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藏区宗教现状概况——藏区宗教现状考察报告之一
发布时间: 2007/6/1日    【字体:
作者:曾传辉
关键词:  /  
 

 

                                                           曾传辉



      为了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和我的博士后工作报告,我于2002年7月至9月间,先后在青海、西藏、四川三省区对我国藏区宗教与社会现状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所到各地省、地(市)、县的民宗局、统战部及重要寺院20余座,采取参观、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到大量资料。现据此写成几篇内容相关的考察报告,就教于方家。

      一、综述

      在我国56个民族中,藏族是一个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

      目前我国在藏族聚居区建立了1个自治区、8个自治州和 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羌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根据2001年4月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推算,藏族人口约54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42%,主要聚居住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西藏藏族自治区有藏族人口241.11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雅安地区宝兴县尧碛藏族自治乡,共32个县1个乡,有藏族人口约120万;青海省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等 5个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共有藏族人口91.19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共有藏族人口36.68万;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大理、怒江等散居地,有藏族人口11.6万多。

     藏民族大都信奉大乘佛教,因为经典和传播使用藏语,所以称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外界俗称喇嘛教。除了语言系别不同以外,藏传佛教在仪式、制度和思想等方面都有诸多区别性的特质。这些特质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处境下的产物,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发挥了塑造性的作用。

      如果用寺院和教职人员的数量来衡量宗教氛围的话,城市宗教氛围比农牧区相对较为淡薄,农区又比牧区相对较为淡薄;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相对较为淡薄;接近内地的地区比远离内地的地区相对较为淡薄。也有例外,比如西藏昌都和林芝同样是工商相对繁荣、生活相对富足的地区,但前者以宗教氛围浓厚而出名,后者则以宗教观念相对淡薄而著称。各地区寺院经济制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在青海、甘肃等安多地区僧房属私产,由僧人自主修建、买卖和租赁,而其他藏区僧房属寺产,由寺院统一维护和管理。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藏传佛教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藏区,除了藏族以外,我国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和少数汉族信奉藏传佛教,他们集中居住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七省区,分散居住在内地城镇和乡村,如北京、成都和上海等地。据各藏区最新统计推算,现在全国藏传佛教共有僧尼约13万多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550余座,据估计,现在侨居海外的藏族侨胞约 10余万人,在世界各地一些藏族聚居地藏传佛教都有活动和传播,同时其影响已扩散到非藏族人口中,尤其在北美、欧洲及我国台湾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与影响持续受到大众传媒和学术界的关注。藏传佛教在历史上还传入了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

      二、西藏自治区的宗教现状

     在西藏自治区261.63万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2. 2%,他们大多信仰藏传佛教。 全区现有登记开放的寺院1700多座,僧尼34000余人,活佛350多名。伊斯兰教在西藏有信徒约有2000人,主要是内地和南亚、中亚穆斯林的后裔,绝大部分集中在拉萨市。在日喀则和昌都,穆斯林人数极少,但都有一座小清真寺供群众礼拜之用。西藏穆斯林在吃穿等日常生活和语言方面完全藏化,俗称为“藏回”。西藏还有约600名藏族和纳西族群众信奉天主教,集中在昌都地区盐井县境内。藏族天主教徒用圣经人名取名,以教名代替俗名,如叫保罗、亚当、玛丽亚、德丽莎等,与普通藏族名字不同。

      西藏各地区的宗教情况各具特点。现以笔者调研到过的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昌都四地市为重点略加观察和说明。

      (一)拉萨市

      拉萨市是藏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该市寺院具有规模大、地位高、数量多和派别全等特点。现在拉萨共有宗教活动所260处,其中有寺院145座,拉康75座(小佛堂),日楚27座(没有僧人,是修行闭关人的住所),嘎巴9座(人死后举行葬礼的场所,当雄牧区较多)。全市现有在编僧人6000多名。藏传佛教最大的教派格鲁派的六大寺中有三座在拉萨,它们是哲蚌寺、甘丹寺和色拉寺。藏传佛教五大派在拉萨都有自己的寺庙,其中格鲁派183座,噶举派49座,宁玛派13座,萨迦派14座,宗合经堂1座(大昭寺),混教2座。市属寺庙有11座,包括格鲁派三大寺、大小昭寺、仓姑寺、上下密院、大小清真寺、楚布寺等。
拉萨市的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多元性。

     拉萨有2座清真寺,部位于八廓街。大清真寺于1716年建成,是内地回民后裔的礼拜场所;小清真寺是印度哥伦堡和克什米尔人后裔的礼拜场所,建于5世达赖时期。此外,我们还在这里看到它作为藏区、汉地和印度三大文化板块交汇点的突出地位。拉萨市的查古拉姆寺和关帝庙的情况是现行的活史料。

      查吉拉姆寺是色拉寺的子寺,由普布角活佛所创,又称普布角寺,查吉拉姆是藏传佛教的护法女神之一。藏语中又称“巴登拉姆”,意为吉祥天女,有各种表象。此寺查古拉姆的造型为青面獠牙,胸前着一护心铜镜,胯下骑一公鸡。据介绍,“查”意为“汉人”或 “汉地”,“吉”,意为“战胜”,“查吉”就是 “汉地胜利”之意。关于此神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朝的一位公主,死后灵魂随国师释迦益西从北京回到拉萨 ,驻锡于此,保佑地方,遂成为神;一说为汉地一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战败后携带大量金银财宝逃到西藏,取名查吉,寄托东山再起、归根复国之梦想,因此被后世奉为女神,又因生前广有财货,遂成为苯教中象征财运的女神,后被佛教纳入护法神系统。清乾隆年间钦差大臣福康安的军营扎在此,把内地带去的土地神像安于查吉拉姆对面,因此汉藏群众都去这座寺庙朝拜。此寺名称虽然叫查吉,查吉姆像却不居于庙堂主位,而处于众神之末位,在大门西边的人口处,只是神像比较大,占的空间比较宽而已。老百姓相信拜此神求财免灾很灵。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虽然殿堂又小又脏又破(正在扩建)但香火很盛。每天都有大量群众来朝拜。进香的人除供香钱以外,还有三样固定的献礼:酒、酥油和哈达。过去不敬白酒,只敬青稞酒,现在则以内地出产的白酒为主。信徒在门用5元钱买一瓶白酒进去,由僧人注入神前的银盏里,在僧人的扶持下猫腰钻入神像座下顶礼一回。出寺门时,在门廊里可花一元钱买一瓶从银盏里重新装入的混合酒,不过不再称之为酒,而是“甘露”。带回家去,据信可以治病。

      另一处是位于拉萨市中心龙王山上的关帝庙,也是清朝驻藏大臣所建,是典型的道教宫观,当地老百姓却称它为格萨尔拉康,当作本民族的英雄格萨尔王的宗庙来祭拜。每日到龙王山转经的群众比踵接肩,因此关帝庙虽然目前还未开放,香火却非常兴旺,与查古拉姆寺一样是拉萨香火最盛的小庙。

      (二)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属后藏,是两大活佛系统之一班禅活佛的传教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拉萨。现在该地区共有 312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包括寺庙 269座,拉康 32处,日楚11处;269座寺庙中有尼姑寺51座。以教派而论,属宁玛派的有108座,萨迦派的有39座,格鲁派的有110座,噶举派约有42座,布敦教的有3座,另外还有苯教的7座,觉囊派的l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座(有2名阿訇)。僧尼实有4377名,其中僧人3555人,尼姑822人,占总人口的0?09%。该地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座,包括扎什伦布寺(1961年批准)萨迦寺(1962年批准)、夏鲁寺(1986年批准)、白居寺(1962年批准)。还有7处是自区治文物保护单位,如南宁寺、艾旺寺(没有僧人,但据考古说是吐蕃时期的建筑)、日伍其塔等。扎什伦布寺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该地区保留了更大的教派多样性。格鲁派寺庙在数量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与宁玛派相差无几。萨迦派的主寺就在本地区萨迦县,该寺以珍藏了大量宝贵佛经而名扬世界,誉称 “第二敦煌”。本地区还保留了一些像布敦教、觉囊教等在历史上受到格鲁派政权竭力排斥的小教派。苯教在佛苯斗争中最后失利,在卫藏地区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其祖寺之一的门日寺和主寺热拉雍中林寺,都在南木林县境内保存下来。
该地区宗教保持着与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的互动关系。

      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榜样力量感召下,本地区的寺庙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诸多事迹而著称。扎什伦布寺在寺庙管理制度、学经制度的建立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及在寺院自养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那孜寺是位于江孜县城关附近一片荒山坡上的小尼姑寺(那孜就是 “山坡”的意思)。1987年十世班禅的一位厨师得到政府的批准在此建寺,现有 28人。该寺日常香钱外加开办小卖部、小饭馆等,每年总收入不过2.5万元,其中一半用于尼僧的基本生活,剩下的一半除了用于寺庙维修以外,都用于购买树苗和抽水上山浇树。二十余年来该寺已植树400多亩,使大片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三)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号称藏文化的发祥地,以历史悠久而著称,有许多“第一”,如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殿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雍布拉康是第一代吐蕃国王聂墀赞普(公元前2世纪)到第三十一代南日松赞(松赞干布之父)使用的宫殿。前后共经过上千年的经营,历史上的规模应该相当可观,但现存的雕楼规模非常小,外观为五层,内部实际为三层,中空不过5平方米左右。现在这里是一正式开放的小佛殿,常住僧人5名。

      山南地区现有251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寺庙141座,拉康94座,日楚16座,分布佳12个县。基本上乡乡都有寺庙,有的地方甚至村村都有,多的地方一乡有5处,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没有再提出新建寺庙的情况。该地区各教派寺院均有分布,格鲁派有89座寺庙,萨迦派17座,噶举派63座,宁玛派70座,布敦教11座,混合寺院1座。全地区现在实有僧尼2091人,其中僧人1920,尼姑171人。

      山南地区的寺庙数量不少,但寺庙规模都较小。该地区100人以上的寺庙只有1座,50人以上的只有3座。桑耶寺是本地区最大的寺院,现在实际住寺僧人120名;与泽当镇相邻的扎囊县境内的敏珠林寺,是宁玛派三大寺之一,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在实有僧人不过55名。这两座寺院都未达到政府的定编人数。

      (四)昌都地区

      昌都是藏东重镇,是康巴文化区中心之一。这里海拔相对较低,气候较湿润,植被相对丰富。世代居住在此的康巴人素以勇武剽悍和经商理财而享誉四方,也以极大的宗教热忱而引人注目。现在全地区总人口60多万,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下属11个县。1996年有僧尼 2.3万多人,占西藏僧人总数的一半多,占本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3.9%;现有僧尼人数估计有所减少。全地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400多座,包括日楚、拉康等,其中含尼姑寺 10余座。昌都回民常住人口只有四五户,却有一座历史颇长的清真寺(始于清代中后期 “陕西回馆”)。

      昌都地区教派门类比较丰富,影响颇为广远。这里几乎包括了两藏原始苯教到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据昌都地区宗教局 1991年公布,民主改革以前,整个昌都地区格鲁派寺院有322座,宁玛派寺院有212座,噶举派寺院有117座,萨迦派寺院有52座。从寺院创建的历史过程看,孜珠寺、丁青寺、永忠巴日寺等是苯教的著名寺庙。孜珠寺是康区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留较完整的寺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朔到二三千年前。最早在昌都地区传播和发展的藏传佛教教派是萨迦派和噶举派。萨迦派在察雅香堆的自生弥勒佛像早已闻名于雪域高原。传说为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修建或主持开光仪式的著名萨迦派寺庙有唐夏寺、校达寺、瓦热寺、则松寺、杰仍寺等。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寺、达拢噶举派的主寺类乌齐寺、玛仓噶举祖寺学寺等,在藏传佛教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噶玛寺,自1185年由噶举派高僧堆松钦巴创建以来,成为藏传佛教中第一个实行活佛转世的教派。

      格鲁派虽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宗教影响和政治权力的因素,在昌都地区发展迅速,并最终超过其它教派。到了明朝(公元 1444),格鲁派在昌都创建了著名的强巴林寺,是紧接拉萨三大寺之后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也是除拉萨之外格鲁派寺院建寺历史最长的一座著名的寺院。该寺以次尼扎仓(闻思学院)作为正殿(大经堂),围绕着大经堂建有护法神殿、两座度母殿、辩经院、格朵拉章、甘丹颇章、根日扎仓、桑德扎仓、堆廊扎仓、杰吉扎仓、南卓扎仓、德却扎仓、阔钦扎仓、次保扎仓、以及印经院、修行院、八大吉祥塔等建筑群,建筑规模佳康区首屈一指。1998年国家资助300万元修复了8个扎仓。现在12个扎仓中11个已经恢复了建筑物,内部设施仍未恢复原样。保存完好的大经堂内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唐卡,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聪明,代表了藏东雕塑绘画工艺的最高水平。该寺现在实有僧人850名,另外每年有学经僧100-200名。仅从僧人数量来看,该寺规模已成今日西藏之首。该寺历史上曾下辖子寺近70座,有 5大活佛世系,受历代中央政府的册封。现任全国政协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为帕巴拉活佛第11 世。

      (五)其他地区

      林芝地区在藏南。这里气候宜人,工商繁荣,宗教气氛相对较弱。虽然大多数农牧民群众都已改宗格鲁派,但在一些边远地方,宁玛派仍有很大影响。同时林芝却还较多地保留着先民的泛神崇拜。每年藏历4月15日,家家户户都要转本日神山,转山一圈35公里,一些老人每年转山多达10圈以上。村村寨寨都有神坛,每当宗教节日,便香烟缭绕。林芝村的千年古树也是人们转经常去的地方。目前林芝地区共有各种宗教场所97处,其中寺庙49座、拉康21处、日楚27处。按教派分,格鲁派25座、噶举派9座、宁玛派46座、苯教5座,有僧人609名,其中尼姑45名,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 0.44%。本地区有久负盛名的三大寺,即德木寺、羌纳寺和扎西绕登寺,均属格鲁派,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林芝县达孜寺为苯教第二大寺。建筑别致的林芝拉玛林,布久色吉拉康、朗县巴尔曲德寺(有1000多年的历史)、波密县多东寺(有 600年历史)、墨脱县仁钦朋寺(佛教徒向往圣地 “白马岗”的名寺,巳有350年历史)、工布江达县扎西曲林寺(有570年历史)、察隅县塔巴寺(有1000多年历史)等都是当地的古刹名寺。八一镇的喇嘛岭寺将男女生殖器图腾同时供奉于寺院门口,在西藏绝无仅有。

      那曲地区位于藏北,是传统的牧区,历史上属于象雄古国的一部分,以神山崇拜为特色的苯教曾盛极一时,流传至今。佛教的兴盛以后,各教派都在这里传教建寺。目前,那曲地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34处,其中苯教寺庙23座,噶举派寺庙25座,宁玛派寺庙18座,格鲁派寺庙48座,各种拉康、日楚、仓康(小修行房)12O多座。有僧尼5800多人。还有一种能通灵的“拉巴”(神人)活动在草原各部落。该地区有许多帐篷寺庙,最有名的是柏尔寺,在距安多县城 50多公里处的丹堆乡,兴盛时潮,僧人有200多名,僧舍帐篷上百个,形成藏北草原上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屋脊上的屋脊;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6.9万,是中国地理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级行政区划。这里年平均气温0℃,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然而阿里在文化上却是历史悠久、古迹遍地的神奇世界。历史上,阿里曾是苯教的发祥地,也是后弘期佛教再度传人藏地的通道之一(上路弘法),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岗仁布钦及其山下的玛旁雍错湖是苯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共同向往的神山圣湖。是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自古以来,每年不畏艰险来此朝圣、转山的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为了尊重相保护藏区各地和邻国群众的宗教信仰,我国政府从195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相关规定,同印度、尼泊尔等邻国签订了允许教徒入境朝圣的有关条文;1997年国务院就西藏阿里地区对外开放朝圣事宜进一步做出了明确规定,更加方便了世界各地教徒的朝圣活动。从 198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在全地区修复寺庙 75座。阿里的寺庙以历史悠久而著称,如扎达县古格王朝遗址附近的托林寺、普兰县的科迦寺、日土县的日土寺等。在圣湖周围有8座小寺庙,其中吉乌、楚古两寺最为有名;神山周围有扎布热寺、确古寺、哲热寺和祖珠寺4个小寺,也因人流众多而蛮声境内外。古如江寺是阿里现存的唯一苯教寺院,位于距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275公里的大山里。

      三、其他各省藏区宗教现状

      (
一)四川省藏区宗教现状

      四川省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是藏族康巴文化(甘孜)和安多文化(阿巴)的中心之一。截止2002年,四川省藏区经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共785座。其中甘孜州515座,阿坝州252,凉山州117座,雅安地区1座;按教派分,格鲁派217座,宁玛派306座,萨迦派99座,苯教94座,噶举派39座,觉囊派26座,无教派4座。 现有藏传佛传教教职人员 56438人,其中甘孜州39261人,阿坝州16715人,凉山州457人,雅安宝兴县5人;有活佛526人,喇嘛8875人,扎巴(比丘僧)44000人,觉姆(比丘尼)3037人,共约占全省藏族总人口的5%。

      (二)青海省藏区宗教现状

      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全省各个地区。据 1996年青海省宗教大调研统计,全省共有藏传佛教寺院655座,苯教寺院11座,已经超过解放初期;僧尼24478名。据青海省委统战部有关同志介绍,2002年又进行了一次全省宗教情况大调研,具体数字还未公布,寺院和人员数目总体来讲是稳中有降,变化不大。维持开放的藏传佛教寺院比1996年大概减少1%左右;宗教职业人员退出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新近加入的人数比这个数字略低。

      藏传佛教在青海现仍流传的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觉囊派。宁玛派主要分布在黄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现有寺院170座,僧人5885名,仅次于格鲁派。宁玛派有部分僧人住家,称为俄华;其宗教活动场所称俄康,主要分布在同仁藏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共和等县。萨迦派现有寺院28座,僧人975名,均分布于玉树地区。有噶举派现有寺院105座,僧人3647名。觉囊派现有寺院9座,僧人872名,活佛7名,全部分布在果洛州的甘德、久治和班玛三县。格鲁派现有寺院343座,僧人12800名,遍布全省各地。青海有苯教寺院11座,住寺教徒303人。

      全省藏区宗教现状存在地区性差异:南部的玉树、果洛、黄南 3个州,1980年代以来,藏传佛教寺院基本上完全恢复开放,僧尼人数增加较快,群众宗教观念比较浓厚;环青海湖的海北、海西、海南3个州,僧尼人数在信教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大低于青南3个州,群众宗教观念相对趋于淡化;东部农业地区,宗教职业人员在信教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小,各族群众中的宗教气氛更加淡漠。

      (三)云南省藏区宗教现状

      云南是我国佛教教派最齐全的地区,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部派都集中在这里。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宁玛派和少量萨迦派分别从西藏和康区两路大规模地传入云南。清末,由于朝廷的干预,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确立了主导地位,规模和影响后来居上,超出了其他教派。由于历史上除了与苯教相互融摄以外,还受到了内容丰富的地方各民族原始信仰的深刻影响,藏传佛教密教化的特点在云南尤为突出,密宗在各派寺院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云南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互融摄的现象也很明显。清末至民国时期,汉传佛教律宗在中甸、丽江、大理等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和白族地区有一定影响。中甸格鲁派寺院归化寺有吸收律宗内容的经典。据公布1995年僧尼1565人,活佛23人,寺庙37座,信众12.2万人;现有僧尼约2000人,活佛约200人,寺庙230座。

      (四)甘肃省藏区宗教现状

      甘肃省藏区属安多区,历史上宁玛派最早传入,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明万历年间,格鲁派在西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宁玛派寺院在甘肃仍然占大多数。之后,在中央及地方政权地支持下,格鲁派逐渐取代于玛派占主要地位。甘肃藏传佛教著名寺院除拉卜楞寺外,还有卓尼县禅定寺,夏河县合作寺(黑错寺)、沙沟寺(堆隆寺)、阿木去乎寺、博拉寺,碌曲县郎木寺、西仓寺,天祝县天堂寺,永登县妙音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等。据 1996年全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统计,甘肃省有信教群众261.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54万多人,信仰佛教的有77万多人(藏传佛教43万万人,汉传佛教34万多人),信仰道教的有21万多人,信仰天主教的有2.8万多人,信仰基督教的有5.8万人。信教群众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共开放宗教活动场所5011处,其中伊斯兰教3731处,汉传佛教574处,藏传佛教108处(其中甘南89座)道教212处,天主教83处,基督教304处。全省有宗教教职人员1.5万多名,其中藏传佛教僧人5000多名(甘南4700多名,拉卜楞寺约有800多名)有各级爱国宗教组织167个。到2002年时,甘肃藏传佛教共开放寺院270余座,僧尼1.6万人,活佛150多名。

      本文结合调查研究所得的一手资料及相关历史和理论知识,简要地介绍分析了我国藏区宗教的总体和区域性的现状和特质。

      作者:曾传辉,1965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选自:《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四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下一篇文章:试论当代藏区宗教机构和制度的变迁——藏区宗教现状考察报告之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