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最终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魂。其中,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饮食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多彩之姿。
今年年初至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频频现身于海鲜市场、屠宰厂、肉食加工厂等地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新冠肺炎是“病从口入”的结果吗?怎样饮食才能避免疾病,吃出健康?此时,回溯各大宗教的悠久饮食文化传统,或可有所启示。
宗教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等古语名言无不阐明着一个浅显但深刻的道理——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因而,它也是宗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宗教对此均有详尽规定。
敬食。宗教界认为吃饭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必须恭敬取之。佛教有托钵乞食的习俗,一个“托”字,毕含恭敬。此外,“过堂”(指在斋堂用餐)还是汉传佛教僧人的“五堂功课”之一,有一系列专门的仪轨。如:僧人吃饭前需观想,将饮食首先敬献给诸佛菩萨十方众生,再念诵“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以思维自身修行是否符合佛制要求,是否配得上施主的供奉。饮食时端坐不得讲话,餐后“结斋”念诵经咒,将修行回向众生。道教的敬食习俗与佛教相似,有一系列专门仪轨,如“过斋堂”前要念诵“供养咒”,将食物先供奉给十方神仙及大众后再开始食用,“过斋堂”结束后需念“结斋咒”等。伊斯兰教中,穆斯林用餐前按教规称念“太斯米”,饮食时如遇不合口味的,不可挑食抱怨。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餐前餐后祈祷的习俗,以感谢神赐予食物的恩典,并自我省察。
节食。宗教普遍讲究适量饮食,节制饮食。佛教经律中关于饮食的戒律和事项很多,“节量食”“过午不食”是其中的重要原则。《佛说佛医经》认为,饮食过量会导致多睡眠、多病、多淫等不良后果。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少食为根,真神为洁,粪秽气昏。”《道德经》也有“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告诫。道教认为,多食不但影响体型,还影响健康和情绪,令人神志昏聩,昏昏欲睡。伊斯兰教主张不要吃得过饱,其圣训中就有“食三分之一,饮三分之一,为自身留下三分之一的余地”等告诫。基督宗教认为,贪食是“七宗罪”之一,圣经中有“与贪食人作伴的,却羞辱其父”“你若是贪食的,就当拿刀放在喉咙上”等训诫,以教导信徒节制饮食。
素食。佛陀认为杀害生命有伤慈悲,故制不杀生戒。汉传佛教有素食习俗,不食荤腥。腥指一切动物肉,荤指“五辛”,即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这五种有刺激性气味的调料。佛教认为,生食“五辛”增加脾气,熟食增加色欲,故不食用。道教认为一切动物皆爱其命,故不应杀生,且素食利于养生,令人健康长寿,因此推崇茹素。其全真派与汉传佛教一样,食素忌五辛,但其五辛所指与佛教略有差别。此外,道教还讲究调味宜清淡不宜浓厚,有“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之说,认为如此可令舌根清净,利于修行。
戒食。佛教认为,适度的饥饿能够减轻脏腑负担,增强身体素质。道教则有在一定期限内不吃食物的“辟谷”修炼法。东晋高道葛洪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辟谷有利于清理肠胃,断绝污秽之物。道教正一派虽不忌肉食,但不食四种动物——牛、狗、龟、雁,以表达对牛忠、狗义、龟孝、雁贞的敬意。“斋功”为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即穆斯林于每年的伊斯兰历九月封斋一个月,每天日升至日落间不吃饭饮水,日落后可进食。伊斯兰教认为,此举除有自我检讨、约束私欲等宗教性意义外,还有去除杂病,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此外,伊斯兰教还有一些饮食禁忌。天主教有圣周(复活节前的一个星期)期间和每周五等特定时间守“大斋”“小斋”的习俗。大斋期间,一天内只可吃一顿饱饭,或在中午或在晚间,其他两餐均需少吃。小斋期间,禁食热血动物的肉和肉汤。基督教则有通过禁食祷告来忏悔罪业的宗教习俗,也不食用圣经中提到的不净食物,如动物血等。
精食。道教主张药食同源,吃饭少而精。道家修行者多通晓医理,善辨草药,懂得用生姜、大枣、菌菇、蒲公英、黄精等常见植物进行食补。
均食。平均分配、分开进食。佛教有“不别众食”的戒律——僧人托钵乞到的食物一律统一按僧团人数平均分配;在斋堂集体过斋时所有僧人粥饭随众,平等供养,无病无故,不得别众私食,不能私自入厨取食。基督宗教的圣经中多次提到耶稣为随从分圣饼,将几个圣饼平等分给几千人吃的故事。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足以说明各宗教对于如何饮食大有讲究,可谓是其宗教修行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宗教饮食文化的启示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世界闻名,宗教饮食习俗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不但体现了各宗教的修学宗旨和哲学思想,更共同反映了“节俭爱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对旷日持久、蔓延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需要躬身自省,反思昔日铺张奢靡的生活及饮食方式带来的恶果,回到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思考借鉴其中积极、科学的部分,摒弃其消极、迷信的部分,以更好指导自身行为。
知敬畏、讲感恩。各大宗教都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我”与世界依正不二;道教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基督宗教认为人类是世界的管家,有责任将自然界管理好,等等。天地有规律,万物有法则。即便我们处于科学昌明的时代,但人类并非无所不能,也并非自然界的绝对主宰,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对天地万物怀有敬畏之心,合理开发,取之有度。如果狂妄自大地违背自然规律,肆意浪费资源、伤害生命,不知节制地胡乱饮食,早晚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明大局、惜食粮。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世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损失,也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今年,中央提出了“六稳”“六保”任务,保粮食能源安全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我国地少人多,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战略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全社会都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常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光盘行动”“吃不了兜着走”的文明用餐习惯,以珍惜物资,涵养品行。
知取舍、多素食。研究显示,世界知名的烈性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鼠疫、马尔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非典、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天花,包括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皆因人类接触、宰杀、食用患病动物等而感染并出现人际传播。另一方面,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报告指出,自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的物种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报告警告,“灾难性的下降”没有放缓迹象,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自然。今年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从法律层面做出了硬性规定。无论从健康、环境保护或是人道主义的角度,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汲取历史教训,文明饮食,健康饮食,切莫为了猎奇和口腹之欲,让“病从口入”。或可采纳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设立“全民素食日”,在一年或一个月中选择一天或几天不吃肉,倡导健康绿色的饮食习俗,同样不失为一种探索。
知节制、多简朴。人的精神境界越高,生命取向越高,生活就越趋向质朴,不会在吃饭问题上求奢求华。同时,节制饮食,饭吃七分饱;健康饮食,戒酒不吸烟……这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患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富贵病”的机会,令人心智清明,体形健美。
懂文明、多分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推行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家庭用餐尽量采用分餐制,或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用餐夹菜用公筷,取食汤品用公勺,餐饮具消毒不能少”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建议在酒店、餐馆、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公共场所用餐时,自觉使用公勺公筷、双勺双筷制,具备条件的提倡分餐。建议餐饮单位对餐饮具严格消毒,确保用餐安全,创造条件推行分餐制或采取公勺公筷,双勺双筷制,倡导文明风尚。
会进补、多养生。吃饭乃生活第一大事,故学习科学饮食、合理搭配、均衡营养,也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可以借鉴宗教饮食文化,适当尝试药膳养生、“饥饿疗法”等,以清理肠胃、排毒去病,提升免疫力。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