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德格印经笔记
发布时间: 2020/5/16日    【字体:
作者:刘长富
关键词:  德格印经笔记 德格印经院 古代佛教版画  
 
 
中国古代佛教版画作为佛教重要的播布手段而兴起,在公元15世纪中叶木刻经版的新技术在藏地雪域高原推广开来,先后建立了较为著名的布达拉宫印经院、四川德格印经院、西藏纳唐寺印经院、青海塔尔寺印经院、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等,其中四川德格印经院的雕刻版画最为著名。
 
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德格县境内,该院于1729年由德格土司确吉·登巴泽仁创建,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工艺十分严格,一块经版,要经过加工、书写、雕刻、验收等15道以上工序,12次的校对才算完成。德格印经院从建院到现在共刻制了480多部书籍,收藏古旧雕版近22万块,收藏大小各类画作6000余幅。时至今时,德格印经院的艺术匠师们仍然延续着数百年的传统技艺。
 
出于对佛教的兴趣以及从事版画艺术创作的研究需求,2019年我参加了西南民族大学和德格印经院共同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藏族雕版技艺人才培养”项目,在85天的时间里比较全面的学习了藏族雕版及印刷工艺,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积淀,与此同时德格之行也荡涤了我的精神世界。
 
 藏族雕版之中的版画艺术虽然属于木刻版画大家庭,但是却在技法语言与常规木刻版画有着极大的差别,其语言方式的选择与创作的工具有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雕刻刀具,板材,纸张几方面。
 
德格印经院藏族版画创作所用刀具的特点:刀柄短(长约7厘米左右)、形体独特、刀柄端头的卯头设计别具一格,刀柄以柳木制作,柳木软硬适度不伤手不易开裂。短促的刀身与卯头的设计,使雕刻者能够轻松自如调整刀头的方向,可以充分利用指、腕和掌的力量,对画面细节进行精雕细琢。刻刀的材料讲究,刀身薄,刀刃锋利,型号多,都是纯手工打造,其制作流程与技术作为藏族雕版的一个重要环节被完整的保留传承下来。
 
 极薄的刀身便于雕刻者雕刻细如游丝的线条与细节,让雕刻者在毫厘空隙之间游走自如,型号繁多的各种刻刀有利于雕刻者最大程度表现作品中线条的流畅与生动性,其中圆口刀最多,不同大小的圆口刀刻画出不同大小的圆,与常见圆口刀不同,藏族圆口雕刻刀是圆头内磨刀刃。
 
刀法的运用是略微倾斜下切行刀,短小的刀以最省力的方式精确地将所需要的形状切割出来。藏族的文字多圆角,刻制佛像的圆形也很多,因此,藏族雕版的刀具实际上是适应了藏文的书写特点而产生改良的,刻刀型号多达百种,大大提高了雕刻效率与精确度。
 
就雕版所需木板而言,一般选用藏区出产的红桦木,尤其是西藏江达一带出产的无结顺直红桦木,这种木材经过处理后,雕刻出的经版经久耐用百年不腐,处理过程按照传统的做法是:秋季采伐,将裁红桦木块裁分成厚4-5厘米的木板,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来年春天再经历水煮,烘干,刨平等工序,才能成为合格、可用于经文雕刻的木板。
 
因此,作为原材料的产地,江达地区也逐步成为藏族雕刻的集中地。另外,所有刻经用的木板都被加工成带有一个把手的形态,方便印刷以及整理取用。整个木板的准备过程主要集中在冬春与藏地适宜雕版生产的3-9月形成互补,可以保证雕版活动顺利进行。
红桦木经版(错例)
 
 藏族雕版还有一大特点是纸张的选择。藏纸由一种叫“阿胶乳胶”(学名“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制成,它的根分为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作几种不同质量的纸。其中用中层制作的纸,质地细腻,质量最好,是当年德格土司的公文专用纸。
如果内、中、外三层原料合用,所造纸质较厚,纤维较粗,现在德格印经院主要用的就是这种纸,纸色微黄,韧性十足,强度特别好,吸水性好,固墨性超强;由于“阿胶乳胶”本身就是一味藏药,具有清心明目,杀菌抗毒之功效,并含有轻微毒性,所以防虫防鼠久藏不坏,是藏族雕版印刷最理想纸张。藏文与佛像印在厚实的藏纸上产生凹凸,更显藏族雕版的深厚积淀。
 
特殊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又促使藏族文化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德格的藏族雕版对于其文化传承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许多孤本、珍本典籍经过德格的再次刊行才得以传承,如《印度佛教源流》与《四部医典》等。因此德格印经院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地明珠”。
 
 藏族雕版技艺从形式上分为“书版雕刻”和“画版雕刻”两大类型,同时二者又共同具备三个实践步骤:“转版”、“雕版”、“印刷”。一般来说,学习藏族雕刻基础就是从藏族文字雕刻入手,正如前文所说,藏文的笔画形态由于书写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可以用于熟练雕刻技艺,待文字的雕版较为成熟以后才可能接触到“画版雕刻”。
 
“转版”是将需要刻印的文字或图案转印于木板之上。共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把适量的白乳胶均匀涂抹在版面上,用手轻轻的拍打白乳胶在木板上。第二步将手抄或打印出的藏文对齐贴在木板上,把纸与木板之间的空气用手轻轻挤压出去,从中间向四面赶压使纸面光滑平整。
 
第三步经过一段时间,纸张干燥贴在木板上,用手沾水拍打板面上的纸,水量不宜过多,洇湿即可,之后用手均匀摩擦洇湿的纸张,使其脱落字迹逐渐的清晰出来,木板上要有薄薄的一层。第四步用手将香油均匀的涂抹在板面上,字迹会更加的清晰。整个过程除了雕刻木板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处理以外,其余步骤与常规所见雕版印刷并无特别之处。
 
 “雕版”大致可分为:“粗雕”和“细雕”两大步骤,七小步骤组成,第一步“分割字头”,使用斜口刀的下牙雕刻线条(斜刀刀尖为上牙,刀尾为下牙)。第二步“切”,正向持板(藏族雕刻时都是抱着板子进行,除雕刻大幅图版),由下牙起刀,过度到上牙收尾。第三步“抠”,反向持板,根据文字的笔画走向调整持刀的方向。第四步“小圆口刀的切与抠”,注意不可垂直用刀,避免刀口崩断。
 
第五步“斜刀切”,使用较薄的斜刀,正向持板,由下牙起刀,过度至上牙收尾,主要是分离字间。第六步“大口圆刀抠”,雕刻板面文字的弧形部分。第七步“斜刀抠“,根据文字的走向调整持刀,完成整个版面文字的去白留黑。整个雕刻过程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简入繁,是多年雕刻积累而成的较为高效的雕刻方式。刻完版后要刷酥油,在阳光下晾晒,对刻完的版面进行维护,防止板材干裂。
 
 “印刷”共由四个步骤组成,首先,是把要印制的藏纸用清水浸泡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密封起来,上面一定要压重物,目的是排除多余的水分。第二步印版上色,总要用墨或朱砂为颜料,用氆氇蘸墨或朱砂轻轻刷在印版上。朱砂作为高级颜料在德格只有在印刷珍贵的经文时才会使用,又称辰砂,也是一味中草药,具有镇定、安神和杀菌等功效。磨制朱砂一般要用8天时间,每天磨6个小时,费时费力,价格也昂贵,因此并不是大规模大面积印刷使用。
 
第三步印版,将事先打湿的藏纸平铺在画版上,垫上塑料薄膜,用牦牛尾或布滚筒,均匀用力来回四五遍就可。第四步起纸,将印好的版画平稳的揭离版面。一般来说,整个印刷过程由两人配合完成,坐在高凳上的人在经版上拓墨、搁纸、定位,坐矮凳的人先递纸,再用布卷滚筒迅速从下到上滚过纸面,如此循环操作。他们前仰后合的动作,考验二人的熟练地配合,同时形成非常鲜明的动态韵律。
 
作为版画创作者,我自然对德格的画版雕刻关注较多。画版雕刻所用刀技法虽然与雕字版方法相同,但刀具种类要求更多,近百把之多。线条多、造型复杂,虽然也分前期粗刻后期细刻,但画版雕刻的难点——佛像“开脸”——也直接关系到画版的成败,其中圆刀运用更需要出神入化,技艺要求更高,有些细致之处仅在毫厘之间。德格印经院现存二百多张画版,每版都是经典,经历二百多年现在还在印刷,为传播佛教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也可见其板材保养技术高超及刻工技艺精湛。但仔细端详也会有些异于“往常”的微妙视觉体验。
 
 往常一提到佛教版画,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当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那些早期佛教版画,例如最早的版画实物《金刚经扉页图》,我们能够看到的也更多是这些版画。我也困惑德格的佛经版画和当年莫高窟的那些佛经版画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真正去过德格也许才会明确其中的奇妙洞天,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土,要早于佛教进入西藏,所以莫高窟的佛经版画与中土的联系较为紧密,受中土文化影响很大,在佛像的绘制与雕刻上讲究线条的运用,这与中土的绘画有更加紧密的关系,也许“吴带当风”的追求多少都会体现在版画中。
 
 而佛教传入藏区时间却稍晚一些,佛教与藏区古老的“苯教”相互交融形成了藏传佛教,佛教的唐卡在藏传佛教盛行,唐卡一般以宗教的实用性为主,画面风格多强调装饰性和浓重的设色,虽然在15世纪以后唐卡也接受了来自汉地的绘画影响,但多局限于图案与图式的借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唐卡的属性和风格,例如18世纪“青绿山水”就被借鉴引入到唐卡之中,但只是以青绿设色作为重点借鉴内容。
 
德格地区作为“门派”与“噶孜派”唐卡风格的核心地域,细密的画风,浓重的设色,装饰性的特点在德格地区的绘画中被继承下来,德格印经院的图版样式则直接来源于后期“噶孜派”的代表画家。在去除掉浓重色彩和金碧辉煌的装饰之后,回归素雅的印刷图像依然保持了唐卡的细密画风——以均匀精细的线条勾勒佛祖、本生图、曼陀罗等内容,转化到图版本身即带有平面性的绘画图式,一个较为明显的例证是:在藏区佛教版画的绘制与雕刻上除了线条之外,出现很多装饰性的圆形图案。
 
这与前文所述的与中土相关联的敦煌佛经版画体现出的线条的婉转与变化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这个问题或许在现阶段可以解释我的疑问,但我相信它值得更深入的对比和研究。
 
 
嘎孜派唐卡代表作《香巴拉月贤法王》现藏于德格八邦寺 ©衡湘贤才
 
在德格印经院学习雕刻时,时常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印经院为了防火没有用电,清晨和扛着藏纸的工人一起摸着黑进入印经院,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一天的工作准备。在那一瞬间仿佛到了古老的从前,这也许就是以身心穿越来理解德格,几百年间印经院的雕版和印刷就是以这种近乎原始的方式传承下来。
 
在这里可以学到雕版技艺,但难以学到他们雕版时的虔诚和对生活的乐观从容的态度。雕版技师们一般从幼年久开始学习雕刻技艺,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训练,他们成为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同时,由于专攻雕版技艺,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其实他们很多人并不认识藏文,当他们步入中年,体力、视力下降就再也不能从事刻板工作,但他们依然乐于来印经院参与印经,这是他们生活和信仰的一部分。
 
 而雕画版的技师大多是盛年体壮者,眼神和精力要求都更高,一块画版要雕制几个月或几年。能成为雕画版的技师少之又有,这要求技师不但会刻还要会画,掌握各种佛像的造型以及绘制方法,佛像的绘制又有特定的比例和公式,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学到的,更需要强大的意志和信仰。
 
藏族雕刻技艺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了几百年,到现在还在发展延续,并且又充满活力——逐步出现了一批知识型的青年雕刻者,他们懂得藏文和绘画艺术,对经版雕刻的认识比前人更为深刻。人始终是文明薪火的传递者,一代代技师精益求精,把雕刻当成修行,把印刷当做朝圣,将自己虔诚的信仰与刀木融为一体,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成就了今日德格的辉煌。我想这是信仰的力量,这也是藏族雕版传承的本质。
 
 回想那段时光,可以放空心境学习雕版,可以静心体验最初的生活方式,可以与那些有信仰的雕刻者一起工作,也可以看到远方的雪山与银河……然而回到城市迅速又被现实生活节奏所困扰,此时方知专注于艺术创作的美好,这大概就是德格启发予我的真谛吧!
 
 Art陈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碑刻的魅力
       下一篇文章:民国时期城市寺庙管理及其困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