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泉州也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着很大影响。
一九八七年,有一位到泉州考察的外国友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研究中国历史,第一要去西安,第二要去泉州。”这话却道出了泉州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
综观泉州的宗教石刻,最富艺术价值的莫过于佛教。早在公元三世纪,佛教便传到泉州。西郊南安丰州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二八八年)为泉州第一座,福建省第二座佛寺,宋元时代,泉州市区有“僧侣六千”,全市佛寺庵堂比比皆是,当时有寺名可考的有四百余座,现尚有二、三百座。故泉州又有“宗教胜地”和“泉南佛国”之称。宋代朱熹曾作一联赞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泉州的名刹古寺声名远播,东南亚寺名相同的佛寺大多是其支院,目前东南亚著名僧尼的祖籍多在泉州。几年来,到泉州的海内外朝山进香团络绎不绝。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大最佳风景区之一。位于市区西隅,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占地面积八万平方米。相传建寺之前这里是大桑园。有一天,园主梦见一位和尚要他舍园建寺,园主说要等到桑树开白莲花时再建。谁知梦过三天,桑树真的盛开白莲花,园主于是献地建寺。初名叫莲花寺,唐玄宗时又改名为开元寺,雅称“桑莲法界”。现在寺里还有一棵据说曾开过莲花的老桑树,虽被雷电一劈为三,依然生机旺盛,苍劲挺拔,四季常青,被列为“世界之奇树”。佛教极盛时期,建有一百二十所支院,僧侣达一千多人。在众多建筑物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宝殿,面积达一千三百八十七平方米。殿中因有八十六根两人合抱的大石柱,又称“百柱殿”。殿中供奉我国少见的五尊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横梁斗拱上嵌有二十四尊妙音鸟(俗称“飞天乐伎”),人面鸟身,袒胸露臂,雕饰华丽,形态生动,分别捧著文房四宝,瓜果乐器,仿佛是群天仙飞舞在殿宇之上,这在全国实属少见。
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前面一座一百二十平方米月台,东、西、南三面的束腰部份,嵌着七十二方辉绿石,浮雕着狮身人面像。有的鬣毛蓬松,有的发结旋螺,有的双耳垂肩,有的昂首牙,有的回头顾盼……姿态各异,风格别致,栩栩如生,堪称奇观。
矗立在开元寺两侧的双塔,东叫“镇国塔”高四八.二七米;西叫“仁寿塔”,高四五.○六米,均系我国最高最大的花岗岩石塔。此双塔建于南宋时期,据说用了二十二年时间方才建成。两塔共雕有两米大的佛像一百六十尊,四十方描述着释迦牟尼出家成佛和其他佛教故事,都是高二米,宽一米左右的浮雕,加上塔神,侏儒,佛教人物,花鸟狮龙等雕刻,总计三百八十四尊(方)。其中一方猴行者,日本有位学者看到它后,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取材于此。又有一方“萨诃朝塔”的故事,据考证萨诃名慧远,是跟随法显去印度取经的人物。这些浮雕,继承了唐代石刻造像技术,又糅和了宋代绘画技术,形神兼备,堪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艺术媲美,成为泉州的标志和象征。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近代的弘一法师曾经驻钖于此,现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珍藏着法师大量书法、金石、文稿和遗物。寺中藏经阁有许多珍贵的贝叶经、血经、金银经等。到开元寺参观的游客每年达一百多万人次。
一九八五年,柬浦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前首相田中等都曾专程来开元寺参拜。
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西峰顶巅还有一尊大石佛,高四.五米,宽一.五米,袒胸盘坐在莲花座上,雕工精美,是一尊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珍品,系五代节使陈洪进所创刻。石佛近旁,还有一块公元六世纪印度僧人拘罗陀在九日山上翻译佛经的“翻经石”,供游人凭吊。
此外,南天寺石佛、龙山寺石佛、碧霄岩石佛……等,都是已有千年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道教
道教于西晋初年传到泉州、市区玄妙观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代泉州有不少著名的道士,如唐代的蔡如金,五代的谭峭,明代的董伯华等等,均有著作传世。泉州的道士属正乙派。城乡各地建有许多供奉历代贤哲的庙宇,成了崇拜对象,习惯也把这类宫庙列入道教范畴。现尚存有许多宫庙,最为著名的有市区的东岳行宫、妈祖宫、花桥宫、富美宫,市郊的真武庙、双髻山的大仙公,晋江的虎岫寺,石栖的城隍庙,南安的凤山寺,安溪的清水岩等等。这些宫庙历来游客,香客络绎不绝,每年来朝拜的都有三四十万人次。这些宫庙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都有许多支派庙宇,信徒极多。近年来,人要寻根,神要认祖,台湾各地的信徒,纷纷组团前来谒祖进香,摩肩接踵于途。
来到泉州,必然要上风景秀丽,韵味无穷的清源山一游。山麓有一尊用天然石雕琢而成的老君造像。“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这尊道教始祖老君,高为五米,宽、厚各七米多,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和霭可亲,极具超凡脱俗,仙风道骨之神韵,整座石像形态逼真、技艺精妙,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这座石像历经四个朝代的风雨战乱而保存完好,在国内石雕艺术史上实乃罕见。来客不分老少,男女和外国友人,老君均满面微笑以礼相迎,无怪乎揽胜清源者,必慕名前来同这位“千年不老人”作伴合影留念。
伊斯兰教
早在伊斯兰教草创初期,穆罕默德的两个门徒在唐朝初年便随着阿拉伯商人从海上来到泉州传教。这两位传教士,《闽书》称他们为三贤、四贤,死后葬在市区东郊灵山,被称为“圣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胜地。宋元时代,是伊斯兰教在泉州的黄金时代,市区有清真寺七座。现存伊斯兰教石刻三百方,占全国现存的此类石刻三分之二以上。这些石刻纪录了泉州伊斯兰教的历史,中世纪阿拉伯人民与泉州友好往来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罕见的瑰宝”。目前,泉州尚有阿拉伯后裔三万多人。
耸立在市区门涂街的泉州清净寺,建于公元一○○九年,巍峨雄伟,具有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在是泉州穆斯林礼拜,聚会之所。
清净寺内雕有很多古朴精美的阿拉伯文字石刻。泉州伊斯兰教文化史迹,驰名海内外。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到此瞻仰。仅一九八九年,就有八十七个国家驻华使节特地从北京专程来到泉州参观,有一位阿拉伯国家大使惊叹地说:“这是阿中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感谢中国政府对伊斯兰文物的保护。”
基督教/天主教
从泉州现存的古基督教三十多方石刻看,古基督教的两大派系——景教(聂斯脱里派)和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在十四世纪前后,便已传入泉州。一九五六年,泉州发现“剌桐十字架”石刻,曾经轰动欧洲。这些石刻,有叙利亚文、拉丁文、八思巴文、中文,还刻有十字架,手捧圣物的飞天以及莲花、莲台等等。这些,都是中世纪基督教徒死后的墓碑和挡垛石。一九八五年发现的一方辉绿岩石刻十四行楷书:“于我明门,非佛后身,亦佛弟子,无憾死生,升天堂矣……”此碑说明,至迟元代大德十年(一三○六年)泉州已有一座基督教堂——兴明寺。当时泉州路的主教还“管领江南诸路”的基督教教务。
还有一方天主教圣方济各会派驻泉州主教意大利人安德肋,贝鲁亚墓碑石,碑面刻古拉丁文。说明他是泉州主教区第三任主教。一三二六年死于泉州。现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存着这位主教写的信件。
近代的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泉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位于市区南街基督教堂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系西班牙传教士任道甫于一八九○年创建的,在国内外颇有影响。此外还有其他近百座教堂,是海内外来泉州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必到之处。
泉州的古基督教石刻,无论是数量,式样、还是雕刻艺术的高超,都位居全国之首。
摩尼教
元代时期,摩尼教在泉州极为兴盛,还设有管领江南诸路的教务总管。在泉州南郊华表山,那里有一座闻名遐迩,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在山坳一块平台上,树木掩映着一座称为“草庵”的古寺。寺内摩尼光佛是由天然岩石雕成,高一.五二米、宽○.八三米,环绕石佛刻着一个直径一.九八米的环形佛龛。环内摩尼光佛端坐在莲花坛上,头顶射出一道道毫光,神态庄严,与常见的佛像迥然不同。更为奇特的是,佛像的脸、身、手三部份的岩石不同,更增添了神异色彩。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杂糅佛教基督教祅教而创立的。崇拜光明,反对黑暗,又称“明教”,七世纪传入中国,曾风靡一时,到明代逐渐衰落。
转自穆斯林在线
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7/qwys_0309/3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