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南北融合的大隋佛教造像
发布时间: 2020/4/17日    【字体:
作者:上海玉佛禅寺
关键词:  南北融合 隋 佛教造像  
 
 
隋代佛教造像,就其规模而言,再一次出现造巨佛、开大窟的热潮;就其艺术风格而言,出于南北朝到盛唐之间的过渡阶段,这种过渡性表现为由政治的统一而开创的统一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但是,由于隋代国祚太短,这种统一风格没有最终形成,所以在隋代佛教造像身上,可以看到北周、北齐与南朝风格在麦积山石窟中的并存,以及它们因相互影响而走向一致的趋势。
 
巨佛崇拜
 
麦积山石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再开龛窟,敕葬舍利,建此金塔,赐净念寺”,石窟中最大的摩崖佛教造像就是隋代的佳作。比起北周的千佛廊,就更显出全国一统之后大隋帝国的恢宏气势了。比如,麦积山第13号摩崖大佛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就是种巨佛崇拜的代表作。释迦牟尼高16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均高13米。这三尊摩崖造像,为麦积山石窟最高大的佛教造像。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因地震破坏和雨水浸蚀,大佛的手臂和双足残缺,腰际以下泥皮全部剥落,露出石胎原形,但这并不影响巨佛的气势。主佛释迦牟尼,作低平螺旋发髻,面如满月,眉长入鬓,睿智的双目,俯视万物。
 
不过细看主佛的五官与面型,明显留着北周时期秦地土族那粗犷的形象。右侧普贤菩萨束高云髻,戴花蔓冠,颈挂项链,胸饰璎珞。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双肩上的帔帛臂后下垂膝前。左手下垂提净瓶,右手平举抚胸前。通过面容和体态的深入刻画,表现出了菩萨庄重安详的神情。
 
主佛左侧的文殊菩萨,其造型和服饰与普贤大致相同。在这两尊菩萨造像身上,再一次出现了“后秦风格”的痕迹。那长而微微上翘的眼角,坚挺而直通额际的鼻子,再现西域甚至古印度风格。古代雕塑家成功地塑造了这三尊高大雄伟、气宇轩昂的摩崖造像,使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时产生崇敬之心。造像虽表层经后世几次重修,但仍具有隋代风格。
 
在佛教艺术史中,造巨佛像之风起于何时,一时难以定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之后,出现了麦积山的摩崖造像和云冈龙门石窟的巨佛像。正是大隋帝国的建立,再一次兴起“巨佛崇拜”之风;正是麦积山石窟再一次成为隋朝皇室的石窟,才会有这大隋天下第一的摩崖造像。随着政治上统一局面的形成,意识形态与宗教方面也追求着统一,这一切都会对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比如,第5号窟中龛正壁主佛,高五米,虽不及摩崖造像,但这在麦积山石窟诸代的佛教造像中,也算是一尊巨佛。佛的相貌明显表现出帝王的形象,庄严神圣,不再有关陇地方汉子的影子。主佛眉间的毫光,颈上明显的三道褶纹,形体饱满,神情庄重,气势豪迈,“三十二相好”的规范重现。
 
然而这时,造像风格并没有统一,即使有“三十二相好”规范束缚的主佛像也是如此。比如,第152号龛正壁主佛,虽然身躯全部残缺,仅头部较完整,但依然表现出风格迥异的佛陀形象。此造像运用洗练写实的手法,将主佛塑造得极其精美。佛为低平肉髻,脸部方圆适度,眉棱处用细微阴线刻画,使双眉显得格外秀美,修长的双目微微垂视,神态宁静慈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鼻若垂胆,两翼微翕,唇线秀美,双回曲线使嘴角略上翘,心底的纯净与庄严,随微笑自然流露,没有了帝王威严,却多了几分灵动的神采。宽额广颊,颏部微尖而略向前突,显得佛面的线条流畅而俊美。其技法上的特点是上承北周的厚重古朴,下启隋代的高贵丰润,集北方纯朴与南方华美于一身,并且明显出现由写实向浪漫转化的趋势。
 
多样风格
 
政治统一了,但艺术风格统一还很遥远。在隋代的麦积山石窟中,菩萨造像,也是各种风格纷呈,有略带南朝遗风的少女,有雍容富态的秦地贵妇,有纯朴敦厚的关陇青年。在一些雕塑技法上,出现线条简练,体态粗圆的北齐之风。
 
菩萨造像的女性化,尤其是少女形象的菩萨,是南朝齐梁文艺思潮的反映。比如,第37号龛正壁右侧胁侍菩萨。工匠以朴素无华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宛如民间少女的菩萨形象。菩萨面庞丰满而柔和,微笑甜美而温柔,体态窈窕而不柔弱。在头戴的花蔓冠后面露出高高的发髻,束发的丝带飘于肩下,裸露的上身披着天衣,下身所穿的长裙饰挂着一串精致的璎珞,使菩萨显得华丽而高贵。亭亭玉立的身躯微微前倾,双手交叉合抱于胸前,体现出一种安详庄重、纯真虔诚的神态,仿佛这个淳朴的少女在向佛祈求着内心美好的愿望。这身塑像的面部和体态的刻画,特别是匠师精心塑造的双手,是利用外部造型表现内在心理变化的经典之作。衣褶的处理手法简练概括,在静穆的气氛中使造像具有整体感。这身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技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的胁侍菩萨,无疑是麦积山石窟隋代造像的代表作。
 
随着北周与北齐的相互借鉴,南北风格的进一步交融,一种新的菩萨形象渐渐形成。力土造像是北周开始出现的佛教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而隋代这类佛教造像新形象则大量出现。第14号窟左壁力士造像,高190厘米。金刚力士是佛教中护卫佛法之神,这尊金刚力士原有发髻现已损坏。其双目圆睁,外眼角向上翘起,怒目圆睁。鼻翼微张,嘴唇紧闭,表现出发力时的紧张。上体裸露,现出健美的肌肉和体魄,两臂虽已残落,但仍然能想像得出他当年的英姿。右腿支撑重心,左腿作虚步,似乎时刻准备出击迎敌。工匠用夸张手法,强调了其勇猛刚毅的性格和威严孔武的气势。造型生动浑厚、粗犷豪放,更多地表现了北方民族也就是秦地民间的尚武精神。
 
四川的佛教造像在隋以前多开凿于川北,唐开元扩展到全川,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禅宗文化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近年对龟兹石窟题记的调查与相关研究
       下一篇文章:公元六至八世纪于阗佛教护法神系中的夜叉图像——以达玛沟佛寺遗址画迹为中心的讨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