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一香港牧师谈:香港教会现状、挑战及如何和内地教会配搭
发布时间: 2017/4/27日    【字体:
作者:胡艾茜
关键词:  香港牧师 香港教会 内地教会  
 
 
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在基督教方面的历史也已有175年。
 
据悉,鸦片战争之后,香港的基督教从澳门传入,1842年后美国浸信会牧师叔未士和罗孝全首先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并在中环建立了香港的第一个基督教新教教会“皇后道浸信会”。此后有伦敦以及其它国家的传道会也深入香港建立教会,直至1883年,香港已有各派系组织13个,教会学校18所。基督教的兴起对当时的香港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即便如此,在香港基督教教派繁多,并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据《大公网》在2013年的一篇报道上称,香港只设立一些跨机构的教会联合组织,来联络、协调香港各基督教会的活动、出版和交流思想、关注社会问题等。

日前,基督时报同工专访了香港某浸信会的逸名牧师,邀请他分享了香港浸信会以及对香港教会的很多观察和思考,他也提到现下香港教会近年来的成长、改变,并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基督时报:在您看来,香港浸信会近几年有哪些成长和改变?
 
逸名牧师:香港有很多宗派,浸信会宗派每一个堂会都是独立的,没有总会,只有联合会。“联合会”就是每一个教会派一个人做董事,在联会上投票。我们没有总部,不是总部,也不隶属于总部,像我也不是总部委派的,而是某个教会邀请我来做的主任牧师,然后教会告诉他们“这个教会已有这个人来做主任牧师”,他们不能干预,也不会不支持。联合会会处理一些关于浸信会的问题,在这个联会之下,有关联的大学,中学,小学,还有一些营地……这些都是独立的,也属于联会来处理。但在合作方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我们都尊重“浸信神学院”是我们宗派的神学院,所以牧师传道人都会去浸信神学院读书。
 
浸信会是一个彼此联络的宗派,以圣经为主、教导真理、传播福音来联合。我们是自传自养自治,当地政府、联合会和其他教会都不能干预。但我们跟很多浸信会有联系,会一同信仰。
 
香港有1300多间教会,当中有200多间是浸信会。我们在这里历史很浅…刚开始时浸信会的发展很快,香港教会有六分之一是浸信会,但现在浸信会在逐渐老化,年轻的信徒慢慢冒起来,年老的信徒却还没有走…这就是两代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鸿沟。
 
目前看,整个香港的浸信会遇到三个大问题:

一.两代的问题。年轻的信徒不断增多,老龄的信徒还在原本的位置上服事,两者之间必然就会存在着一些摩擦。

二.教会的模式。我们教会是真理教导,有些教会就是走一点灵恩,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模式。浸信会有一部分是很年轻化的,有一部分则是很传统的,所以在这两方面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年轻的传道人和信徒喜欢摩登(的聚会方式),而年纪大的传统教会他们的主持、执事还是看重传福音和真理教导。

三.在传福音方面还是比较慢。一是教会、浸信会要处理内部的问题太多,都没有时间传福音,新人也就不多。二是传道人来来去去太快;例如我们总部的传道人都是派过来的,所以有很多浸信会自己请传道人过来,又炒他们的鱿鱼。因此常常来的传道人程度不同,很多时候也都是来得快走得快。
 
基督时报:你所在的教会或教会未来在整体发展上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
 
逸名牧师: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现在的香港教会前路茫茫,很难让人看到盼望。第一,教会里年轻人跟年老人的不合,香港教会呈撕裂状态。香港信徒大多还是以前的想法,注重生活,世俗化。香港人很现实——因为这样,教会也很现实。因为整个文化都是世俗化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教会)也是分裂的。教会在这个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教会本应该是一个灯台,在这样乱的情况下,教会本该有一个方向,但教会没有方向,教会也说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做,因为教会自己都存在这些问题,它也不能从这些问题当中抽离,所以教会也做不到“成为灯台”这个作用。
 
第二,教会现在不能做到的一点就是“以圣灵来吸引信徒”。如果我们相信神可以带来信徒,相信神能胜过一切,就要祷告。当我们跟神的关系好时,这都不是问题;但若关系不好时,什么问题就都是问题了。香港教会在总体来讲就是“教会不能胜过香港的问题”,这也就跟前一点有了直接衔接——香港教会总的方向是“还没有方向”,现在也不知道谁是领袖,老的牧师或过世或退休,新的传道人虽然也有很能讲的,但没有一个人会说“他是香港教会领袖”,只说“我是某个堂会某个联会某个教会的主任(牧师)”。30年前香港教会还有属灵的领袖,现在没有了,不知道谁可以站出来。没有中心,其它教会就散了,各自为政,各自出来做事情,做得好别人会说“跟他学”,但也只是跟他的方法而不认他为领袖。
 
以上总体来看,其实就是我们共同的福音力不够,共同属灵的力量和权柄不够。


要怎么应对这个问题?香港教会要复兴,最重要的是祷告,读经。信徒要站起来。信徒现在还是很有血气的,跟社会的人差不多,真有属灵的权柄时会有不同。所以教会需要悔改,需要复兴起来,也需要顺服一些领袖的带领。合一的教会才能应付社会的挑战。
 
基督时报:您所做的教会在牧养上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
 
逸名牧师:教会牧养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同心”,不同心什么都做不了。顺服,同心,信心,在教会牧养方面,这三者里最难就是同心。香港教会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不同心,就好像我们教会也不是这么容易同心——这是最困难的,也不知道怎么做。这人做得好一点,其他人就会妒忌;反过来做得不好时就批评。撒旦最大的厉害就是令教会不同心。这个是我在牧养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如何令整个教会同心。
 
基督时报:您上面提到教会出现的断层现象,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摩擦,这个问题教会应该如何处理?
 
逸名牧师:近来5年,香港很多堂会的主任牧师都退休了,年轻的传道人却跟不上。如何兴起年轻的传道人?如何找教会接班人?这个是香港教会的大问题。
 
教会需要给年轻人多一点的空间和信任,虽然思想、年代不同,但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去尝试。我们这个教会同工有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5个阶段,也需要处理年轻人和年老人之间的问题,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
 
老年人要开放一点,年轻人要多一点顺服和谦卑,如果两方都一同这样去做,整体就会好一点。教会如果要找年轻人接班,就需要多接纳一些年轻人在教会里;如果教会里都是老人,找年轻人来接班这也不好。所以老的传道人要退休,要年轻的传道人接班时,就要开放教会让更多年轻人来,这样年轻人接班就容易多了。
 
年轻人比较后现代,不相信传统,他们并不愿意跟随以前的做法,他们要表达自己,所以年轻的、很有心的传道人就不愿意在这种老的、六十年代的教会做,会自己出去开新堂。当然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他们有力量,愿意奉献,为了自己的理想很火热,这也是好的。但留下来的传统教会应该怎么办?这种断层现象怎么解决,我也还在思索。
 
教会年轻一点的人不来,一直就是年老的人在这里,也很难找一个年轻人过来牧养,他也不愿意牧养这些老人家。其实这不是单一的问题,二是两代思想、行为、看法不同上的问题。
 
基督时报:香港教会如何和内地教会一起搭配着发展、前进,您觉得用什么方式比较好?
 
逸名牧师:以前大家认为香港比较自由,基督徒钱多、学位多、技术好,所以去大陆时会觉得很了不起,我觉得这个做法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也不应该再有了。在大陆,无论三自教会还是家庭教会,信徒们的经历和在信仰上所付出的代价,远比香港的信徒更多。他们愿意为信仰付出的东西不会少于香港,这点香港信徒要向大陆信徒学习。无论三自教会还是家庭教会,无论是信徒还是领袖,在人生经历和属灵里要多多学习。
 
在以前香港教会只是信徒的一座桥——1949年那段时间,大陆很多信徒传道人宣教士离开内地来香港,以香港教会为桥梁、跳板,去到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所以香港教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家,而只是一个桥梁,信徒不会投资很多在一座桥上,谁也不会想要在桥上建家……这么多年,香港教会总体来说发展的不是很好,需要找自己的方向。大陆教会也一样,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这两个方向又成为两个极端,所以将来大陆教会的发展也有很多磨合。
 
香港教会要走自己的道路,大陆教会有好的方面要借鉴学习,在神里面我们没有分别,都是一起的。只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历史当中,我们产生出不同的发展,这是应该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信徒最重要的就是离开香港,因此好的基督徒都去美国、加拿大,回来的人很少。现在一些的领袖还觉得应该要去国外回来才是好的——我不相信这个,大陆也不要学习这个。大陆有基督徒觉得去国外回来后会更好,或者感觉更威风,这个想法并不好。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都是一神,一灵,一圣,我们是一起的。但是在不同的地方,要不同地表现出来。不需要全部都是一样。每一个地方的信徒都是弟兄姐妹,表现基督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2427/【专访】一香港牧师谈:香港教会现状、挑战及如何和内地教会配搭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论宗教团体的财团法人资格——以基督教会为例
       下一篇文章:当代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以卡尔•拉纳与约翰•保罗二世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