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
上帝借阿摩司的口告诉北国以色列人:
摩5:21~24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此处所描述的大水滚滚、江河滔滔的壮阔图景非常令人不解。以色列这样较为荒芜的土地,如何能出现大水滚滚、江河滔滔的景象?
上帝在此以严厉的措辞表示,“你们一系列敬拜活动我都不喜悦。”这一系列敬拜制度(献祭、节期、敬拜)都是上帝在西奈山上与以色列民所订立的。阿摩司书中这样说难道不矛盾吗?这好比上帝对我们今日的信徒说:“我厌恶你们过圣诞节,不喜悦你们的祷告会,你们虽然奉献金钱,敬拜歌唱,我也不悦纳。”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如此。
摩5:24提示我们,这些敬拜活动与上帝真正要求的公平与公义形成了严重反差。神的子民缺失了公平和公义。
在西奈之约记载中,上帝在为以色列民奠定敬拜制度的同时,也颁布了生活的伦理准则(ethics),核心即是强调公平与公义,包括体恤他人;打伤了人应有相应的赔偿;不可残忍地以恶报恶;奴隶在安息日也不可做工;释放奴隶得自由的条例。从此,以色列人的生活准则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圣洁的生活——“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西奈之约不仅有敬拜制度,还有生活准则。敬拜与生活两者之间应是平衡的。以色列民与上帝立约而成为上帝的子民。不但在敬拜上要合乎上帝的要求,在生活上,也要讨上帝的喜悦。
问题就在于此,阿摩司呼吁的对象——北国以色列人进行敬拜的同时,却没有遵守生活上的原则。因此,上帝借阿摩司说“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愿公平公义如同所献的燔祭那样丰富,揭示了以色列人丧失公平公义的羞耻,希望以色列人真实活出公平公义的生活。
核心思想:死亡的力量
从上述的著名经文,去思考阿摩司书的核心经文摩5:1~17。这一段反映了全书的中心思想。这是一首挽歌,以哀歌作为开始和结尾。
摩5:1~3 以色列家啊,听我为你们所作的哀歌:“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无人扶起。”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的城派出一千,只剩一百;派出一百,只剩十个。”
本章起始便描述了死伤惨重的场景。再看这首挽歌的结尾:
摩5:16~17因此,主耶和华-万军之上帝如此说:“在一切的广场上必有哀号的声音;在各街市上必有人说:‘哀哉!哀哉!’他们叫农夫来哭号,叫善唱哀歌的来举哀;各葡萄园都有哀号的声音,因为我必从你中间经过。”这是耶和华说的。
短短两节经文便出现许多的“哀”字。每一条街市都有人死去,每个葡萄园都有哀哀嚎,描述了广泛死亡的图景。
“因我必从你中间经过。”
上帝从我们中间经过难道不是带来祝福吗?为何这里却是带来死亡?整卷书的基调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如同2020年疫情横扫全球,给人带来极大的恐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地球。死亡的图像充满力量,使人重新思考生命。那个时代,以色列人并没有看见危机的到来。阿摩司借着这首挽歌,针对以色列人生命伦理的问题,向他们发出上帝的警告。
死亡迫使人脱离浮华,正视现实。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斥了美食、美物、网购和消费。只要有足够的钱,我们就有许多可能性。谁会想到死亡的来临?
阿摩司书当时的背景也是如此——在耶罗波安二世在位,以色列国极其繁荣的时期。这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许多港口,有机会接触多方文化,经济贸易发达,北国一直以来都比南国强盛繁荣。然而,死亡能迫使人重新选定优先次序。这两年的疫情也迫使许多人重新开始评估生命。选择“躺平”还是“回转”?死亡的阴影可以激发人的生命翻转。特别是对于上帝的子民,死亡能促使我们脱离世界,回到上帝面前。
为此,摩西曾提醒以色列人到达外邦地的时候,不要随从外邦的风俗。而进入迦南地后,他们并没有在迦南人中活出圣洁子民的生活,反而逐步地被迦南化。如士师记所记载的属灵光景每况愈下的情形,而士师记的末尾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十二支派发生内讧,甚至差点使便雅悯支派灭绝。
士师记时期偶像崇拜也开始盛行。迦南文化很丰富,带来很多应许,给人财富和成功的盼望。
现代人也同样活在迦南地,被迦南文化所包围。我们也很容易跟随世界,经济繁荣。若有利可图,我们就去追求成功。每个月赚多少钱就代表了美好的生活,实现购物自由。沉迷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身份。北国以色列民也活在同样强盛富裕,生活享受,物质至上的社会。阿摩司用死亡来唤回沉迷世界的子民的感知:如果你们不回转,只有死路一条。至少说,灵命已经死亡了。
布鲁格曼在《先知式的想象》中例举了阿摩司对死亡的想象。死亡尚未到来,阿摩斯就用死亡来催逼他们面对自己可怜的光景,是选择回转还是选择继续堕落?透过摩5:1~17节挽歌中哀悼的语言以及象征死亡的图景,阿摩司书让以色列人必须直视自己的葬礼。
死亡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都听过类似的见证:与死亡擦身而过或大难不死或大病一场过后,就对生命充满热爱,热心侍奉爱主,生命被翻转。
曾有一次在医院,我目睹了人们面临死亡的沮丧与悲哀。我在等医院报告,内心忐忑不安,我看到有人满身是血被救护车抬进来,从化疗室推出的坐在轮椅上的小孩,远远地听到有人在那里嚎啕大哭,可能是因为亲人的突然离世。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医疗报告的我就会心情非常沉重。当时我在写博士论文,就设想,如果我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我会做什么。我还写什么博士论文?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会好好和家人相处,我要去与不和的弟兄姐妹和好,否则我没脸去见上帝。我也会马上衡量我在事工活动上的参与。有的事工没有我,也可能继续下去,我需要这样子卖命吗?我开始调整我的优先次序。
而几天前,在一个人群熙攘的购物中心,到处都是服装店,品牌店,美食,香水,化妆品,这似乎让人觉得生活很精彩。只要愿意付钱,你可以吃到你想吃的,穿你喜欢的衣服,买到你喜欢的东西,做任何喜欢事。你好像有许多的明天去享受,谁还会想到死亡?这让我明白了传道书所说的,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去遭丧之家胜过去宴乐之家。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的优先次序和价值观会产生改变。阿摩司书正是如此。
先知书常见的五大思想重点
先知的思想重点。通常在这五个方面:
1.宗教方面要忠贞,忠于一位上帝,不能一面去巴力庙一面又去圣殿。先知常用“犯奸淫”来描述以色列人离弃上帝的情况。
2.社会生活方面要公义。百姓即使有敬拜献祭,但生活缺失了公义,也会遭到先知(如阿摩司)的责备。通过“公义如大水滚滚”可见阿摩司看重公义,他被称为公义先知。
3.政治权利方面,先知言论起到制衡政治权柄的作用。上帝借先知提醒君王真正的权力来自上帝,甚至外邦国与列国的权柄也是在上帝的授权之下,例如:上帝如何宣告巴比伦的灭亡,如何宣告埃及和亚述帝国的未来,如何兴起波斯古列王。先知的思想重点为了防止政治权利的滥权和霸权,也防止上帝的子民过于信靠政治力量,而提出真正的信靠是在于上帝。以色列君王身边的这些先知提醒君王,联盟是不讨上帝喜悦的,国家联盟代表了对外邦国的信靠而不是对上帝的信靠。
4.信仰实质看重内涵真诚,而不是外在的敬拜和献祭。
5.经济利益注重伦理,比如做买卖的人是否取财有道。不能取不义之财。不能量给自己的是大桶,卖出去的是用小碗的量器。这种行为存在奸诈欺骗成分。
以上五个思想重点在阿摩司的言论中都能有所体现。
当时的历史场景是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时期(760~750BC),政治上局势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商业蓬勃发展。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分明。宗教上,混合主义盛行,巴力崇拜。君王敬拜巴力,把巴力崇拜合法化。以色列民当时并没有忘记上帝,也保留了献祭等崇拜,但他们也去巴力庙崇拜。这就是混合主义。一旦混合,就失去了忠义,是对上帝的毁约。“除我以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
阿摩司的兴起是为了提醒这些盲目追求成功、利益、敬拜巴力风潮的百姓。其实今日的我们也很容易落入同样的光景。表面上看来,我们都去教会参与崇拜。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成功的欲望和对财富的敬拜在许多基督徒身上有强烈的表现。若我们不去检视自身,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是“世界”,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已经融入了“迦南文化”。基督徒很容易陷入这种偶像崇拜光景却不自知。
阿摩司其人
谁是阿摩司?
摩7:14“我原不是先知,我是牧人,我是修剪桑树的。”
许多先知被兴起作先知并非自愿。阿摩司书此处的牧人和王下3:4提到的一个牧场是同一个字眼。可见,阿摩司不是贫穷的牧羊人,而是拥有一个牧场的富裕牧羊人。修剪桑树也是当时一种专业的工作。在马来西亚,有许多胶树被割开后会冒出乳白色汁水胶汁。做这类工人是较基层的工作。而阿摩司所作的修理桑树不是基层工作,而是一种专业工作。他与一般的神职人员不一样,上帝却兴起了他。所以,在第7章,他与当时真正的神职人员亚玛谢发生对峙。因为阿摩司是南国人,被呼召去北国传讲信息。亚玛谢让阿摩司到自己的家乡传讲这些话。所以,他告诉亚玛谢,“我原不是先知,我是牧人,我是修剪桑树的。”上帝吩咐我,我怎敢不讲。所以阿摩司的身份是富裕的、有学问的专业人士,是平信徒领袖,而非神职人员。
分段
阿摩司书九章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1~2章是审判列国,这里说出神有普世主权,以色列也遭受审判。
■第3~6章是先知宣告的核心信息,针对以色列的优越感和选民的特权观念。
■第7~9章是五个异象,也同时给我们看见阿摩司作为代求中保的重要性;审判的必然到来;劫后复兴的希望。
第一部分:第1至2章 审判列国
摩1:1是历史引述,指明阿摩司书的背景为北国耶罗波安二世时期。Tigeya是南国犹大靠近耶路撒冷的一个地方。以此,我们可知晓阿摩司来自南国,而他所说的话却是论到北国。
“上帝必要从锡安吼叫。”借在丛林中狮子吼叫时所有动物震惊而听的比喻,警示万国都应侧耳来听上帝的呼声。1至2章提及了许多国家,亚兰、非利士、推罗、以东、亚扪、摩押、犹大、以色列。
1:3~5
亚兰:手段狠辣
1:6~8
非利士:利欲熏心
1:9~10
推罗:背信弃义
1:11~12
以东:凶残暴戾
1:13~15
亚扪:滥杀无辜
2:1~3
摩押:赶尽杀绝
2:4~5
犹大:离经叛道
2:6~16
以色列:欺凌弱小
上帝要在这些国家中宣告审判。他们不认识上帝,其所作所为似乎目中无“上帝”,但上帝却在察看,并借着阿摩司的口来指责他们。受指责的国家大多位于以色列四周。但是末尾对以色列的责备篇幅最长。上帝斥责以色列人没有公平公义,出卖义人,出卖穷人,欺凌弱小。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之约要求他们照顾保护弱小。他们在这一方面亏欠了上帝。事实上,阿摩司真正的斥责焦点不是列邦国,而是以色列。
第二部分:第3至6章 先知的宣告(针对以色列)
摩3:1~2 以色列人哪,当听耶和华责备你们的话,责备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全家,说: “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惩罚你们一切的罪孽。”
开场白针对选民的特权概念发出警示。上帝的子民应当是模范,向外邦国作见证,来彰显圣洁的上帝。选民的身份不是特权,正如以赛亚书40章说,他们被惩罚是双倍的惩罚。摩3:2~8指出阿摩司说这些话的原因:主耶和华既已说了,谁能不说预言呢?事出必有因。这里表达了上帝的主权。
摩3:9节至6:14整大段,通过经文重组排列,形成一个交叉结构,亦称扇形结构。(参考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香港:更新,1999)。这个结构能帮助我们找出经文重点。犹太人文本常常有一种平行和对称的概念。5:1~17就是阿摩司书的核心经文,即那一首挽歌。以这样强烈的死亡图像作为中心展开,经文提到他们漠视警戒、虚伪的朝圣、丰富的献祭、粉饰太平、囤积居奇和社会压迫等现象。从经文看出,民间充斥着社会压迫的情况,以色列民也活在看不到危机的到来的麻木光景。最后的结局就是死亡。
摩 3:9~6:14 一个交叉文学结构/扇形组织
囤积居奇 (3:9~15)
粉饰太平 (4:1~3)
朝圣炫耀 (4:4~5)
漠视警戒 (4:6~13)
无动于衷 (5:1~17)
漠视警戒 (5:18~20)
朝圣炫耀 (5:21~27)
粉饰太平 (6:1~7)
囤积居奇 (6:8~14)
第5章亦可以5:8~9节展开形成第二重的扇形组织。同样参考李思敬的排列以规划中心思想。以挽歌作为首末,5:8~9中心点是神的公义。死亡似乎看来是个强硬的方法。但若非如此,难以摇醒夜夜笙歌,麻木不仁的以色列人。
《摩》5:1~17 第二重扇形组织
挽歌 (5:1~3)
应当寻求耶和华 (5:4~6)
人弃绝公义 (5:7)
神的公义 (5:8~9)
人弃绝公义 (5:10~13)
应当寻求公义 (5:14~15)
挽歌 (5:16~17)
(参考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香港:更新,1999)
第三部分:阿摩司的五个异象
作为中保,阿摩司不是一个严厉的先知,而是一个为以色列代求的先知。尽管有代求,但是审判必然临到以色列。此处的五个异象都是普遍事物而非奇异怪物(相较于但以理书等),其包含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异象的对象是北国以色列。阿摩司看到这五个异象后深受震撼。按照他的本义,他不愿意以色列民遭受如此骇人的灾祸。
蝗虫之劫(摩7:1~3节)
蝗虫扫荡之处所有的庄稼就被吃尽,蝗虫一面吃粮食一面繁殖,造成大面积的饥荒。饥荒临到的时间是为王收割后,是每年第二次的收成发生时。一般第一次的收成是为着纳给君王,第二次收割是为百姓自己。如果灾害临到,百姓会面临极大的饥荒。阿摩司向神求情,摩7:2 “耶和华啊,求你赦免,因为雅各布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主呢?”神就免了这灾。
烈火之劫(摩7:4~6节)
第二个异象是火的异象。广泛的火烧尽深渊。这是一种反创造的情景。深渊是宇宙中的大水,而烈火能够吞灭深渊表示这是宇宙性的大火。创造时上帝从大水中造陆地,这审判的火焰甚至烧干了大水,反应出上帝的烈怒。阿摩司再次求情,上帝也改变心意。
刀兵之劫 (摩 7:7~9节)
此处说到主的手拿着铅垂线。铅垂线在此处翻译为准绳。准绳是用于建造,衡量事物是否合乎标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垂直线是一种金属,锡,在古时是制造武器主要的元素。如同今日带来广泛性拆毁的原子弹的威力。阿摩司可能被这个异象吓到而无法响应,并没有神人的互动。
夏果之劫(摩8:1~3节)
果子和“结局”同音,提到以色列的下场,遍地哀嚎、尸首众多。阿摩司同样缄默了。
地震之劫(摩9:1~4节)
地震发生在祭坛旁边。这第五个异象是针对敬拜场所,表明神不悦纳正在进行的敬拜。此处,阿摩司已经没有对话的机会。上帝似乎志在必行。
阿摩司先知是信仰的守望者,也是代祷者。他并非纯粹地谈及公义,乃是忧国忧民,传递神的话语,成为神作为的见证人,也为着犯罪的子民向神求怜悯。他有牧养心肠,发挥代求的角色。
现况的插曲:摩7~9章
在阿摩司看见五个异象的同时,民间依然产生一些不公义的罪恶,成为第7章至第9章的插曲。
自欺欺人(摩7:10~17节)
▪ 伯特利祭司亚玛谢
▪ 祭司与先知的冲突
▪ 抗拒先知批判声音
▪ 皇家意识巩固者
▪ 逃避社会生活现实
经济至上,尔虞我诈(摩8:4~14节)
▪ 8:4-6 最后一段指责
▪ 诡诈天平
▪ 乘低入货
▪ 利益至上
摩7:10~17节描述了阿摩司和亚玛谢的冲突,亚玛谢抗拒阿摩司的批判,让阿摩司回自己的家乡。亚玛谢是皇家意识的巩固者,似乎在逃避社会生活现实。
摩8:4~6节指责以色列人经济上的尔虞我诈。这些行为尽管是合法的,但是极度地榨取利益的行为是神所厌恶的。最后阿摩司在此陈明罪恶造成的五种后果:地震,黑暗,悲哀,饥饿,口渴。
当时的以色列人并非没有敬拜上帝,并非不向上帝献祭,并非忘记上帝。阿摩司抨击的是宗教活动的虚伪。当崇拜礼仪与信仰理念脱离伦理生命时,先知提出严厉的斥责。
摩4:4以色列人哪,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赠罪过。每日早晨献上你们的祭物,每三日奉上你们的十分之一。
上述经文借伯特利和吉甲的祭坛讽喻在敬拜场所所做的敬拜无非是徒增罪过。按照律例,祭物应是每周一次,十分之一是一年两次,在秋雨春雨过后丰收时进行。但以色列人可以做到每早晨献祭,每三日奉十分之一。同样是讽喻:尽管奉献吧,总之上帝不悦纳。
末尾的话
死亡的图景是阿摩司书针对以色列人的核心信息,即摩5:1~17节挽歌。若不悔改,神的审判必然临到。一切有耳可听的应当听,应当马上醒悟和省思。
讨论:
1.检视信仰内涵:教会如何培育一种先知式的情怀/精神?
2.反思公共生活: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如何反应神的圣民标准——公平和公义?
精选提问
1、当前学术界认为十二小先知书互相有许多的对话,阿摩司书是否与其他先知书有互文和对话?
答:大小先知书之间存在许多互动对话的情形。比如大小先知书中,以赛亚书65章讲万国都要回流锡安山。我们在约珥书也能看到类似的说法。
先知不是独立存在的,南北先知派有不同的理念。北国先知关注西奈立约,代表人物摩西,常常回顾出埃及进旷野的历史和信仰旅程。南国先知注重锡安,代表人物是戴维,着重圣殿与戴维之约。所谓的锡安神学vs西奈神学。我们可以从众书卷的论述中,归纳字眼而看出其不同的侧重面。这不同的理念繁衍出不同的信仰与生活方式,就如同我们当今的派别之分,并不代表不合一,而是不同的理念诠释,不同的呈现方式。
同时,先知派和祭司派也存在张力。先知派强调圣殿外社会公义和生活见证。祭司派强调圣殿内礼仪和节期的持守。敬拜与生活二者都重要,均从不同层面塑造了以色列人的信仰。在归回重建时期,不同的信仰群体都参与了信仰的重塑。
2、哀歌的概念是什么?
答:杰里迈亚哀歌不仅仅是哭,更是哀悼,哀悼耶路撒冷城毁。诗歌体的先知书有许多哭的元素往往都与死亡有关。中国历来传承着如楚辞、九歌、屈原诗作等传统哀歌作品。华人基督徒品读哀歌应该能体会到文字间表露的那一份特殊情感。我国南开大学基督教学者朱为之以文言文翻译的杰里迈亚哀歌比和合本更加表现出哀歌的韵味。
3.阿摩司书的历史背景与我们今天的教会社会现状的模拟?
答:上帝的话语是永活的,在今天的处境阿摩司的话语依然是对我们说的。在马来西亚,社会环境给人灌输成功富裕的价值观,世俗主义、有利可图的动机也融入教会和信徒的生命。物质思想和消费主义也影响了许多信徒。而我们的经历也印证了阿摩司书的思想:许多人经历死亡、生一场大病,才醒悟、脱胎换骨。愿上帝的话语常常提醒我。
转自福音与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