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从劝善到行善:宗教与现代慈善》读者书评
发布时间: 2019/10/17日    【字体:
作者:陈爽
关键词:  劝善 行善 宗教 现代慈善  
 
 
在现代社会,博爱、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普世价值与宗教教义密不可分。慈善行为作为桥梁,将宗教思想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佛教、道教,他们的教义中都蕴涵了明显的爱与善,并且通过很多的活动将宗教与慈善联系起来;而且宗教也一直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当前的宗教与慈善转型时期,如何能够更好的引导宗教来进行慈善活动,是当前慈善事业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劝善到行善:宗教与现代慈善》作为现代慈善丛书大众读物,介绍了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的宗教慈善事业,并结合典型个案的分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宗教慈善,希望也能够促进更多的信众参与现代慈善。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在介绍了宗教与慈善的基本关系之后,就分别围绕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宗教慈善事业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就有代表性的宗教慈善个案进行分析;在此之后,文章着重在中国大陆当前宗教慈善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分析:宗教慈善社会基础薄弱、宗教慈善政策法规不到位、宗教慈善专业化发展不足;在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作者提出了推动宗教慈善现代化转型的具体举措。本书旨在推动中国宗教慈善现代化的转型,能够使中国宗教慈善事业能够真正从“劝善”转变为“行善”,从宗教教义变为真实的慈善行动。
 
任何宗教的最大旨意都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在不同宗教的教义中都得到论述,从而能够为宗教慈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础。而且慈善也为宗教的教义与世俗社会搭建起了桥梁,使对人的终极关怀投入到现实社会,将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教义上的“劝善”,变成了真实的切实有效的“行善”活动。但在中国大陆社会中,宗教似乎与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也使得当前社会具有信仰缺失、无神论占主导的特点,这使得宗教慈善远未进入社会主流,得到人们的认可,对于宗教慈善而言还需要不断探索其具体操作实践。
 
我国目前公益慈善事业正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宗教慈善力量是公益慈善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初,民政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该意见旨在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推动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宗教慈善事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因此,辨析宗教与慈善的“体——用”关系,反思宗教慈善发展的困境,对于发掘宗教慈善组织活力源泉以及探索慈善事业发展的可行路径是十分重要的。
 
宗教组织在我国慈善事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各类宗教慈善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具体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宗教对人的精神进行关怀以及投入和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宗教组织不仅仅是捐助救灾,而且也以其宗教特殊的形式参与救助活动。例如,“5·12”汶川地震中,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募捐的途径进行救助之外,也用宗教仪式告慰亡灵,安抚人心。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作为公益慈善重要力量的宗教慈善,在当下的发展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这不仅有社会认知层面、认识层面、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宗教慈善组织自身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困境,迎接挑战,才能更好的推进宗教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成为慈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和有益支撑。这也是这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作者认为:培育良性宽容的社会环境,落实宗教慈善支持政策与逐步扩大政策空间,走组织化、专业化与社区化发展之路,发掘财富资源与社会精英资源是我国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可行路径。
 
宗教慈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慈善事业转型,公益慈善事业复兴并急待有序发展的背景下,探寻中国大陆宗教慈善发展遇到的挑战,并探寻现代化转型的方法途径,这对于中国大陆宗教慈善事业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宗教慈善组织是新时期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生力军,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体和团体。对于中国大陆慈善事业来说,激活宗教慈善事业的活力和效能,使其发挥强大的作用力和推动力,是能够引导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宗教慈善的影响力不可估量,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宗教慈善主体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主体,具有其灵活性和特殊性,是具有自主性的社会主体,在能够激活宗教慈善力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制度的规范,推动其进行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其在公益活动中的无序性和冲突发生,这也是当前在宗教慈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在我国当前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和目前的发展前景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则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慈善,了解其中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唤起公民的慈善意识,为宗教慈善以及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这也是我们当前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公益慈善学园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女传教士格蕾蒂丝•艾伟德
       下一篇文章:中国佛教慈善的现状与未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