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演讲还是讲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大致的历史,还有一个是按照我们的主题要求,中国这些宗教的特征,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个大问题,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国宗教很复杂,刚才我也提到,那么有很多种,不是一个单数名词,宗教在中国社会起什么作用,等等的都是把它看成单数,中国宗教一直是复数,只能说复数,只能从多数,具体的形形色色的宗教来说起。
那么第一个要说到的,就是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听起来很啰嗦,是学者命的名,因为这个宗教没有自己的名字,很奇怪。
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把它称为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我就采用这个名字。这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原来的儒教研究室一个研究员叫邹昌林,他把它叫做中国传统原生性宗教,也是个学者的命名,其实就是鲁湘老师提到的那个土生土长的,就是原生的。
但是这个刚才我们这个名词,还点出了这个宗教的特点叫宗法性宗教,是什么东西呢?简单说是比较原始状态的对上帝的信仰,由此而产生,在远古时代产生,远到什么时候?甲骨文里边就有记载,我们的甲骨文提到一个重要的字,或者一个词,就是上帝的帝,比如说有这三个字叫“帝命雨”,命令命,下雨的雨,还有一句话叫做“宾于帝”,宾客的宾,在于的于,于是的于,上帝的帝,什么意思呢?
帝命雨不是皇帝叫下雨,皇帝没这个本事,对不对,谁知道谁能说皇帝能够命令下雨,做不到,而且那时候没皇帝,甲骨文产生的时候是商周之际,商朝后期,没有皇帝,我们知道皇帝是秦始皇第一个这样自称,所以这个“帝命雨”就是上帝叫下雨的意思。
那“宾于帝”什么意思呢?宾就做客,我们说宾客的宾,意思说商王的祖先他们死了以后到哪儿去了呢?到上帝那里去做客了,做客在哪儿?宾于哪儿?宾于上帝的那个地方,所以这就说中国古代有了上帝的观念,中国古人是有对上帝有一种信仰,这个信仰很接近于后来基督教神学所描述的上帝的一些基本的性质。
不但如此,而且还有一套祭祀的制度,我们研究宗教学,我们说宗教不仅仅是一套观念,还要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行为,有一套活动,表现出来的不光是在脑袋里边的,不光是保存在你的心里边,谁也看不见的,它应该表现出来看得见这才叫宗教,依照《周礼》的记载,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完整的宗教制度,这个制度称为庙制,庙就是寺庙的庙,那时候没有佛教,所以没有寺字,有庙字,就是关于祭祀宗教活动的制度叫庙制,这个庙制有一个规定,比如说天子有七个庙,诸侯有五个庙,叫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什么意思?天子有七个庙、这么多干嘛?中间一个祭上帝,两边的,左边的三个,右边三个分别祭那个远祖,以它的远祖,它的祖宗去配这个上帝。
有六个,因为按照远近排列,那个诸侯的五庙,中间一个祭谁呢?不要以为是祭上帝,不许的,中间那个是祭远祖,左边两个,右边两个呢祭更近一点祖,更近一点的祖,依此类推,大夫三庙中间一个也不能祭上帝,也不能祭始祖,就是最起先的祖宗,只能祭近祖,士一庙那就更加近一点的祖宗,庶人祭于寝,最后一句话说什么呢?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边,寝就是寝室,睡觉的地方来做祭祀,而且不许追溯到远古的祖宗,我们老百姓,我们中国人说慎终追远,这种规定《周礼》的这套规定,庙制规定老百姓不能追远的,只能祭近祖,这是一套宗教制度。
周公对这套宗教制度的确立是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套制度延续下来,所以呢就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叫礼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六部,朝廷里边,政府里边有六个部,其中一个部,礼部专门管这个事情的,这是它的首要任务,管祭祀,管这个宗教活动,这个礼部尚书,当然他也是在皇帝之下,他也不是最高的宗教祭祀,他是官员,但不是祭祀,他不能去祭上帝的,除非皇帝懒惰、委托他,他才可以祭。
好了,你们已经看出,可能会联想到中国北京现在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宗教的遗迹,我们称为中国传统宗教性宗教的遗迹,这些遗迹是宗教建筑,它的作用是宗教仪式,但是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还有太庙,第二个应该提到当然是佛教了,佛教大家知道印度传进来,在西汉到东汉之际,有人说有整整两千年还多一点,有些人说两千年还差一点,大致如此吧,到了汉朝呢,它主要是依附于所谓黄老之学、神仙方术。
因为东汉上层的人士,包括一些皇帝、一些贵族、大臣,相信黄老之学,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相信神仙方术,汉武帝就想要找长生不老之药,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有些皇帝吃药就吃死了,没有长生,反而短命,但当时因为传进来以后,中国人觉得这个东西浮屠之学,浮屠就是佛陀,同黄老之学,神仙方术差不多,就把它同样的供在家里,供在府第里,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呢,它就开始依附于玄学,玄学是有道家的色彩,又吸收了儒家的东西,西晋、东晋的这些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玄学家,他们讲了一套道理在哲学上很有贡献。
但是呢有些人就把佛教也同这个附会起来,所以专家们说佛教到中国,先是依附黄老之学,然后依附魏晋玄学,逐渐地扎下了根子,到了东晋呢它又开始大量的传播,它吸收了儒家的一些东西,吸收中国的古代的那种风俗习惯,伦理的标准,比如说它也要求忠君了,也要求孝父了,要求忠孝了,那么接纳了儒家的伦理,所以它慢慢地站住脚跟,势力慢慢地扩大,但是呢它的势力扩大以后,也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也同中国的士大夫发生矛盾,陈寅恪先生就指出,它同中国的固有的礼俗文化是有尖锐的矛盾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唐朝以后,它虽然成了中国的宗教,但是也还不免遭到迫害、遭到打击,但是在唐朝以后,随着宗教的出现,天台宗、这个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的兴起,佛教越来越吸收中国的东西,改造自身,中国化,所以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相当普及的中国化的,有人把它称之为中国的宗教,但是到了这个明清以后它逐渐的衰弱,民国时候也衰弱很厉害,民国时候所谓“庙产兴学”,就是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包括民国政府认为中国的教育很落后,那么特别乡村地区需要办学校,他们就发动用寺庙的财产来办学校。
对佛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虽然时间不是很长,那么1949年以后它受到更大的打击,因为当时号召在佛教界,清除里边的封建剥削的制度,清除里边的封建压迫制度,把高僧、和尚、长老们,认为是封建剥削阶级,要改造它,所以它也受到相当的冲击,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到佛教逐渐的兴盛起来,现在可能是中国信众最多的宗教,应该提一下道教了,道教刚才提到了是从中国兴起,是中国土生土长宗教,它也主要是在东汉末年,开头有五斗米道,张陵、张衡、张鲁,这个祖孙三人,五斗米道后来在张鲁的时代已经,在四川(现在的陕西)建立自己的政权,你们知道那个时候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天下大乱。
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一个国家,在现在的陕西汉中,这样的一些地区,那么还有一个太平道,我们知道太平道你们大家应该更熟悉,就是我们中学学到的那个黄巾起义,同这个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姓张的三弟兄,张角、张梁、张宝,自称是“天公共军”“人公将军”“地公将军”,号召几十万农民起来推翻汉朝的统治,道教从开头就同下层民众联系在一起,所以鲁迅先生说它是中国的根底,下层的意思,草根的意思。
那么你们可以想见它的命运,它开头所面对的就是,我们《三国演义》上看到的董卓、曹操这样的大地主、大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去镇压黄巾起义,他们曾经打败董卓,后来又被曹操打败,归降、投降,道教的后来的途径大约就是,逐渐的上层化,到了魏晋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把它改造,所谓贵族化的道教,道教贵族化,使它能够为统治阶级所容纳,那么道教以后有了发展,有什么天师道,又有南天师道,北天师道,又有所谓的北方的全真道,南方的正一道,这样主要走向民间,但是它在明朝清朝以后同样的大大衰落。
道教徒到现在人数还非常少,而且因为同民间宗教关系太多,所以它本身反而不太显现,那么第五个讲到基督教,基督教传进中国,我们一般的很多通俗读物,很多学者,很多官员,粗粗略略的人云亦云的说,说这个就是同帝国主义侵略连在一起的,同洋枪洋炮连在一起的,这是基督教传进中国的历史,其实这种说法忽略了,或者不知道,最基本的基督教传进中国的历史事实,我这个时候我可以基督教同天主教合在一起来讲,因为它本来从英文来说就是一个教,叫Christianity,那么Christianity传进中国一共四次,第一次唐朝贞观九年,公元六百三十五年,阿罗本主教带着《圣经》骑着马,到了长安,首都。
有一些人说佛教骑着白马进中国,基督教骑着炮弹进中国,其实基督教也是骑着马进中国,我不知道阿罗本骑的是白马还是黄马,反正是骑着马,而且唐太宗去迎接他,派宰相迎接,派自己的卫队亲自到长安城的西门外边迎接,接到哪儿?接到宫殿里,翻译《圣经》,接到他的寝室里,他睡觉的地方给他讲道理,讲基督教的道理,然后知道一些之后,过了几年,他又发布诏书,发布皇帝的命令,说此教是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意思是它对世间万物有好处,对人有好处,所以适合于在天下传播,所以我们说是它和平的。
那么第二次传进中国呢是元朝,至正年间1289年,来了人也是骑着马,没有带着洋枪、洋炮,这个人就是罗马教廷的使节,叫孟德高维诺,他到了北京,得到皇帝的接见,皇帝说你别走了,就在这传教吧,所以他传教很成功,曾经据说一次给六千人施洗,还有把《圣经》有些地方翻译成蒙古文,又教小孩子学拉丁文和希腊文,又组织唱诗班,第三呢是明朝万历年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耶稣会的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到了广州、肇庆、南昌、南京,传播西学,结交这个士大夫,翻译几何原本,就是我们初中学的平面几何那套东西,平面几何就是他们翻译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中国的士大夫,中国的科学家,把西方的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等等,还有农学。
我们知道农业,徐光启在农业方面很有成就,这都有关系的,水利,农业这些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所以是把中国文化传到西方,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是和平的文化交流,然后他们到了北京,得到准许留下传教,这是第三次。第四次是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了马六甲、到了香港、到了广州,做什么事呢?主要三件事,第三办学校,英华书院,第二编字典,编了六千多页的《英华字典》,第一次有《英汉字典》咱们,他一共编了六千多页,第三翻译《圣经》,这个时候离鸦片战争还有三十好几年。
所以我们说基督教传进中国一共四次,每一次都是和平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在1949年以后也受到冲击,也有很大的这个萎缩,传教士全部被赶出去,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基督新教,好,这是基督教和天主教连在一块儿讲了,最后我应该提一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进中国主要两个途径,一个是唐朝的时候,不是有安史之乱吗?唐朝皇帝借了一些外国的兵来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其中有大石兵,大石兵就是阿拉伯的兵,打完仗以后呢,他们就在这儿安居乐业了,不回去了,在这儿住下来了,他们的后代就是中国的早期的穆斯林。
还有一些呢是在中国做生意,主要是从海上来,所以主要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一带,他们住下来做生意,他们也就有他们的信仰,他们居住的地方一个社区叫藩房,藩房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那么这个发展很缓慢,因为他们是自己靠自己的后代传播,他们有一夫多妻制嘛,所以他们的人口自然增长就是使这个教徒自然增长,但是在这个元朝时候,蒙古人统治的时候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因为蒙古人,你们知道从中国,打了中国还打了西方,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巨大的庞大的帝国,好几个帝国,好几个汗国,这些国家呢都是有很多居住的穆斯林,所以他们相互有了更好的交通的条件,在政治上比较接近嘛,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嘛。
所以他们在那个情况下来到中国的就多得多,所以那时候伊斯兰教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在解放以后呢,1949年以后呢它也受到冲击,也是要消除里面的封建剥削制度,我们这个关于这个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只能讲到这个地方。
第二大话题就是讲各种宗教的特征,刚才说中国这些宗教很复杂,有什么特点?还有它们的相互关系怎么样?然后它们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分三点来说,第一呢就刚才说那种,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它有什么特征呢?三个特征。第一,宗教权力不平等,刚才我说它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这个庙制已经看出不平等了,不光是统治者同老百姓不一样,贵族大臣也不一样,等级森严,最重要的是,从第二级诸侯以下你就不能祭上帝,宗教的最大特点要祭那个终极者,超越的,那个最终的崇拜对象,那才是个真宗教吗?下面人不让祭不让,不让拜。
这也是一个宗教权力不平等,西方的国王、皇帝,在自己的家里,自己宫殿里有小教堂,他自己祭,拜上帝,老百姓穷乡僻壤的小村子也有教堂,一个穷光蛋也可以进教堂去忏悔去拜上帝,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里的第一特点。它有四个字表达这个特点,叫“不王不褅”,这也是《礼记》里面的说法,意思是你不当国王,你不统治天下,你就不能祭上帝,这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天坛只有北京才有,外地没有。而且天坛以前没有成公园,皇帝没有被推翻之前别人不能进去,我们大家都不能进去,只有皇帝要祭天的时候可以进去。
这是“不王不褅”,这是它的表示它的宗教权力不平等,第二个特点是政教合一,同第一个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你看统治天下就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当王或者当皇帝就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同时就是宗教最高的祭祀,只有他可以祭上帝,所以这个政治同宗教是高度合一,而且还在别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说第一统治思想,皇帝权力哪儿来的,老天给的,君权神授,他自称为天子,上帝的儿子是天的儿子,这是他的统治思想,第二,统治阶层,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怎么来的?由科举考试而来,科举考试考什么呢?考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说什么呢?为这种宗教做了形而上学的论证,儒家全部拥护这种宗教,虽然这个宗教不叫儒教,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比这个宗教晚了好几百年才出生。
所以这个宗教没有名字,也不叫儒教,但是儒家支持它,理论上支持它,实践上呢也支持它,第三,法律制度,法律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管老百姓的,管你的不能管皇帝的,同刚才讲的第一点思想是连在一起的,君权神授,还有第四是教育,我们刚才提到教育是一种,私塾教育是读的东西是儒家经典,其中包括我说的《礼记》,刚才我说的礼《周礼》,就是这种宗教的一种制度性的规定都在这个书里边,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宗法制度,所以宗法制度的特点就是男性家长制,简单可以这么说,社会的最高权威,基层的社会秩序,是由男性家长制为核心的。
由于最后这个特点,决定了前面两个特点也决定了它后来会走向灭亡,因为专制君主推翻了,它也就跟着完了,这个宗法制度消亡了,它也跟着消亡了,我们还要讲其他的宗教的特点和关系,刚才讲是最主要的,占统治的地位的,那么讲到佛教呢?佛教曾经刚才我提到它,它传进来的情况,或者它曾经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它就被打击,所谓三武一宗灭佛,好几百年,北魏太武帝、后周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还有后周世宗,三武一宗好几百年,自上而下全国性的消灭佛教,北魏太武帝甚至叫把长安城里的和尚都杀掉,很血腥的,很残酷的。
佛教这样时候这个统治者,至少带有一种儒家意识形态特点,北周五帝说为什么要禁止佛教?因为它是,我要禁的是“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淫是淫秽的淫,祀是祭祀的祀,意思就是什么,就是邪教的意思,为什么称为邪教?因为“礼典所不载者”,《礼记》里面没有说,我们儒家的经典没有说到的,那就是“淫祀”是邪教的意思,淫秽的淫,祀祭祀的祀,三武一宗灭佛,就是在佛教徒看来就叫法难,佛法受到灾难,那么这个事情,在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道教,刚才我说道教一开头就有那样一种处境,后来虽然贵族化,但是它又有农民起义的,我们孙恩、卢循也是,也是利用道教起义的,后来民间宗教同道教有千丝万缕联系,民间宗教又是起义的主要力量,所以道教也处于长期处于在野地位,除了少数几个皇帝信道教以外,它都是处于在野地位。
佛教有比较多的皇帝信,但是呢牟钟鉴教授观察的很准确,皇帝信佛教,信道教全是以私人身份信,但是他相信刚才那个宗教是以官方身份,他到天坛是正儿八经的大典,祭天大典这是不一样的,即使很多皇帝信佛教,他也会把儒家放在第一位,比如梁武帝,最出名的崇拜佛教的皇帝,自己要上寺庙里当和尚,然后大臣把他用钱赎回来,就算是他也要把,刚才那种宗教放在第一位,所以范文澜这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总结这几教的关系,他说佛教、儒家,儒教的意思不是说宗教,而是说儒家的这套学说,这套哲学对于佛教呢是排斥比较多。
反过来佛教对它呢是调和比较落,儒家对道教呢是不排斥也不拉拢,但是这个道教对儒家呢是从来就只有调和,只有靠拢,这个几个教之间的关系,明显的一个在朝一个在野,所谓江湖,所谓庙堂,一个掌权的,一个是不掌权的。好啦,我们还必须讲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等,这个我们知道这个基督教传进来以后在清朝,特别是清朝以后,开头我们说是和平的,但也有些纷争,在明朝末年一个官员说,传教士搞的这个测地日历,日食、月食、天文和历法不对,后来这个康熙皇帝说,你们来比较,来比。
这个后来传教士的那个科学比较先进,比赢了,到了清朝以后,所谓教案就频发,我们知道教案是有一些传教士的确是很骄傲很狂妄,仗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去包揽诉讼,包庇他手下一些教民,引起民众的愤怒,有一种民族矛盾,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上的情绪在里边,没问题,是事实,但是只是一面的事实,另外一面的事实是什么呢?很多教案的兴起是因为,那些乡村的这个儒生,他们本来受人尊敬,唯一的有文化的人,后来来了一帮这个蓝眼睛,黄头发的也有文化,而且还有些听他们的,他们还办学校还教书,教什么物理化学我们也不懂。
还有呢的他们办教堂,男的女的都可以进去,男女之大防也不守了,里面是干什么?男的女的干什么?还施洗,洗什么东西,可能就是,可能有些人猜测,可能是男女淫秽之事,拿一些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说法,什么采阴之术,什么御女之术去猜度,里面可能在干坏事,还有呢,那个孤儿院是干什么的?哪有这么好的人呢?把好多小孩没有父母的收在一块儿,肯定另有图谋,不是养小孩,而是挖小孩的心用来做菜吃,挖小孩的眼睛用来做药,这些猜度把它写成大字报小字报,街上一贴,老百姓愤怒了,打、烧,所以出现很多教案,最大的教案在义和团,义和团可以说是最大的教案,义和团之前最大的教案是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派了中央,皇帝派了谁去调查,派了最著名的儒家曾国藩做钦差大臣。
带着兵丁,教堂里给我搜,仔细的给我箅子一样的箅,曾国藩调查了很久,最后打的报告给朝廷,说外界传说教堂豢养幼海,就是拐卖小孩,豢养幼海,剜眼剖心,挖眼睛,把心抓出来,经过实际调查实无其事,我建议朝代呢干一件事,发一个布告到全国去,让天下人知道这是谣传,两个目的,第一解市民之惑,就是解除读书人和老百姓的困惑疑惑,第一个作用。
第二个呢,二以雪洋人之冤,就是你说外国人干这事,他没干这事,所以你要给他,人家没干你就说没干嘛,要给他洗雪他的冤屈,这是中国一个大儒家做的事情,实事求是的。这个是一个涉及到中外关系,中西文化的一种冲突,当时的老百姓,地方上的小知识分子,孔乙己、范进这一类的人物,他们把基督教、天主教叫鬼叫,这个鬼神的鬼,野鬼的鬼,叫是叫唤的叫,他们不叫基督教,也不叫天主教,他们叫鬼叫,因为洋鬼子嘛,洋鬼子的宗教就像鬼叫,半夜三更有鬼叫一样。
用这样的名字来称呼它,所以这个事情说明,这个宗教的关系,也给我们的民族的心理,原来有一种积淀有关系,对怎么样看外国人,怎么样看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那么反过来对后来的也有因为,我们看历史书只看到这个,我们对这个教案的了解就是这个,我们只知道愈合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一面,我们不太知道义和团杀了几百个洋人,包括小婴儿,但是杀了几万个中国人,杀中国人比杀外国人多一百倍还不止,如果我们只知道这些呢,可能我们对中外关系就会有一些重大的一种失误,我们看到的多半是别人的不是,很少想到自己的不是,所以这个对于现代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不利的。
我们讲这个这么大的话题,我们最后应该落实到一点上,任何一个社会需要有三大支柱,就像一张桌子只有两条腿是站不住的,至少有三条腿,一企业,大家才有经济生活的来源,赚钱,以赚钱为目标,以盈利为目标,但是实际上对社会做的贡献,企业,二政府,要有政府才管理调解人和人的关系,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三,非营利,非政府的组织,社会组织,它不像企业那样盈利,它也不像政府那样去可以有权威发布命令,但是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做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做很多企业不能做的事,这种组织现在我们把它叫做第三部门,第三条腿,任何健康的社会需要这个第三部门,需要第三条腿,而它同宗教什么关系呢?从古代看到现在,从中国看到外国,宗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任何一个社会里面最大的NGO(非政府组织),NPO(非盈利组织),它不是政府,政教应该分离。
它又不是企业,它是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对宗教的,总结中国的宗教的经验,中国历史上宗教同社会的关系,我们在现代社会,当前的时代,我们应该确立一个观念,宗教应该是非政府和非营利的组织,是公民自愿组成的组织,它这样就会放在恰当的位置,对社会发挥恰当的作用,包括我们的朝野关系,我们的中外关系,如果从这个思路去想,我想会更加和谐。
何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