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督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巨大,也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海外华人移民。基督教信仰在美国占据主流,华人移民自踏上美国起,就不断成为教会积极争取的对象,经过一个多半世纪的传播,基督教已然成为美国华人主要的宗教信仰。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威尔曾指出:“人要是没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艾略特更断言:“如果基督教消失了,我们整个文化也将消失。”基督教以积极入世的姿态、对天堂的美好描述,吸引了大量信徒入教,成为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巨大,涵盖了政治、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也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海外华人移民。
美国被学者称为“基督立国”,探寻美国的国家历史,可以发现其建立与发展与基督教息息相关。随着哥伦布的海上航行,美洲新大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躲避宗教迫害,1620年11月,来自英国的102位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到达马萨诸塞湾,建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此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徒也不断纷纷来到美洲,他们带着“上帝选民”的使命感,将这块未开掘的土地看作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也就是《出埃及记》中记载的“那流着奶与蜜”的福地,他们渴望能够建立一个体现上帝意志的新的“耶路撒冷”。“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托克维尔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社会之后,便指出法律、志愿者组织和宗教是美国社会的三大支柱,在他看来,“美国生来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国家,负有宗教使命感是美国人的基本要素”。美国的基督教色彩非常浓厚,在美国人的内心深处,深深植入了基督教的精神,从总统到普通民众,大部分人都认可基督教的存在,并且大多数总统都是教徒,他们对基督教都有着很高的评价,比如“真正的宗教毫无疑问为政府提供支持”(华盛顿);“没有神,就没有美国的政体,也不会有美国的生活方式”(艾森豪威尔);“如果一个人不熟悉圣经,他将失去他所拥有的”(罗斯福);“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没有什么比耶稣信仰更为纯粹”(杰斐逊)。美国总统就职宣誓时要手按《圣经》起誓,宣誓词的最后一句话是“愿上帝助我”,美元上印有“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威廉玛丽学院、新泽西学院等)最初都由教会开办。从一些调查数据中,能够看出美国基督教信仰的变化趋势。1940年,美国信教人数占全国人口的49%,1959年则上升至63.6%。根据盖洛普(Gallup)民意测验显示,1942年有36%的美国人每星期至少到教堂做一次礼拜,1957年则上升到51%。1940年,美国用于投资宗教建设总计5900万美元,而到1965年,已增长到12亿美元。1988年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大约有90%的美国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祈祷,有88%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86%的人希望他们的子女接受宗教培训。2007年5月8日到8月13日,美国皮尤宗教和公共生活论坛对生活在美国、年龄在18岁以上的35500多名成年人就美国宗教概况进行了抽样电话调査,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自称为基督徒,5%的人为其他信仰者,16%的调查者无具体宗教信仰。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信仰普查中发现,有63%的美国人相信上帝,72%的人相信有天堂,58%的人认为有地狱,约31%的人相信圣经《创世纪》的说法。
美国是一个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尽管美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没有设立国教,但不能否认基督教对美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美国人的价值观、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治国理念也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不管是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华人,还是从小便出生、生长在美国的华裔,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尽管基督教信教人数相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所减少,但总体来看,美国的基督教信仰仍占据主流。华人移民自踏上美国大陆起,就不断成为教会积极争取的对象,经过一个多半世纪的传播,基督教已然成为美国华人主要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在美国华人中的传播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每一时期都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19世纪中期到“二战”前
据现有资料记载,中国人最早到达美国,可追溯到16世纪。早在1565年,就已有华工从菲律宾随西班牙人到美国西海岸定居,当时也只有零星的几个华人来到美国。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为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19世纪中期,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矿的发现,“淘金热”引发了第一次华人移民潮。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进一步增加了华人移民赴美的数量。来自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华人,他们来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渴望在美国这个“遍地是金子”的地方获得财富,从而衣锦还乡,大多数人持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对美国并没有认同感。当时大多数移民来自广东、福建等地,他们信奉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他们在唐人街修建了大量庙宇,供奉的是观音、妈祖、关公及玉皇大帝等神灵。刘伯骥曾提到:“加州正规庙宇甚多,凡中国人的居留地,所有矿场、市镇及捕鱼的营幕,均立有此等庙宇,犹白种人之有基督教堂然,为祭祀神抵之所。”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多神信仰,也不像基督教那样排斥其他宗教,人们的信仰更多从功利角度进行考虑,哪个能够保佑自己,就选择信奉哪种宗教,没有强烈的忠贞感,改信也是常见的事,从实际需求出发,抱着“平时不烧香,有事就拜佛”的态度,需要时才想起神的存在。尽管有些移民受洗成为教徒,但他们并不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徒,只是把教会当作避风港,从教会中获取帮助,一旦目的达到,便会离开教会,这种不虔诚的信仰行为,也成为美国社会指责华人的一方面。最早建立的向华人传教的教会是位于旧金山的唐人街长老会,由一位曾经到过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于1853年创立,到1892年共有 11个基督教宗派在北美地区建立了 l0间华人教会、10个华人基督教组织以及271个华人主日学班或传教点。早期赴美留学生大多通过美国传教士的帮助来到美国,像容闳、李恩富等人,他们并不像早期华人那样,对基督教存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反而选择了皈依入教。根据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王正廷在1909年所作的一项统计中显示,在469名留美中国学生中,共有120 名基督徒,相当于每四名学生中便有—名是基督徒。早期的华人教会规模不大,多是由美国白人教会捐助而成,在教会组织上也依赖于主流教会。随着美国白人与华人的矛盾加剧,美国国内反对华人的呼声越发高涨,对华人移民的限制越加苛刻,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在十年内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之后又接连颁布了《斯科特法案》、《基瑞法案》、《吉尔里法》、《无限制延期所有排华法令的法令》、《移民配额法》等一系列排华法案,使华人移民难以进入美国,更禁止华人与美国人通婚,在这几十年中,华人移民的数量锐减,基本上禁止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华人群体失去了新鲜的血液,华人数量锐减,华人信教进程也受到影响。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华人信教人数并不多,仍然以传统的儒释道为信奉的对象,与基督教联系并不紧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美国教会向华人传教时,大多说英文,早期移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而且主流教会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对华人仍然持有种族主义的观点,这也使得移民对基督教有抵触心理,不愿亲近教会。另一方面,华人移民抱有对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坚守,本土宗教意识非常强烈,对基督教没有较多认同感,在情感上很难偏向基督教。
二、“二战”之后哦20世纪80年代
“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方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为了缓和中美关系,美国国会于1943年通过了《麦诺森法案》,从而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给予中国移民一定量的签证配额,重新接纳华人移民,在数量上相较前期有了较大增长。由于政治形态的影响,中美两国处于“冷战”对峙局面,这一时期的移民更多来自台湾和港澳地区,大陆移民仍然受条件限制。在人员构成上也发生变化,留学生、商人团体大量移居美国,华人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他们中有一些人在移民美国之前就已接触过基督教,相较早期移民更容易接受美国的文化和思想,容易皈依基督教。这些移民群体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地位都相较过去有所提升,能够在美国扎下根,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相较于早期移民,他们已完成从“落叶归根”到 “落地生根”的转变,因此有能力建立教会团体。
老一辈华人渐渐去世,而移民后代大多数更渴望能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文化及教育,情感上更倾向于美国主流文化,他们基本上都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基督教,甚至将皈依入教看作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策略,带有一些功利色彩。美国华裔面对的是有着宗教思想的美国人,他们之间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如婚姻关系、同事关系、邻居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朋友、邻居有可能是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教徒,甚至有些华人移民与美国白人教徒结婚,更加深入体会到基督教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美国的宗教氛围十分浓厚,渗透到方方面面,土生华裔同美国人一样,也能时时感受到基督教文化在生活中的存在,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入教。这一时期,华人教徒逐渐增多,华人独立创办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853年到1952年的100年里,美国华人基督教会从1所发展到66所,1979年猛增到366所。教会活动也丰富多样,查经班、团契小组的纷纷成立,为华人移民提供了了解基督教的多种途径。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国人,心态上也发生变化,他们渴望来到美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这使得移民的数量持续增加,特别是来自大陆的移民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出现了第三次移民潮。
华人移民大多在中国出生、生长,他们较长时间以来生活在缺乏宗教氛围的环境中,移民到美国这一基督教影响无处不在的新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吸引华人移民入教,华人教会为初来美国的华人提供各种帮助,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帮助华人适应新的环境,如帮华人租房子、找工作、联系学校,教会人员还会接送没有车子的华人购买生活用品,华人生病后,教友也会自发前去探望关心,部分教会学校为学生教徒免除学费,提供兼职工作。教会定期开展各种聚会,加强了华人之间的联系,组织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了华人群体的凝聚力。在这种强大的宣教攻势下,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皈依基督教。1980 年,美国的华人基督教会已经达到 420家,到 90年代末至少有 800多家。到 21世纪初,超过 1/3的美国华人信奉基督教,华人教会及福音机构超过1800家。《洛杉矶时报》曾报道了1997年对美国南加州 6个郡 773名华人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6%的受访华人自称是基督徒或新教徒,6%的人自称是天主教徒,20%的人自称是佛教徒,而44%的人则声称无宗教信仰。另据统计,2000年全美有 819家华人基督教会举行新教礼拜活动。大量数据表明,华人基督教团体规模不断扩大,入教人数也逐渐增多,并相继创办了传播福音的杂志,如《海外校园》、《中华展望》、《生命季刊》、《蔚蓝色》等。中产阶级已然成为华人基督教会的中坚力量,成立于1958年的华盛顿市华人基督教会便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会,该教会有一半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或研究生学历,休斯敦市的华人福音教会由几十位专业人士和留学生于1975年建立,会众大多是中产阶层专业人士,如工程师、医师、计算机编程员等,只有极少数人是贫穷的工人。这一时期,华人信教人数持续增长,基督教已经成为华人群体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移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华人教会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保证了持续发展。
纵观华人移民的信教史,我们不仅发现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排斥,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平等的对话关系,很难使华人接受基督教。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尽管仍没有完全脱离固有形象的标签,但华人逐渐有能力在美国站稳脚跟,总体形象相较早期移民有了较大提升,这也使华人的入教动机逐渐由功利性转向内心需求,入教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基督教会的温暖吸引了华人移民的加入,这些华人教徒中,既有商界、政界人士,也有作家、学者等知识分子群体,如早期移民美国的教育家容闳、法学家吴经熊、心理学家及传教士刘廷芳、教育家郭秉文、话剧家张彭春,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作家施玮、融融、张索时、叶子、宁子、范学德、虔谦等人都已入教,他们大多是来到美国后,受到基督教氛围的影响而选择入教。美国华人移民对基督教的认信,有多方面的因素。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华人移民对基督教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特别是他们在出国前并没有多少途径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的教义及历史都缺乏了解,这也使他们对基督教抱着好奇的态度。华人移民初到美国,面对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在生活上无法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在这种孤助无依的状况下,教会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给华人移民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使移民感到温暖。在华人教会中,他们能够讲中国话,与中国人交往,教会大家庭给这些初来乍到的移民带来温暖和帮助,使他们重获归属感,在教会的关怀下,华人移民往往会选择入教,将上帝当作一种寄托。从文化角度分析,作为移民后代的华裔,他们大多从出生便一直生活在美国,虽然他们也受到家庭的影响,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也趋向美国化,他们更倾向于认同自己的美国人身份。然而黄皮肤黑头发的他们始终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美国人,身份的错位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文化认同,尽管他们拥有美国人的身份,但仍无法避免主流社会的排斥。美国社会学家米尔顿·戈登曾提出同化的性质有七种类型,即文化同化(如语言、宗教、习俗、传统的改变)、结构同化、婚姻同化、身份标志的同化、态度同化(即无偏见)、行为同化(即无歧视)、公民同化(即无价值观和权力冲突)。因此,美国华人移民常常将皈依基督教看作是跻身美国主流社会的条件,入教能够有利于移民更快地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在教会中找到归属感,建立华人族群,对基督教的信仰更多是一种寻求认可的举措。从宗教视角分析,基督教能够为饱受文化危机的移民带来慰藉,提供一种新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徒信仰更加纯粹、真诚,这也在侧面表现出基督教能够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裕,带来精神上的平和,不仅仅能够带来实有的好处,更能使人们到达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基督教文化对美国华人移民而言是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异质的存在,成为他们异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无法从根本上隔绝与基督教的联系。教会为华人移民提供了交流的场所,是华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中国移民,如何重新建构一个“熟人社会”,教会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架构作用,使散居的华人联系在一起,对于华人移民来说,基督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华人教会逐渐发展为兼具基督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形式,尽管华人选择皈依基督教,但并没有抛弃自己的母语,许多教会都使用汉语进行传教及教会活动,对中国传统的节日也予以重视,他们并没有失去华人的身份特征。华人基督教信仰状况的发展变化,说明了文化差异并不是阻碍异质文化交流的决定因素,基督教不仅为西方社会所独有,也能够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
何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