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以后,罗马教皇却站了出来,要求行使神职册封权。
进入中世纪以来,教皇们对于神职册封权长期觊觎,馋涎欲滴。但是要强夺这种权力,必须与世俗王权进行一番较量。教皇们苦心经营了好几个世纪,其权势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终于获得了强大的实力地位。
自五世纪中期以来,罗马主教开始谋求对全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正式提出了一个“彼得首席论”。意思是说,根据《圣经》《马可福音》第16章第18节,耶稣要把彼得当作教会的磐石,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管理,因此彼得是全教会的“首席”;而罗马教会是彼得建立的,罗马主教是彼得的继承人,罗马主教应该是全教会的首席。当然,这种理论是荒谬的,这种形式逻辑也是滑稽可笑的。但在当时还是很能迷惑人的。在公元六、七世纪时,罗马主教趁拜占廷皇帝对意大利的控制削弱之机,首先统治了罗马,继之又在意大利中部占据了大片土地,在格列高里一世(590—604年)任罗马主教时,对西欧教会开始有了较强的影响,此后罗马主教逐步独占了教皇的名号。在751年,教皇与西欧新兴封建主法兰克王国结盟,支持法兰克王丕平篡夺王位后,后者在75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时,强迫伦巴德人把侵占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交给教皇,教皇从756年起在这片领地上形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俗称“教皇国”。这样,教皇在宗教权力之外,又获得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这为“彼得首席论”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当时与罗马教皇争夺全基督教会领导权的君士坦丁堡总主教,也自叹不如。从九世纪中叶起,教皇谋求至高无上权力的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个王国;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部法兰克王国。这些王国不断发生封建混战,王权衰落。919年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兴起,于962年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同样抓住神职册封权不放。但是神圣罗马帝国远不如昔日的查理曼帝国,它的版图大大缩小。帝国内出现大大小小独立的诸侯,皇权衰落。德皇支持教会,利用教会箝制世俗诸侯,但适得其反,教会势力不断膨胀,德皇无力控制。从九世纪中叶起,教皇抛出了一个伪造的文件集,因托名伊西多尔所编,故称《伊西多尔教令集》。这部书中的历史文件有一半是伪造的,有一半是篡改的。全书贯穿一个思想:从基督教产生时起,教皇就是全教会的领袖,教皇的权力在君权之上。这部伪书直到十五世纪以后才被人们识破。在本文所讲的这段时间里,教皇们就大量引用伪书向德皇争权。
教皇与德皇的争权首先得到西欧教权派的支持。西欧教会中形成一股主张教权至上的势力,要求教会独立于世俗政权,并凌驾于王权之上。这股势力举起教皇的大旗,在克吕尼改革运动的浪潮中汇合起来。
克吕尼改革运动是由法国南部克吕尼修道院发动的,在十一世纪蓬勃地开展起来。克吕尼改革派具有强大的修道院经济势力,他们起先是改革日趋世俗化的修道院制度,十一世纪中叶以后,几个克吕尼改革派的信徒占据了教皇的职位,成为西欧教权派的首领,开始同皇帝分庭抗礼。德皇作为世俗封建主的首领,教皇作为教会封建主的首领;一方主张教权至上,一方主张皇权至上,形成了对垒的局面。这种对垒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在几个世纪中,教皇与教会已逐步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财富,在西欧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并对西欧有很大政治影响。而这个时期西欧各国割据严重,皇帝和国王的势力都大为削弱。封建内战频起,一部分反抗皇帝与各国国王的封建贵族也支持并依凭教会势力,使教皇形成能够左右整个西欧局势的力量。
★ 权威出处:《外国历史大事集》 重庆出版社 朱庭光等;张椿年;戚国淦,马克垚
转自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