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从竞争贫困户看时下国人的民众素质
发布时间: 2017/7/7日    【字体:
作者:闻毅
关键词:  贫困户 民众素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上升。在此基础上,政府开始考虑改善民生问题。尤其是近两届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扶贫政策。从2015开始,政府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打响了扶贫攻坚战。习主席多次强调,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让每一个中国人有饭吃、有衣穿、有病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不让每户人家住险房危房。一个家庭年收入不超过三千元的,为贫困户,地方政府登记造册,国家拿出五千元至三万元的扶持资金,帮助其在两年内完成脱贫。
 
政策出台,皆大欢喜。本届政府确实为民众着想,施政放款,深得民心。但是,这样一个好端端的政策,落实下来,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听说要评选贫困户,国家给钱,乡村干部,贫富百姓,纷纷出动,为自己拉关系,托人情,希望能够入选贫困户。虽然政府在扶贫这项工作中三令五申,要精准扶贫,杜绝弄虚作假。但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乡村干部为自己的亲信通风报信,出谋划策,隐报瞒报家庭收入,希望符合条件,成为贫困户;有的人家住着小楼,开着小车,听说还使着国家的低保金。因为这免费的午餐,到口边的蛋糕,谁不想在上边咬上一口?而那些真正的贫困户,因为没有人事关系,却得不到帮助。
中国的民众常常抱怨现在的官员是如何如何的贪污腐败。而这些民众怎样,他们是不是一群手洁心清、不向虚妄的人呢?其实他们不是不贪,而是贪不来,没权利没条件去贪,一旦利益出现,便显出各人的本相来,他们并不比那些贪腐的官员强多少,甚至比他们更贪婪。正如圣经所言:“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10~14,23)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村有些地方可谓洋相百出,有的人父子赶紧分家,子不养父;有的人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有的人隐瞒财产,装贫哭穷······总之,希望能够成为贫困户,得到这笔不劳而获的收入。入选贫困户的人嘴上不说,心中洋洋得意,没有入选的人妒火中烧,检举揭发。听说有的地方因此引发打架伤人的事故。
 
入选贫困户,坐享国家财富,是光荣还是耻辱?在欧美或以色列,那些被真道感化过的国家,有人因失业、生病或其他原因经济收入低下,政府如果对其进行救济扶持,发放福利,多数人会坚决拒绝,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他想:我也是个人,为什么要让别人养活呢?难道我真的就不如人吗?他们就这样轻看我吗?外国人以为耻辱的事,中国人却引以为荣,这就是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其实也是民族素质的差异。
 
今天的中国人太现实了,现实到一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地步。什么价值观念、道德理想、灵魂追求,统统都是文人书呆子的说法。只要有钱,衣食住行,要啥有啥,何乐不为?社会观察人士已经早已看到,今天的中国,物质富了,精神穷了。
 
笔者少年时居住的老家是一个只有一千口人的行政村(那时叫大队),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可是民间艺人就有几十位。每年春节或是农闲时节,只要一约合,几十人的民办剧团就成立了,活跃了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虽然当时的物质生活都很匮乏,可是人们的生活也是乐呵呵的(不信耶稣的人以某种外在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满足)。后来年轻人打工去了,老年人去世了,再想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可能了,既没有那样的艺人,也没有那样的兴致了。可见人们对于物质金钱的需求及攀比,已将精神的需求给忽略荒废了。
 
去年年关,笔者因在南方参加一个学习,和一班在深圳打工回家过年的青年人同坐一个车厢返回。时间不长,我们就熟悉了,无拘束的聊起来了。这些二十多岁年轻人,看上去个个聪明伶俐,英俊潇洒,可是当我问起他们一些问题时,如:人是否有灵魂以及灵魂是否有归宿?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又问了一些国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哪知他们却是一头雾水,一脸的茫然,眼睛里流露的是无知与不肖的神色。我问他们每天的生活怎样?他们回答说:“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我问他们:“那节假日你们干什么?”他们回答说:“逛商场,进网吧!”
这些每月能拿几千元甚至一万多元的青年人,才真正成了精神、文化与道德的贫困者。
 
老子曾曰“有道为富,无道为穷。”(注:老子的‘道’不等于基督的‘道’)。没有信仰及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他要比物质的贫穷者更可怜,就像财主与拉撒路的对比一样。
 
其实在给予民众物质经济扶贫的同时,也需要给予民众以信仰、精神、道德及知识方面的扶贫。其实中国人现在缺乏的并不是钱,而是道,是神的真理,是基督的救恩。这项扶贫的工作政府不必去作,需要教会更多努力的去看到这样的需要,去服事社会。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3956/时评:从竞争贫困户看时下国人的民众素质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佛教僧人的形象塑造与责任担当
       下一篇文章:中国人对佛教文化作出了三大贡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