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德国教会信徒“退教”现象分析与神学思考
发布时间: 2021/3/12日    【字体:
作者:Abel Yan
关键词:  德国教会 退教  
 
 
引言
 
近年来,德国教会信徒“退教”人数逐年上升,日趋增长。有一德语词汇Kirchenaustritt用以描述信徒的“退出教会”(后面简称“退教”)这个词较为准确的意思为“离开教会”,或者离开“建制的教会”。当政府同意某位信徒免除缴纳教会税(德语,Kirchensteuer,后文会详细介绍)的申请时,就可以计算该信徒为“退教”。所以申请Kirchenaustritt不一定准确的表述申请者个人放弃信仰,而是指放弃作为其居住地所在国家建制之下的堂会成员资格,因而也不必承担缴纳教会税。许多信徒因觉得在教会里“找不到神”而选择“退出”。事实上,也存在某些“退教”者是出于真理与信仰的寻求者,只因对今日教会的情形比较失望,才决定离开教会。
 
笔者旅居德国三年多,目睹德国教会种种衰败与凋零的景象;尤其时下,欧洲疫情肆虐,各地教会几乎都不能有线下聚会;不免心中沮丧。今年十月在汉堡的一个神学论坛上,有机会就“德国信徒退教”的命题与同样关心此事的牧者们有讨论。此后,许多牧者一同为德国教会的复兴祷告,并以不同方式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充满盼望的回应。
 
写作此文,笔者渴望借着回顾历史,从《圣经》的教导寻求教会论相关的信息;寻求对复兴今日德国教会之富有启发的要素;激发更多的人起来寻求神并与神配合, 为着神在德国教会之复兴而祷告并劳苦奋斗。
 
本文将从“退教”人数历史统计、信徒“退教”原因分析、从圣经与教会历史寻求复兴之路等三个方面对德国新教2信徒“退教”现象进行课题分析。
 
壹德国“退教”人数历史统计
 
德国总人口在8300万左右。居民中24.9%2071.3万人)为新教建制教会的成员,27.1%2260万人)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成员(2019年底数据)3
 
 
图一是1990-2019年天主教、新教退教人数历年统计总表。图二是以曲线图表达图一数据,其中蓝色线是指新教,橙色线是指天主教,灰色线是指二者总和(后文图四与图二颜色所指一样)。
 
图一、图二表明,1990年,天主教与新教“退教”的人数均为14万左右。1992-1999年,因为东西德合并等政治因素影响,新教“退教”人数显著高于同期的天主教。可以看出,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比起新教信徒,天主教信徒的信仰稳定性更强。
 
此后十三年,2000-2012年,新教“退教”人数每年都保持在十多万,也基本上都高于天主教。除了2010年,因梵蒂冈恋童癖等性混乱丑闻,当年天主教“退教”人数比新教高出4万多。
 
2013年,双方均衡,都是17万多。
 
2014年,因为政府宣布2015年一月起要对教会税的缴纳实行更加严格的控制来避免代缴,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申请退教人数大幅攀升。当年新教“退教”人数是27万,比上年同比增长53%。天主教虽也有增长,但比上年同比增长只有21%,增幅明显低于新教。
 
2018年,双方退教人数都突破20万。2019年,双方退教人数都突破27万,呈显著增长趋势,且逐年呈迅猛上升趋势,值得关注并留意。
 
我们现在看看信徒总人口的变化(见图三、图四)。1990年,德国总人口不到7975万,其中新教信徒人数2942万,占比36.9%,略高于天主教的2825万,占比35.4%。但到了2019年,德国人口略增,达8316万;但新教信徒总人数只有2071万,占比只有24.9%;低于天主教的2260万,占比27.2%30年的时间,德国新教信徒人数减少了870万,占现在在册总人数42%了。
 
从图三得知,2018年,新教信徒在册总人数是2114万,而2019年这个数据为2071万,两者相差43万(天主教是40万)。除了“退教”的27万,其余16万应该是信徒死亡。所以信徒的总人数减少,远远大于“退教”人数。以2019年计算,德国天主教信徒总人数减少是40万,而新教是43万,两者相加是83万,占德国总人口1%
 
贰德国新教信徒“退教”原因分析
 
德国媒体上有许多文章,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今日德国信徒“退教”的原因。就这个命题,本节主要聚焦在直接动因与深层原因两方面来论述。
 
一教会税——信徒“退教”的直接原因
 
 
因为“退教”最标志性的表现是停止缴纳教会税4;可以理解为:避免缴纳教会税是信徒“退教”的最直接的动因。
 
1、教会税介绍
 
在德国,因为历史原因,教会是国立的。也就是说,教会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具有文物价值的古老教堂以及附属建筑物的维护费用,教会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是由国家支付工资,这就需要一笔庞大的开支。德国政府以向信徒征收教会税来应付这个开支。
 
德国征收教会税最早是源自19世纪。德意志各邦没收教会财产后,向信徒征收教会税作为对教会的补偿。1949年教会税被列入新出台的《德国基本法》。5《德国基本法》第140条及《魏玛共和国宪法》第137条第6款规定,允许属于公共法人的宗教社团向其成员征收税款,获得征收教会税授权的特定教会的成员必须缴纳教会税。
 
该税种由德国主要教会全体成员缴纳,政府随其他税种一并征收,扣除劳务费后,转交给教会,用于宗教性开支。所有信徒按照信仰在政府户口注册处登记,政府依据登记决定每个宗教派别可以获得多大比例的税款。教会税属于所得税附加性质的地方税,不属于政府财政收入,因此不包括在国家财政收入统计内。
 
教会税是德国教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教会税的纳税人主要是国家教会或者官方教会的成年、在职、有收入的信徒。教会税的缴纳基准是依据信徒的个人所得税。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的教会税为信徒个人所得税的8%,所有其他14个联邦州的所得税则为信徒个人所得税的9%。自 2015 年以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电子工资税扣系统(ELSTAM)自动扣缴教会税,并支付给税务局。
 
按照DKD EKD6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可译为“德国福音派教会”)2020年大会的报告,2020年,德国新教的教会税相对2019年减少大约10%,即6个亿欧元。也就是德国2020年在新冠状病毒瘟疫的影响下,德国新教系统的教会税收入大约是陆拾亿欧元左右。7
 
2、教会治理的公务员体系以及教会未能赶上社会制度的更新
 
其实,教会税的背后体现了德国国家教会的治理机制,这个才是问题所在。在德国,教会税是由政府统一向信徒征收,之后流转给相关教会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如德国建制的新教大多数是由EKD以及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其中包括支付这条线上所有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薪资。事实上,在德国教会中工作的人员是按照“公务员”系统进行管理,他们虽有别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系统,却也是与之平行的独立的教会条线的公务员系统。
 
在这样系统中的从业人员,由于长久的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影响,不少的教会从业人员没有个人生命悔改的经历,更谈不上专一奉献侍奉神。不少从业人员把他们手中的工作视为一个谋生的职业而非从主而来的事奉呼召。这样,教会从业人员面对社会堕落、败坏时(如同性恋合法化议题等),选择妥协,不能按照圣经所启示神的圣洁性情,神的意愿勇敢行事,甚至有的主动去推动和引导社会认同同性恋与卖淫合法化。久而久之,教会就被社会同化,失去做光做盐的功能,失去话语权而逐渐边缘化。
 
3、未能弘扬正确的圣经财物观
 
“按照...得昌盛的情况,各自定意赠送,去供给...”(徒十一298
 
“你们各人要照所得的昌盛,拿出来...”(林前十六2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各人要照心里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神喜爱乐意施与的人。”(林后九6~7
 
从以上所列的几处新约圣经经节,我们看见,初代的教会,为了顾到教会实际财务开支的需要,使徒们是鼓励圣徒们自愿奉献财物。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该少该多,由各人自己心里酌定,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施与得乐意的人,才是神所喜爱的。
 
德国教会由政府统一向信徒征收教会税,在这个过程中,加上缺乏正确的奉献相关的教导,信徒们不容易感觉到神的同在与参与,更多的是与雇主、税务部门、政府发生联系:本应该是主动表达对神、对人的爱、却逐渐沦落为被迫的赋税义务。而初代的教会,则是实行各人自愿奉献。各人要按神所祝福,使我们得昌盛的情况,定规我们所当奉献给神的数量。这是由各人自己定规的,乃是照他们在神面前的寻求(林后八12)。
 
圣徒们可以自己向神祷告,向神寻求,根据神给他们的丰盛的情况,他们向神奉献。他们知道神是他们供应的源头,是神给他们祝福,所以他们就会向神有感恩。另一方面,他们奉献财物的时候也是向着神而去的,不是对着人,他们觉得是作为祭物、作为馨香之气献给神的。这样,在这个财务奉献的过程中,信徒各人有机会借着这个凭借与神有更深的交通,也向神感恩,带进生命的长进,这是何等的甜美。
 
而德国教会目前征收教会税的做法,使得信徒没有机会在财物奉献的事上经历与基督生命的交契。对于信徒灵命的成长,这是很大的亏损。久而久之,信徒在操练仰望、寻求、感恩、分授的事上频次渐少,功能退化。这也许也是德国教会日趋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此也引出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课题:体制与错漏如果未能及时反省与修补,非常容易带出更大的挑战、甚至失败。
 
另外,与财物有所关联的,也深深影响着德国信徒的信心生活的另一个因素是德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因为经济基础及工业基础较好,德国的社会福利非常优越;福利政策涵盖面非常广泛,而且具体、细腻,涉及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方方面。儿女的出生、成长、受教育、就业以及就医,政府全都顾到了;似乎不需要神来做什么,好像也没有什么环节需要教会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信徒就与神生疏了,也与教会疏离了,只有在宗教节期,或者在亲友的婚礼、丧礼时,信徒才偶尔到教堂参加相关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信徒缺少向神的热切与对神话语的饥渴,并失去在生活中祷告、寻求、仰望的性能操练。
 
教会的社会功能在福利型社会中不再凸显,甚至不得不退出社会服务的功能,于是社会功能不被期待,例如现在正在大瘟疫之中,基本上不再是过去发生瘟疫的时候,人们会期待教会做什么、发出什么指引的声音。所有人所期待的是国家相应的机构、医务研究机构的声音与数据。
 
二神学方向错谬
 
高举理性,质疑圣经,弃绝神在生命中的掌权——信徒“退教”的深层原因
 
在论述深层原因的本节,笔者先陈述从圣经所发见之人类堕落、离弃神之一般性的原理;或者称之为人类从荣耀与高贵走向衰败与堕落之动力学原理;接着介绍一个分析信徒生命动力来源的工具——“权力架构”;最后聚焦德国历史,概述启蒙运动以来德国教会神学思想的流变及其对今日教会的影响。
 
1、圣经所记人类堕落的缘由:疑惑神的话,离弃神并高举人的名
 
创二16-17记载,耶和华神造人以后,嘱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9。到了三章,看见蛇进来了,诱惑夏娃10;对她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开了,你们便如神知道善恶。(创三45
 
“眼睛就开了”,就是得着启蒙了,其结果是如神一般有智慧来判断善恶。这实在是极具诱惑力的煽情提议,又是富有进步理想驱动之启蒙行动的呼召。亚当与夏娃好像没有理由也没有力量来拒绝。
 
于是夏娃开始疑惑神的话11;且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与她一起的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开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的;他们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 (创三6 -7
 
亚当与夏娃没有遵从神的话12;吃了分别善恶树以后,眼睛被开启。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像神一样有智慧,能够评判善恶;另一方面,看见了人类存在诸多困境问题(赤身露体),于是他们就发明了许多自救的办法(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以期全然靠着人为的努力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帮助人类走出困境。
 
之后,该隐因为嫉妒其弟弟亚伯献祭蒙神悦纳而将其杀害。耶和华神因此赶逐他离开神的面。为着保护和自存,该隐及其后代就建造了一座以诺城,并开始着手经营各种的发明。在伊甸园中,神是人的一切:人的保护、维持、供应和平安福乐的源泉。
 
当人失去神的面并离开伊甸园,就失去了神在这一切事上的供备。这迫使人发明相关替代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文明”或人的文化——其主要元素是城为着生存、畜牧为着维生、音乐为着娱乐以及武器为着防御(创四1622)。人们忙碌于并陶醉于发明各种为着自救的无神文明,并逐渐将其系统化,以期构建一种不需要神的生态。至此,人向神独立,离神渐远。
 
及至到了创十一章;那时,全地的人只有一种语言,都说同样的话语。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发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作砖,把砖烧透。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要宣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十一1-4)他们造巴别塔的目的是为高举并宣扬人的名,并宣告他们对神的挑战、背叛与反对,否认神对人的主权和权柄,而堕落到拜偶像13。这是全人类集体背叛神,因而是极致的堕落。
 
圣经记载,神照着祂自己的形像与样式创造了人(创一26-28),乃是为着神永远的定旨(弗三911)。神造人的心意是要完成祂神圣的经世计划(提前一4)。人的被造如此高贵,而且承受如此荣耀的使命;为何后来却如此走向堕落且日趋衰败?也许我们可以从以赛亚书十四章与以西结书二十八章关于君王们14为何堕落的描述里洞见人类从荣耀与高贵走向衰败与堕落之动力学原理。
 
结二八17 ,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我已将你摔倒在地,将你摆在君王面前,好叫他们目睹眼见。
 
赛十四12-15,明亮之星15,清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使自己与至高者一样。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以上所引两处经节,启示了撒但( Lucifer, 路西弗)对神背叛的心理动因(动力学原理):他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他只注视他所有的(如美丽、荣光),却未有念想或不曾记得他所有的是从何而来?他未曾向赐予他美丽和荣光的神感恩;反而因他所有的向神挑战。
 
撒但五次骄傲的宣告:“我要……”,这指明他背叛的意图乃是要推翻神的权柄,高举自己与神同等,这也是我们之后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反复看见的景象。撒但要求地位的野心,成了圣经所记载一切背叛的动机(创十一4,民十二12,十六13,撒下十五1012等)。因着背叛,撒但就成了神的对头,神的仇敌(亚三12,启十二9,二十2)。这是何等可悲啊!
 
很不幸的,这样可悲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一再发生。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英,是神照着祂全般的智慧并为着祂的旨意创造的。神给人智慧与理性,为要叫人能够借此洞察宇宙的奥秘并完全认识神的心意,好与神同行并同工,在神所钟爱的星球上完成神的旨意。因为撒旦背叛的性情对人的侵入以及人容留其在人身上的盘踞与辖制,导致人常是不知感恩,反而以神所赐予的智慧与理性挑战神。这个就是人类日趋堕落、衰败的动力学原理。
 
2、基督徒必须清楚地思考权力架构
 
乔治•格思里(George.H.Guthrie)在分析神的话对信徒可能的影响时,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权力架构”框架图并以此为工具着力分析,他认为基督徒必须清楚地思考权力架构, 因为他们的信仰和行动都本于此16
 
“权力架构”,指的是我们生命中那些动力状况或力量,它们实际上会支配我们所作的决定。这些权力架构可以是面向神或人,也可以是面向外在或内在;根据这两个维度就可分为四个区域(如图所示)。大部分基督徒大概会将圣灵放在A区内,因为圣灵是住在信徒里面的神圣权威(罗八9 )
 
B区 ,我们会放上圣经,因为圣经对我们来说是外在的,但对我们仍然是有权威的;因为圣经是“神写下的话”,是祂以言语和文字所作的自我揭示,是神的启示、默示和供应的产物17
 
在第三区,也就是D区 。有很多外在的人类权威要求我们顺从。例如 ,我们可列出政府、父母 、文件、文化规范、文化观点或一些传统(无论是宗教或世俗的),以及科学家的发现、发明与论证,哲学人的思考与观点。
 
最后,C区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的内在权力。例如,很多人以自己的情感或者是理性的思辨作为生命的基本推动力。对大部分人来说,对梦想的追逐构成另一个重要的内在权力;当然,这个梦想可能是事业的成功、众人的美誉、财物的获取、家庭的美满、高尚的情操、杰出的贡献、令人称羡的社会地位、有机会致力于为某种诉求(如平等、民主、自由等)的努力等等。
 
格思理认为基督徒应该尝试从这个图的上面(就是A区、B区)向下(D区、C区)活出我们的生命。换句话说 ,所有的人类权威(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住的)都必须根据神的权威来考虑。我们必须聆听和服从神的话,把它看为是由神的灵所光照的。我们该如何与那呼唤我们注意的外在和内在的人类权威相连,必须由神的话去支配。当然,困难在于我们的决定是否出于真心的聆听神的话,是否能够清晰辨别并在意圣灵的真正敦促18
 
格思理坦诚,我们都面对一个危险,就是将我们自己的文化、经验、传统、理性的思辨以及对梦想的追逐读进圣经的解释中,以致将神的声音排除在考虑以外。我们也更为深刻地面临在创世纪三章、以赛亚十四章以及以西结二八章人们所面临的试探:因为理性的光辉与卓越而心生骄傲并向神挑战。
 
当权威的坐标方格被倒转过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神的话和圣灵退到后面,我们的生命基本上便由属人的力量来驱动。我们便不再根据神对人的渴望与设计的立场而活19。如士师记所呈现的光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照着自己所以为对的(凭己意)而行(士十七6)。
 
除非我们领悟到神圣权威对生命的思想和抉择是首要的,并预备自己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神在圣经中的说话才会对我们产生功效(来四16)。因此,我们在简述德国近代神学思想发展的轨迹之前,先要经过一个步骤,就是讨论生命中的权力架构。
 
3、近代德国教会神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及至15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许多事件在在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人与神、人与万物的关系,并由此启发人们重新构建生命中的权力架构: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十字军东征带出了对希腊元素的发掘,带出了与中古时期迥然有别之希腊哲人对人与神之关系的思辨;
 
达芬奇以崭新的视角和多元的维度,透视人在天地间的景象;他看见了人的线条、人的棱角,也看见了人生几何;
 
印刷术的应用,成十倍的加快了人们对资讯的获取、流转与吸收;也加深了人对资讯、知识寻索的饥渴;
 
宗教改革使人们对权威之顺从的感觉开始松动了,甚而质疑之;
 
随着启蒙时代来临,属世思想家们的态度与看法是乐观的。他们相信并强调只要以人类理性为基础,人可以很合理地找出一个对一切知识与生命整齐划一的答案。按照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看法,人可以由自己开始,去设法了解整个宇宙的奥秘,而不必求助于任何外来的知识,尤其不必去依靠来自神的知识与启示。科学成了宇宙至高的认识论(epistemological) 权威 。
 
启蒙运动提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给知识分子探索一个可行的另类求知方式,以取代支配中世纪思想的方法20。对很多人来说,科学不单成了一种哲学取向 ,也成了追求真理的工具。 启蒙运动企图不靠任何外在的权威建构生命的意义。
 
另外,在文艺复兴期间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到启蒙运动时更进了一步,理性本身被當作具有啟示性。人文主义以极乐观的心情希望单以人为出发点,从理性上找出生命的答案,而神学也步其后尘。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时代的学说流行于徳国各大学学院中,而神学上的唯理主义(theological rationalism)成为这时期公认的标准神学思想,到了十九世纪,这思想便如洪水般泛滥于整个德国神学界。
 
这样,宗教改革虽然剔除了中古时代渗入教会的人文主义成分,但另一种更完整的人文主义却再渗进新教教会,并逐渐伸展到其他教派,包括天主教。人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思想,开始在神学界出现,并开始用神学语汇来表达,也可以说这些神学家接受了唯理主义的预设,就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把亚里士多德思想和基督教结合,后来又把柏拉图思想和基督教结合,现在这些人也尝试把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和基督教结合。
 
这种尝试一般称为“宗教的自由主义” (religion liberalism)。神学从此失去其立场——学术界的舆论怎么变,神学思想也怎么变。神学所表达的不过是为着迎合当时学术界的潮流而已。所用的字句尽管不同,他们的内容则完全相同。神学一旦接受唯理主义的预设,就逐渐变成人文主义的旁门左道21
 
受此思潮影响的德国神学家,开始怀疑圣经权威,质疑“圣经无误”,并开始展开对圣经文本的种种鉴别与批判。有一群圣经学者,开始尝试重新建构基督的历史生平。这场运动开始于德国汉堡的赖马鲁斯(Hermann Samuel Remarius)教授,之后包括哈纳克(Adolph von Harnack)、包珥(Friedrich Baur)等许多学者都被这项探索吸引。这项探索根据“历史乃是一种科学的信念”,并以系统化的严密精确对圣经文本进行高等批评22
 
而柏林大学的兰克教授(Leopold Von Ranke)被认为是“科学的史学”(scientific history)方面的先驱;他教导那一代的学者“史学家可以用完全客观超然的态度来描述过去”;基于深信有还原历史的可能,促使一些新约学者重新建构耶稣在世的生平。
 
这些学者删除了他们认为新约里面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假定,或是不能以完全客观性来证实的部份。他们以极其主观的态度出现,来决定哪些经文是人可以接受的,而哪些是人所不应当接受的。这从根本动摇了此一基本教导:就是圣经是从神来的特殊启示,是神的无误话语。最后付上极大的代价:圣经的权威、能力与史实性逐渐受到损害23
 
而凯勒(Martin Kahler)则指出对圣经“高等批判”的问题在于他们仅仅专注于历史事实,忽视了更有力的历史,亦即“历史意义”。为了修正以上的偏颇,在《历史的耶稣与历史信仰的基督》(The Historical Jesus and the Historic Biblical Christ1896 年)一文中,他提供了另一种诠释:把“历史事实”(Historie)(历史上的、客观的事实)与“历史意义”(Geschichte)(神子民的主观信念,只能透过分享来领会的历史存在。)作出区分。这样的区分,事实上把基督信仰与新约圣经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分开了,并给后来的教会留下了有害的传统,使得教会迄今仍在为此奋斗24
 
两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大学的神学教育几乎都被这样的思潮所影响。人们或高举人的理性以质疑圣经的权威与绝对的真理,或强调神的临在性而忽略神的超越性25。如主耶稣在福音书里所说的,他们查考圣经,却不肯到祂那里得生命(约五39-40)。他们更多的是把耶稣基督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而没有将其视为生命的权威,也没有带领人们照着格思理所描述的“权力架构”图从上而下活出基督的生命。
 
这种神学思潮不但影响德国的神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也侵蚀德国教会的讲台。因为圣经与基于活泼盼望的基督信仰被精英的知识界所质疑,站在讲台上的人常要面对强烈的试探,就是要随从潮流,传讲神圣启示以外的其他某种信息。如前文所述的格思理的坦诚警告:人们要面对一个危险,就是将人的文化、经验、传统、理性的思辨以及对梦想的追逐融入圣经的解释中,以致将神的声音排除在讲道的信息以外。当权威的坐标方格被倒转过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神的话和圣灵退到后面,他们的生命基本上便由属人的力量来驱动。久而久之,信徒听不见神的说话,感受不到与神生命交契的甜美。
 
笔者在德国学习的过程中,也曾多次遇到这些因找不到神而“退教”却依然怀揣期盼、努力寻找基督信仰真谛的寻求者;我相信耶稣基督的应许要成就在他们身上:寻求的就必寻见,叩门的就给他们开门(太七8)。
 
叁从圣经与教会历史寻求复兴之路
 
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是因为笔者相信圣经中关于神子民复兴的应许必定成就。
 
一罗塞尔教授关于神子民复兴的研究
 
灵命有可能复兴吗?对此问题,研究教会历史的学者罗塞尔(Robb Rosell)教授给出很确定的答案。他认为神将以西结书三七1-14所描述骸骨复活的异象连到以色列未来的重建。以西结按照神的指示,对没有生命又被太阳晒干的骸骨发预言,经过一连串预言,他们最终成为一支活生生的极大军队;枯干的土地成为生命的泉源。从人的观点来看绝不可能;但从神的观点来看是可能的。神的能力与旨意是其中的差别所在。所以神子民的灵命复兴不仅是可能的,同时更是神对我们个人生命及教会的慈爱旨意。在许多圣经人物身上显明了神复兴的感动,教会历史上也有数以百计的灵命复兴的例子26
 
复兴是神的工作,按照祂的时间与旨意。在教会千百年历史中,神乐意更新他的子民,一再为那些“骸骨”带来新生命,使他们重新成为大能军队。然而,根据罗塞尔教授的研究,一切真正的更新总是和三项普世性的先决条件有关27:
 
1.悔改:真正的复兴总是始于悔改(metanoia─希腊文)。因为我们都是堕落又不忠的;我们全都需要神的饶恕。在神更新我们生命之前,我们生命中的罪孽需要先被洗净。
 
2.祷告:同心合意并充满信心的祷告。我们必须与那些意念相同者聚集在一起“同心祷告”(Concert of Prayer),热切祈求神复兴祂的子民,祈求神再次用复兴来触摸我们的土地。信心祷告(Believing prayer),乃是基于对神复兴祂子民的确定应许,“向神求大事,为神做大事”;其祷告乃是以神和神的旨意为中心,“为我无所求,为神求一切”。教会历史上复兴的事例证明,如果我们想要看见我们的生命和教会得到复兴,便需要与持有相同心志的人一起有同心合意并充满信心的祷告。
 
3. 顺服地研读神的话语(顺服含示应用神的话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每天教导、宣讲、阅读、背诵、默想和研读圣经,因为这会带来生命。神的话语愈充满我们,我们就愈能看见神将祂复兴的果子带给我们28
 
总结针对复兴的三点圣经规定;我们心中必须深信,没有任何教会结构、没有任何会众或宗派,也没有任何生命不具有复兴的盼望。我们若想在自己的生命或教会中见到复兴,就应当留意这三项原则。
 
后文,我们仅就德国历史上的敬虔运动的复兴案例展开论述;以便了解针对灵命复兴的圣经规定,窥见有关灵命复兴的一些圣经原则的应用;以期对日后德国教会的复兴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复兴案例:敬虔运动的复兴
 
1、敬虔运动兴起的背景
 
神在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为祂的教会带来了亟需的改革。这项运动在展开之初充满了蓬勃生气,但却逐渐落入了衰败之中。不久之后,信义宗教会的发展进入一段经院主义时期;特别强调正确的信仰,对教义的赞同和正式的结构(架构);在经验层面上失去对耶稣基督身上那位永活之神的体验。
 
在信义宗教会内,有一些年轻的牧师,他们热爱教会,而且希望教会再度充满生气与活力。这些年轻的牧师,实际上都终身留在信义宗教会,在那里事奉和牧养。他们也热心向神祷告,祈求为社区带来更新,有新的活力与灵命革新。
 
这个团体形成“敬虔运动”(Pietism)的开端;他们强调神在个人生命中带来的改变,圣洁生活,飢渴慕义;他们重视读经和祷告,并以此改革教会及其附设学校。
 
2、施本尔
 
施本尔(Philinn  Jacob  Spener)是这个团体的领袖。他于1635年生在德国西部,属于路德派教会。施本尔的时代,路德派教会已被“死的道理”充满,教会所强调的就是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德派教义,既不能感动人,也不叫人信主,更不能勉励信徒过有见证的生活。对信徒的要求是:知道信仰问答、参加聚会、听教义式讲道、参加圣礼。他们不必参与教会事奉,也从来不提基督徒灵命长进或属灵经历。有些牧师的生活和他们的职份不相称,甚至有许多还未真正得救。教会内部则充满酗酒及不道德的事。
 
施本尔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下长大;但是年轻时,他读了一本德国神秘主义派神学家亚仁特(Johann  Arndt)的书,书名是“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这本书不但更新了他的个性,而且所留下的印象,后来又因他读清教徒的著作更加深了;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著作对他影响尤深。
 
1666年,施本尔成为法兰克福教会的主任牧师,他立刻改善对信仰问答的教导;在自己家中,他聚集一小批不以做“宗教徒”为满足的信徒们,他们在一起读经、祷告,及讨论上个主日施本尔的讲道。这种小聚会的目的在栽培信徒进入更深的灵命。这种聚会后来被称为“敬虔小会”(Collegia  Pietatis);因此,在路德派教会中所开始的新运动就称为“敬虔主义”(  Pietism)。29
 
3、《敬虔愿望》与“敬虔运动”
 
施本尔在 1675 年写下《敬虔愿望》(Pia  Desideria),后来成为此一运动的宣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30
 
A、分析信义宗教会内部的问题;施本尔在本书的第1部分诊断出问题。我们需要改革,因为有问题存在,有腐败存在,也有罪孽存在,在我们深爱的教会中,实在有改革的必要。
 
B、呼召教会复兴;在第2部分,他呼召教会复兴。施本尔相信神在圣经上应许的,远比教会当时所经历的更多。他知道教会的复兴必须要借着悔改来达成;必须借着讲道、教导以及忠信顺服神的话语;必须借着联合祷告。
 
C、如何达成复兴的特定建议31:
 
1、在教会中更广泛使用神的话语,恢复圣经教导,建立圣经权威。施本尔在本质上肯定了马丁路德的唯独圣经原则;在教会先要更正的是更多根植于圣经的讲道,教导和顺服圣经。
 
施本尔认为勤奋使用神的话语,乃是复兴的主要方法。他说:“当神的话语受到忽视,真正的信仰就崩溃了……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勤奋学习神的话语,不仅包括听道,同时也要读经、冥想和讨论(诗 一2),必然会是任何复兴的主要方法。……神的话语就是我们内心里面产生一切良善的种子。如果我们能够使人充满喜乐地勤奋寻求这本生命之书,他们的属灵生命将会大大增强32
 
2、改革学校和大学。学生要常被提醒,不只在学习上成长,精于所学;还要在道德上进步,证道应该以教化为主,好结出更多的果子。讲道本身并不是说完为止,他是让人们可以过着崭新的生活,在社区中活出基督信仰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德国的哈勒大学看到这一点,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以敬虔主义者的活动与教导为中心,事实上他后来成为全德国最大的神学训练学校,成千上万的学生从那里毕业去影响教会,透过他们的努力,当然不止在信义宗内部,而且也在其他社区带来亟需的改革。但在学校附近兴起了各种其他事工,因为信仰不仅需要学习认知,同时也要活出来,哈勒大学的学生与教职员等人创办了一间孤儿院,一所穷人的学校,一间药房,一所圣经学院和其他机构,为的是去实践神给予的命令。
 
在这段美好的宣言《敬虔愿望》里,你看到这些人虔诚渴望,并且满心要在教会中见到真正的改革与活力。借着那段很棒的宣言,你看到敬虔主义思想和神学传遍教会,并且向外流出,使得许多教派一同得到祝福。
 
三复兴今日德国教会之历史寻求
 
综上所述,从圣经及教会历史看,灵命复兴不仅是可能的,同时更是神对我们个人生命及教会的慈爱旨意与深切渴望。我们应该使用神赐给我们的方法,带来复兴:悔改;同心合意并充满信心的祷告;以及勤奋顺服地研读圣经,恢复圣经教导,建立圣经权威。我们为德国的教会祷告,能有更多的圣徒起来,留意并实行这三项原则,用圣经所命定的方法带进教会的复兴。
 
就如笔者在前文所勾勒的,目前德国教会许多信徒信心冷淡,觉得在教会找不到神。近年来,每年有50万左右的信徒“退教”。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被边缘化。大量教堂关闭,继续开放的教堂聚会人数稀少,年轻人更少。
 
写作此文,笔者渴望借着回望德国“敬虔运动”的历史轨迹,寻求对复兴今日德国教会之富有启发的要素;激发更多的人起来寻求神并与神配合,能够从先贤之信的榜样里得着加力,为着神在德国的教会复兴劳苦奋斗。
 
旅德之后,每年的1031日,绕不过马丁·路德,今年看了《回望-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12集。拍得非常好,言简意赅,非常凝练。透过对几位核心人物的精准勾勒,对关键事件与历史要素的睿智却充满节制的点评,将五百年前那场波澜壮阔之历史洪流中的先贤之信传神呈现。他们怀着雄心、讨神喜悦,以从上帝而得的忠信、勇气、智慧与赤子之心,跑完量给他们的赛程。
 
在德国秋日午后稀疏的阳光中,透过屏幕,在莱茵河畔,我与他们静静相对,恍如晤面。我向神祷告,仰望主在这片土地上吹气,向枯干的骸骨说话,使祂的子民得复兴并成为极大的军队。主啊!兴起有用的人,不爱自己的魂生命,完全为神的权益而活;能以识破仇敌的诡计,靠着基督全备的供应有得胜的争战,恢复圣经教导,建立圣经权威。阿们!
 
信仰和学术
 
脚注
 
1 Abel.Yan;旅居德国,神学学习者。
 
2 新教(德语Evangelisch),在德国建制的教会中指路德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与归正宗的联合教会;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德国新教包括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大公教会(大公的基督教)而产生的新宗派:路德宗、改革宗,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基督教信仰团体。为使课题研究聚焦,本文主要聚焦分析新教数据,并以天主教的相关数据作为对比组进行参照分析。
 
3 https://www.Kirchenaustritt.de/statistik/religionszugehoerigkeit。该网站专门报导德国“退教”相关数据,分天主教与新教进行统计,又分16州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数据精确到个位数。本节中所用数据,除特殊指出外,都是来自这个网站。图片部分因为从谷歌翻译后截取,所以用词未必十分准确达意。
 
4 见本文注2.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4%BC%9A%E7%A8%8E
 
6 见网站https://www.ekd.de。上面可以看到EKD的整个组织架构。
 
7 https://www.ekd.de/prozess-zur-neuorientierung-der-finanzstrategie-der-ekd-60360.htm
 
8 本文中所引用圣经,除特别指明外,多是基于原文直译。
 
9 这里的死,不是指人身体的死,乃是指人灵的死。人的灵,希伯来文, neshamah,箴二十27译为“灵”,指明吹进人身体里的生命之气,成了人的灵(参伯三二8)。人的灵是人里面的器官,使人能接触神,接受神,盛装神,并将神吸收到他全人里面,作他的生命和一切;使人能够借此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这灵是神特别造的,在神的圣言中列为与天地并重(亚十二1)。人的灵是为着让人敬拜神(约四24),由神重生(约三6),并联于神(林前六17,提后四22),使人得以在与神生机的联结里行事、生活(罗八4下),以完成神对人的定旨。
 
10 人第一次的堕落,起始于撒但借着蛇的诱骗(林后十一3)。狡猾的蛇是魔鬼撒但,神的仇敌和对头(太十三39上,启十二9),并那试诱人者(太四3,帖前三5)的具体化身。
 
11 蛇试诱夏娃时,首先碰着她的心思,对神的话提出疑问,使她怀疑神的话。蛇的问题激起夏娃怀疑的心思,使她不能用她的灵接触神。
 
12 这是人的第一次堕落,带来多重可怕的结果。首先人违犯了神的命令(创二17,罗五14),因此落在神的定罪之下(罗五16),并遭受咒诅(创三1719)。人也远离神(创三8),与生命树所表征神的生命隔绝了(弗四18)。不仅如此,人堕落时,撒但邪恶的意念、感觉和意愿,注射到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里,因此污染了人的魂。因着人吃了知识树,撒但就进入人的身体,成了人里面的罪(参罗七8111720)。因此,人受造纯洁无罪的身体,变质成了罪的肉体(罗七18)。人堕落的结果乃是人的灵死了(参弗二15),与神隔绝,失去它向着神的功用。因此,人的身体、魂与灵这三部分(帖前五23),每一部分都因堕落而被破坏了。不仅如此,堕落之人被构成罪人(罗五19),成为死的受害者(罗五1214,林前十五22)。结果,人受破坏不能完成神的定旨——就是有神的形像彰显祂,并有祂的管治权代表祂(创一26)。至终,因着人的堕落,一切受造之物都服在虚空之下,受败坏的奴役(罗八2021)。
 
13 巴别就是巴比伦。巴比伦是希腊文,在希伯来文里就是巴别。根据历史记载与考古证据,巴别城和巴别塔满了偶像的名。人在巴别跟从撒但,高举自己敌对神,弃绝神的名,否认神对人的主权和权柄,而堕落到拜偶像。而亚伯拉罕在创十二78筑了一座坛,并呼求耶和华的名,与人在这里所作的成对比的见证。
 
14 在赛十四1215节,以赛亚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与路西弗是一,将尼布甲尼撒当作撒但的一个象征,当作与撒但是一者。而在结二八1219节,以西结将推罗王预表路西弗,说到撒但的起源更进一步的细节。
 
15 明亮之星,通俗拉丁文译本作, Lucifer, 路西弗。这是指撒但,他是明亮之星,清晨之子,是神在宇宙之晨所创造最初期的天使(神的众子—伯三八7,参伯一6)之一。他受神指派作了天使长(结二八14,犹9),后来他背叛神,成了神的对头撒但。因着背叛,路西弗,就是撒但,受到神的审判(1215,结二八1619,路十18)。
 
16 乔治•格思里(George.H.Guthrie),《国际释经系列——希伯来书》(简体版),陈永财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064月初版),370
 
17 同上,371
 
18 同上,371
 
19 同上,371
 
20 罗杰•奥尔森(Roger Olson,《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43
 
21 薛华,《前车可鉴》,梁祖永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月),146
 
22 罗塞尔(Robb Rosell,戈登•康维尔(Gordon Conwell)神学院,《教会历史》下,第21课,新正统主义,未刊稿。
 
23 同上。
 
24 同上。
 
25 葛伦斯(Stanley J. Grenz)、奥尔森(Roger E. Olson);《二十世纪神学评论》,刘良淑、任孝琦译,(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7月)。作者在本书第二章《重建超越性:十九世纪神学的临在性》论述十九世纪德国神学家在后启蒙运动的神学重建过程中的努力。康德从道德经验领域倡言神的临在性;黑格尔则从理性思辨领域倡言神的临在性;而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则从宗教感觉中体验神的临在性;立敕尔(Albert Rits- chl )则从伦理文化领域阐释神的临在性 ;他们各人都努力想爲人类生活中宗敎的这个成分刻画出一个特定的领域。然而尽管这些大师们弹精竭虑,到了十九世纪末,神学的成就还是未能超越启蒙运动。这段时期强调新的临在性,在所谓经过重建的神学架构中也是以此爲基石,但其实并未跳脱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就强调的以人爲主的观点。
 
26 罗塞尔(Robb Rosell),戈登•康维尔(Gordon Conwell)神学院,《教会历史》下,第8课,灵命复兴运动,未刊稿。
 
27 同上
 
28 同上。
 
29 祁伯尔 (B.K.Kuiper),《历史的轨迹 -- 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第34章。
 
30  施本尔Philip Jacob Spener,《敬虔愿望》(Pia Desideria),(Fortress 出版,1964 年)
 
31 原文有6项特定建议,本文因为篇幅所限,仅选择两项摘要说明。
 
32 施本爾 Philip Jacob Spener,《敬虔之願》(Pia Desideria),(Fortress 出版,1964 年), 79,91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东非中学教育——来自坦桑尼亚查加地区的教育与性别研究
       下一篇文章:开运招福大黑天:日本大黑天财神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