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基督教神学的进路与形式
发布时间: 2021/9/30日    【字体:
作者:慕容仰
关键词:  基督教 于尔根•莫特曼  
 
 
于尔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世界著名神学家
 
莫特曼的神学,是在德国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绝望后做出来的;因此他偏向思考圣经如何给世界带来盼望。他最有力的神学叩问是:当奥斯维茨集中营的悲剧发生时,上帝在哪里?奥斯维茨后,人如何还能谈论上帝?
 
他认为,如果我们必得谈论盼望、未来以至上帝,就必须无愧于在灾难中死去的朋友、亲人和无数相识或不相识的男男女女。他的《盼望神学》(1964)是从时代经历出发,与时代一起反省盼望、未来和解放。
 
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轰炸汉堡时,他刚中学毕业。德军投降前一年,他应召上了前线,随后成为盟军俘虏。在比利时战俘营,他过了3年囚徒生活。就是在这里,他开始心灵转向,从基督信仰中获得新希望。他说,基督信仰的希望,使他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生理上战胜了绝望、怀疑和自弃。
 
《盼望神学》出版30年后,他出版了《神学思想的经验》。书的中心主题仍是“盼望”,只是它岔出来的枝子同时也处理“个人如何做神学:信徒的共同神学和无神论者的神学”、“如何理解历史神学:时间之箭在历史中是否只有线性方向?”、“如何面对黑人神学:回到非洲?与白人分离或整合?”、“如何思考解放神学:如何在基督论中实践‘为了穷人的神学’?”、“如何明白韩国民众神学:弥赛亚是个体还是集体?”及“如何协助女性神学:教会父权制的反思”。
 
《神学思想的经验》最精彩的两个论点是:一、上帝除了是陪我们走向未来的主,祂也是从未来向我们走来的主 ─ 这就保证了人类世界拥有未来。二、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互渗相融的,圣父、圣子、圣灵的同时共在而又保持独特性的位格,正是指引人理解独一、多元和相对和谐概念的关键。莫特曼说,他的神学进路是由神学冒险开始。
 
他的神学冒险则取决于-上帝在他的不同人生时段,要带领他去哪里,并要让他看见什么。所以他在德国,看见了国家的教会和非国家的教会;在美国,看见白人的神学和黑人的神学;在拉丁美洲,看见解放的神学和压制的神学;在韩国,看见统治者的神学和被统治者的神学;在女性主义时代,看见男性的神学和女性的神学。必须承认,这些看见都是好的,因为基督徒不该对实在影响教会和影响世界的议题视而不见;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神学家,一位教导人如何读经,如何应用圣经原则的专业人士?
 
这里只是要谈他处理某些神学议题时的神学解释是否总是合理而已。基本上,莫特曼在这书要谈论的是“盼望神学”的神学方法论。他关注人如何与上帝一起受苦,一起快乐。的确,人在一个已堕落的世界中生活是受苦的-如果人真的怀着耶稣基督的心绪看世界。的确,上帝愿所有人在他们的人生中有更多踊跃起舞,开怀大笑的时刻。
 
但,人能放大自己的苦难,要求上帝在人自己能适应的情况下安抚自己吗?人能要求圣经成为自己族群苦难的解释吗?上帝必须为了黑人的苦难,改变自己原本在耶稣基督里的肤色?黑人神学家在谈白色的魔鬼、黑色的上帝时,正严重忽略上帝从来不只是白人的上帝。上帝必须在女性的苦难里给一个所有女人都能接受的“女性”形象?以上问题绝对需要关注,只是我们不能仅让自己陷入某些切身议题,而忽略更广阔的面向。
 
尤其不能为了解决人类的苦痛而开出普救论药方,鼓励黑人和拉丁美洲人回归昔日的祖传经典和宗教,并认为那“比较自然而无压迫性”。因此我们要说,世人的苦难是真的,不容忽视,因此基督选择在十字架上认同受苦的人。但受苦的人不能只选择自己比较可以接受的方式来面对苦难,并合理化自己的手段为“上帝的带领”。
 
举例来说,拉丁美洲基督徒绝不可合理化武装斗争为唯一出路,因为即使他们侥幸胜利,暴政和仇恨的问题却不会消失 ─ 他们会转现在斗争胜利者身上。对于黑人在“基督教美国”经历的苦难,我们一方面必须承认,那是因为曾有白人基督徒,在某段时间错解圣经,并顺着私欲给黑人设定苦难。我们可以要求曾对黑人犯罪的白人基督徒悔改,却不能完全肯定所有黑人运动-尤其是牵涉到暴力行为的,也不能为部分人的罪而把所有错误归诸整个时代的教会。更不能因此误解圣经本身暗含鼓励结构性罪恶-奴隶制的种子,因此需要解构圣经。无论如何,我们要谢谢他诚实努力的反思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只是我们不能为了响应议题的需要,而制造出比较能“令人满意”的上帝形象。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投身辛亥革命的牧师俞国桢
       下一篇文章:论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