫于有黄,有黄占之,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两则记载均带贬义,其一,嫦娥因偷食不死药,被罚住月官,孤独寂寞侮恨终身;其二。因误信有黄巫师谗言,多食不死药,不仅被罚住月官。还由美貌绝世的仙子变成陋貌可憎的蛤蟆。
 
    早期嫦娥传说烙印着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转化的经济生活痕迹,对偶婚制确立了夫权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女性的从属地位莫定了她们经济上的依赖性。嫦娥因“偷食”或“多食”被严重惩罚,成为古人最早为妇女塑造有悖社会德行的起到警醒世人的人物形象。魏晋六朝后,人们对嫦娥的态度有所转变,据《有夏志传》说,夏王太康垂涎有穷后羿之妻美貌,以幽洲土地换取其妻。嫦娥怨恨丈夫薄情,才偷食不死药飞入月宫的。传说中的射日后羿与有穷后羿不同为一人。这一误窜,证明了古人给予嫦娥不公评价的纠正。流传于河南的异文说,羿的徒弟逢蒙趁羿不在,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情急之下嫦娥将药放入口中吞食而飞上天宫oE83(Pze$)嫦娥奔月由偷食变为被迫或误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嫦娥态度的转变,尤其是广大妇女对嫦娥的不幸遭遇和争取自由的选择,给予更多的同情和赞美,传说也为中秋佳节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美好的色彩
 
    越南版的嫦娥传说《月亮里的人》中的姐姐因贪婪抢财夺夫而被囚在月亮里,故事反映的社会现实鲜明而真实,直接表现了阶级社会复杂的经济利益冲突和人们的道德取向,幻想色彩趋向淡化。越南版的吴刚传说,内涵中国南方古越族月神崇拜的某些原型意象,与中国吴刚传说又有着较大差别。中国吴刚传说在中原汉族地区和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也有较大不同。河南登封嵩山一带的故事说,古有吴刚、吴强两兄弟,分家时,吴刚霸占大部分财产,只给吴强一柄斧。吴强持斧上山砍柴,得飞天牛相助飞入月宫,摘得桂树金果。从此生活好过。吴刚得知,也骑飞天牛上月宫,他想砍下金桂带回家,却随砍随合,飞天牛等他不及先回人间,吴刚被留在月宫伐树不止。[9](’传说的仙话特征十分鲜明,“昆仑神话”演绎出许多砍柴人入山获仙果得以长寿或幸福的故事。仙话总是把“人”和“物”放在既对立叉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层面上,人不能存有私欲,⋯旦私欲膨胀,“物”将罚罪于“人”。人们迷信修身养性除情去欲的求仙之道,深刻反映了古人对“物”的渴望和对“正道索物”社会生态的向往。越南吴刚传说则积淀着越南先民树崇拜的原始思维观念。越南人崇拜榕树,与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榕树崇拜有同源或同境之密切关系,同属南亚“稻作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元素。中国壮侗诸族先民均认同月中有榕树,壮族神话《阿诚上月亮》说月中榕树是奇药。侗族神话《救月亮》说月中有一棵榕树。与中国古越族有密切关系的泰、缅一些民族也视榕树为宇宙树或神树,赋予榕树奇特的作用与力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共同的榕树崇拜恐怕很难用“文化交流”涵盖所有原因,那么,这些不约而同的族群意识从何而来?普列汉诺夫认为:“它的起源必须在观念的一种复杂的联想中去寻找,而不要在跟它显然没有一点儿(直接的)关系的生物学规律中去建筑。””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人类先民,曾经在狩猎采集生活阶段,对植物果实充满渴望与追求,在利用天然条件巢居、穴居栖身阶段,对枝冠繁茂的植物充满依赖与眷恋,古榕应该是最早被享用的也最能满足人们愿望的植物之一。物的实用性往往是精神(或意识)产生的先决条件。进入氏族农业社会后,聚族而居。自耕自给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特殊感情,榕树繁杂的根须深嵌土地之中,稳若磐石,茁壮成长,也让人们产生命运与共、生死相连的美好联想在原始思维作用下,榕树被神话,成为村落保护神的原型。越南吴刚传说的榕树崇拜和榕树禁忌与中国古越族榕树崇拜如出一辙,充分证明了中越历史上民族的渊源关系、文化交流关系十分密切。“越南文化的一切表现形式,即使是语言、文学、艺术、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存在一种融合现象,其中,外来成分非常直观,显而易见而土著成~-含而不露,如果没有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知识,往往是看不到的。’,LJ(’月宫型神话的嫦娥、吴刚传说实际是月亮崇拜、月亮祭仪习俗的形象化表述,折射出民族的民俗文化心理。越南吴刚传说中出现“说谎”情节和有关“玉兔”的说法,凸现了越南文化“土著成分”古而不露的个性与特质。吴刚说谎可以说是越南中秋节俗内涵延伸转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情节,这一点将在后一节中详细论述。关于玉兔,越南先民把它与榕树同等崇拜,正如法国哲学家卡西尔所说的那样;“在图腾崇拜的社会中我们发现,植物图腾与动物图腾比肩而立。””越南玉兔充满牺牲和奉献精神。相传有一年庄稼歉收,食物紧缺,一只兔子跳湖自尽,把余下的食物让其他兔吃。佛祖赏它情意,让其变成玉身,带上广寒宫,向太阴求得长生药,留在太阴身边。更为有趣的是,越南人不仅传诵玉兔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他们的十二生肖中也隐去了兔,出现了猫.这是否与玉兔长留月宫有联系呢?值得思考研究。越南传承中国十二生肖推命习俗,但他们不称“生肖”也不称“属相”,而称“禽精”。十二生肖中为何有“猫”而无兔,越南有几种说法:一是传播者误将皇历书上的“卯译为“猫”(因卯猫音相近);二是汉明帝前中国无家猫,十二生肖在汉代固定下来,所以无猫位置;三是中国秦代到汉代生肖尚未固定,传人外域,变化难免;四是越南人视猫为宠物,猫鼠相克,鼠年人忌配猫年人顺应越南人的心理认识和生活习俗。
 
    笔者认为几种说法都不是主要原因。首先误译说很难成立,汉朝统治越南后,越南人首先在学习运用汉字后,才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越南民族文字喃字。喃字是运用假借、形声、会意组成的复合体方块字,与汉字接近,越南的现代文字国语字是17世纪后才产生,不管用哪一种文字翻译。将卯兔译为卯猫都有说不通。再说后三种说法也难以令人完全置信。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是民间运用生辰和属相推算命理的技能方法,早在商周就开始出现,东汉已趋于完善固定。传人越南应当是相对稳定的生肖习俗而不是变动中的生肖习俗。对于十分相信命理学和推命术的越南人来说,因猫为宠物而以猫代兔,改变传统十二生肖配十二属相的对应关系,也不是轻易为之的。越南每一种民俗文化中似乎都内涵多种文化元素,其中的“本土成分”才是本民族文化之根。越南从2世纪开始直到2o世纪中,一直处在东方和西欧强权文化的浸淫渗透之下,无论是被迫接受和自觉接受,每一种文化中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精神气质,这正是人们所同感的越南文化“存同求异”之处。越南十二生肖的有猫无兔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它既传承了中国月宫型民间神话和生肖习俗,叉溶进了佛教的思想精义。突出了越南民间文化“重情重义”的人文色彩。从中我们应该看到越南民间文化开放、广纳、吸收、整合、改造而就,形成“本土特色”的优越一面。
 
三、形态各异的月祭仪俗
 
    月祭是月亮崇拜观念外化的结果,是月节俗相的原创形式。月祭仪俗源于何时,越南人认为从唐代开始,中秋之夜皇帝出游遇到神仙,与仙人上广寒宫,游玩回宫后怀念广寒宫景色,是夜命名中秋。也叫“赏月节”。此说法来自中国古籍《明皇杂录》,《明皇杂录》载说:唐玄宗正月十五夜,宫中燃灯如白昼,影响到民间,形成灯节。关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解释,比《明皇杂录》更早的有《太平御览》。载说西汉明武帝刘彻因笃信鬼神,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就在宫中燃放灯烛献祀太一。《隋经籍志》亦载说:道土每在夜中星辰之下,陈设酒脯果品,历祀太已,祀五星列宿。《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太已、泰已均为古人谓日月星辰之名。这些记载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已流行祭月活动,这与嫦娥仙话广泛传播相吻合。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人们新年第一个迎月之日,古代历法习惯一年为十个月,五季,每月三十六天为一个循环数,一个循环数为吉利象征。365天余下的5天叫岁余,是过年的日子八月十五正是l临近岁末,恰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亮,这是第二个迎月之日。中国远古时代形成的酬神傩仪习俗,特别重视春祈秋报祭祀活动,按照古人类的娱神、酬神宗教观,年头岁末祭月也是其中一大要事。与月崇拜相关的节俗,除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节之外,还有“七夕节”和“中元节”。“七夕节”叉叫“七巧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和“少女节”,是伴随着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传说衍生出来的爱情节俗,折射着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对美好婚姻生活的追求和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美好的情爱向往叉派生出“乞巧”、“尝新”的节俗内涵,“乞巧”隐喻女红技艺以求媒妁姻缘的涵义,表现古代汉族妇女的织造缝纫手艺成为择偶的必要条件。“尝新”是壮族妇女的活动方式,妇女天不亮即到河边挑新水,谁挑第一担新水,谁这一年就有好运气。壮族妇女不比巧而比勤,勤快、勤劳才是壮族妇女的本色。传统的“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或“盂兰盆节”,曾是佛道结合的节日。唐以前的“中元节”流行夜晚放河灯习俗,千百只花灯在河面上随波逐流,烛光闪烁,与繁星银河交相辉映,甚是壮观,佛教谓之“慈航普度”,道教谓之“照冥引路”。佛道并举曾对世俗产生很大影响,人们普遍重视此节。唐以后“中元节”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祖荐先的节俗。与三月清明形成前后观照的大型祀典,还原了民间本土宗教的文化色彩。
 
    从以上节俗可以看出,凡与月崇拜相关的节日,几乎都与月亮、星星、河水、灯光有关联,也与嫦娥、玉兔、桂树(或榕树)有关联。有生物和无生物的交融现象。正是远古人类幻想世界中万事万物和谐相生的心愿和希望。月节何以赏灯?古人类的日月崇拜本身就源于对光明的追求,火的发明,灯的创造。首先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弥补了一年四季夜光的不足,人类对自身创造的物质财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颂扬。物质的实用功能总是第一性的。灯在夜晚的特殊作用让人们把它和月亮放在同等位置上加以崇拜,故人们也把“月节”叫做“灯节”。古人重视的“灯”,不仅仅指它的物质意义,而是另有指向。⋯挂灯,实际上是隐喻式的文化象征,’,[”lj(m‘灯”是“丁”的隐喻,“丁”是“灯”的本义。
 
    据人类学家考察发现,现今广西横县江平村仍然流行“挂灯”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挂灯。初十六落灯。谁家添了男丁。就要将花灯挂到祠堂或社公那里,以报“添丁”之喜。灯为丁的谐音,挂灯实为求子的一种俗仪。求子内涵还展现在花灯的制作上,中国传统花灯多为莲花式、鲤鱼式、兔子式等等,人们用鲤鱼戏莲暗喻男女媾和繁衍子嗣。过去还流行正月十五赏灯后姑娘们钻进人家菜园去“偷青”,意为偷得青葱人聪明。偷得菜蔬可嫁如意郎君。八月十五赏灯后,小孩子到瓜地偷南瓜送给新娘,也叫“偷瓜送子”。这些都是典型的“交感巫术”个案,按照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交感巫术”的两个原理“相似律”和“接触律”的解释:凡是相似的事物都能相互感应,凡是相似的行为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物体一经接触将永远保持相对联系。我们不难理解,古人在月节制作的花灯、月饼,选用的瓜果,在互渗作用下都带上了灵性,并希望灵验于人类的某种需求的‘设想。
 
    过去的越南人也十分注重月饼和花灯的制作,越南人制作的花灯,有莲花式、鲤鱼式、兔子式,还有月亮式和星星式,花灯式样丰富,外形美观,他们制作的月饼也与花灯一样,有什么样式的花灯就有什么样式的月饼。但月饼的质量有区别,一种比较精致,一种比较粗糙,精致的留晚上祭月后合家共享,粗糙的则带到寺庙或土地庙去供神。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提着花灯、月饼去郊游,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而越南北部的男女青年则喜欢合歌祭月,他们自称为“唱军鼓”。有人认为这是越南“纯粹”的节日,起源于陈朝(1225~1400年)。当时抗击强大的元蒙侵略军的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为了振奋精神,让部分人扮女声,唱歌对答,击鼓伴奏而成俗。_8’以此推算,越北中秋之夜合歌俗相从元朝开始产生。守卫疆域的将士们难得与家人团聚,只能遥望圆月击鼓唱歌寄托思亲之情。这一说法是符合越南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特征的,频繁的战争和动荡的社会必然造就了“纯粹”的越南月节祭仪。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在中越两侧生活的壮、岱、依各族边民十分流行农历初一和十五举行“唱天”活动。“天”是指天上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神灵。“唱天”,就是通过唱歌、做法事来乞求天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也举行唱歌祭月,他们叫“请月亮姑娘下凡”。这与中国南方的壮、汉、仫佬等古越人后裔的合歌祭月极为相似,祭俗都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形态特征。如清乾隆十七年刻本《庆远府志》的记载:“八月十五⋯⋯夜间皎月当空,用柚子插竿头尖向空高举为望月。男女唱歌欢乐一场,鸡鸣方休罢。或请法童铸伊禁,众人环围法童于中间,齐诅咒,使之隆阴问神,唱歌互答。将曙方休。此举涉邪已严禁⋯⋯唯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名曰压禁。”“庆远府”即现在的宜卅l市,位于广西桂北九万大山南峦,,与之相邻的罗城县、环江县一带的壮、汉、仫佬等民族中都很流行八月十五做“夜禁”。“夜禁”为地方壮语“ja们kim0。”的汉译,汉、仫佬也称“夜禁”,没有他称。“jaz,’在壮语中是“巫”的意思,凡与巫相关的习俗活动都冠以“ja"’的称谓。“jakim∞”也就是八月十五以巫婆为中心的民俗活动。这种原创性的祭月习俗,是本地壮、汉、仫佬人民在原始人类月亮崇拜的历史积淀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带有原始巫术的痕迹。“ja0kim柏”多在晒谷场上或较为宽敞的院子里举行,参加人数众多,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男女不限。做夜禁时,禁婆头上盖一番布巾,布巾要大而且长,多数拿被单来做,故《庆远府志》有记载“被覆妇女”的文字。禁婆面前还摆放一块毛巾,一碗水,水碗上架一把刀,碗边摆几条茅草叶或桃树枝。几炷香。这些东西各有象征意义,毛巾代表桥,是禁婆渡向天界与月神接合的通路,水碗代表镜子。有照妖作用,刀是赶鬼利器,草叶树枝用来避邪。准备好这些物品后,开始焚香吟唱“磨歌”,“磨歌”反复吟唱,直唱到禁婆全身激烈抖动起来,一只手紧握布巾一角,用力前后甩动,此时说明禁婆已经上到天上与月亮仙姑接合,月仙的魂魄已附到她的身上,她不再是凡胎肉体,而是人神合一的仙体了。这类祭俗不仅桂北一带流行,在桂西北,桂南的西林、隆林、德保一带也盛行。如西林,把祭月活动叫做“请囊嗨”。“囊”壮话是姑娘,“嗨”是月亮,意思是通过祭仪请月姑下凡,与人结拜“老同”,人对月姑说出自己的愿望,祈月赐福。月神被视为传递吉凶信息的灵者,还被视为女性同伴中最亲密的一员,故称之为“姐妹”、“老同”等。月神形象不再像上古神话那样高高在上,虚无缥缈,而是与现实中的人类更贴近,为人类解难除疑,成为集神性、巫性、人性为一体的复合型女神。
 
    祭月习俗深深地烙印着远古人类女性崇拜和万物本源的宇宙观痕迹,古人运用阴阳化气、刚柔相济、冲和交成化生万事万物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历。人为天地之灵长,女性娇美、温柔、灵动;男性粗犷、豪放、刚强,两性结合繁衍人类,与自然相吻。但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蛮婚时代,女性的能力被神秘化、神圣化——即为巫化。巫的功能是通神,巫觋通过一定的法术和技能获得先知先觉,为人b算凶吉,祈福禳灾,获得平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产生于原始人类的无为能力感,人类力所不及的领域是产生巫术的土壤。生产力低下,人类无法预知瞬息万变的自然界,无法预知社会生活中的天灾人祸,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求助巫术,求助通灵的巫师。
 
四、丰富深邃的月节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复杂化,给月节习俗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如文人文化的介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多了份怀乡思亲的情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使人易产生联想,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死亡的深深恐惧,对人生有诸多抱憾;月圆则盈,缺则亏,盈与亏是一种辩证的自然法则,人们借其盈亏的辩证关系阐释现实中的得与失的生活逻辑,则是人类生态意义上较高的哲学思考。漫长的社会经历,使人类的心灵在遭受种种磨炼后变得成熟和坚强,对人生就会有各种感受和思考。人们也就更注重节俗的现实意义。从节俗内涵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越南北部流行的“唱军鼓”。记载了频繁战争的残酷现实,陈朝面I临五十万元蒙大军压境,陈朝士兵在臂上刺上“杀鞑”二字,英勇抗击,三次击溃五十万元蒙侵略军的进攻,夺得了胜利,保卫了国土。或许是为了欢庆胜利。振奋斗志,或许是为了告慰父老乡亲,纪念阵亡的战友,他们选择了击鼓祭月方式表达真挚深切之情。“唱军鼓”节俗弥漫着炮火硝烟刀光剑影的血腥气息。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越南人的中秋节俗转向了对儿童的关爱,中秋节也就成为典型的越南本土“儿童节”。这一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村街居委会。都去看望慰问少年儿童,给那些孤儿、残疾少年或贫困儿童送去礼物,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在家里,父母亲则早早为孩子们准备好节日的礼物,有月饼、水果等食物,更多的是儿童玩具,诸如变形金刚、机器猫、孙悟空、宇宙飞船、电子花灯等等,都成了越南儿童的最爱。各文化部门和娱乐场所也为孩子们准备精彩的节目,如举行歌舞表演,舞狮舞龙,水上木偶演出。观灯赏月等等。让菝子们充分享受父母之爱、亲情之爱和社会之爱。另外,越南人还重视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报国,还教他们如何做人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越南吴刚传说中“说谎”情节的深刻含义了。越南人的尊孔重儒学,不唯说教式教育,往往别出心裁地采用生动形象的口传故事和俗仪范示作为儿童行动的约束准则,使节俗透示出自觉维护社会道德风范的公民意识。中国的月节内涵的变化与越南不同,它是自发的、渐进的,不受上层建筑约束的。比如中国广西桂北地区。年轻女孩很流行结拜“十姊妹”或“七姊妹”,这是农村妇女自发建立的民间社会团体。她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而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友情关系。“十姊妹”可以弥补家族中兄妹少劳动力欠缺的状况,关键时刻“十姊妹”可以互相帮忙。很多民俗活动,“十姊妹”都是必不可少的,如赶歌圩、送嫁、丧事,或者农忙时节,“十姊妹”都派上用场。结拜“十姊妹”通常在八月十五月节中举行,大家焚香对月拜认姊妹,无形中,月节拉近了人们情感上的距离,达到了融洽与和谐。发源于女性崇拜的节俗,最终走向世俗化,为人类现实生活所运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属于最底层的群体,用今天的话说,是为“弱势群体”,在能力受限制的生存环境中,她们活用了历史传承文化,使传统节俗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任何民俗都是伴随着历史脉搏的跳动前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有历史的内涵,又有现代的新动态。现代月节不再像过去那样着重于观灯赏月、娱神各种祭仪习俗,而是着重于亲人情感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促使了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人们为工作、为生计而自然形成一支庞大的犹如无根浮萍的“漂族”。科技的进步,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情感交流、情感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心理的某种需求。传统的节俗便成为人们与亲人情感联系的一种载体、一种方式。中国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日来临之际,南来北往的人们给中国的交通部门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见传统节俗在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常形态。节俗不仅仅是仪式的完成,更是人们心理的表露和寄托。人在进行某项习俗时,其实就是在完成一种义务与责任。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接续传承着各式各样倾注了传统美德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被打破,人们的经济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心理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紧紧握住这根维系着家庭亲人情感关系的心灵纽带。中秋月节所具备的这一功能被人们重新i,k识并给予重视,曾一度逐渐谈化的节俗又恢复了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中越两国人民历来都十分重视中秋节俗,从上古时期的月神崇拜到现代月节内涵的拓展延伸,两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心路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除了彼此间拥有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共同历程外,中越人民频繁的迁徙,友好的交往,各民族文化心理的传递、沟通、交流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共性更能激发人们对文化根源的追寻探问,融汇了古今丰厚历史内涵的充满诗化的月节,不但让中国的炎黄子孙,也包括与中国历史上有友好往来关系的各国人民,在温婉情意的感染牵动下,将会同心协力共同构建营造温馨和谐的人类生态环境。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bbs.css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095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再论原始宗教
       下一篇文章:从“大邑”到“天室”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