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人间佛教开启“生命权利”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22/3/3日    【字体:
作者:李向平
关键词:  人间佛教 “生命权利”  
 
 
人间佛教是现代世界与华人佛教中最重要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思潮。星云大师践行的人间佛教发展历程,历经六十年的开创、变革、发展,于今已经在教理探索、理论建构与实践模式等层面,获得了举世关注的成就与意义,拥有了华人社会、全球宗教皆值得借鉴与分享的文明与信仰价值。
 
四千多万字、一〇八册的《星云大师全集》(简体字版),远绍释迦佛祖圣教大义,近开人生社会不二法门,当为现时代人间佛教最丰富、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宏大智慧结晶,亦为中华佛典大藏增光添彩、画龙点睛。
 
作为一部内容宏富的现代版佛经,《星云大师全集》集中体现了星云大师回归佛陀本怀,致力于净化人心、服务社会的人间佛教信仰,实为当代佛教丛林中一座叹为观止、敬而仰止的法宝山。它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大师文心雕佛的一生、宗教实践的一生、理论创作的一生。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全集》的结集能够让经典复活,依法不依人,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的走入世界、社会和人心。
 
贯穿于《觉世论丛》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大师始终强调的人间佛教社会意义,佛教不是神的宗教,不是权威的宗教。人间佛教作为人文主义的信仰,是佛启生权、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尤其是在人类文明历经了君权、民权、人权等时代之后,已经步入了保护生命权利,生命治理的“生权时代”。而人间佛教所开启的生命权利,揭示了人间佛教对于芸芸众生生命权利之践行,充分呈现人间佛教四众弟子生命权利的时代特征。
 
大师在《觉世论丛》之中指出:佛教当从“民权”进一步提倡“生权”。所谓“生权”,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存权利的维护,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权利,不容许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人间佛教发展意义之所在。
 
当代社会变迁之中,大师强调的生命权利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与行动,就是人间佛教所开启的“生权时代”及其社会践行方式,即是人间佛教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致力于人间佛教之觉悟与解脱,同时也是人间佛教弘法利生的社会践行方式。它们构成了人间佛教的真谛——生命权利与生权时代的平等实现。
 
为此,如何从保护、体现、高扬每一位公民的生命权利,进而全面深刻地探讨现代人间佛教社会理论、人间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人间佛教社会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为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意义。
 
在生权时代的开启之中,大师特别重视民权,强调人的生命有无比尊严,举凡生存权、参政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文化权等,均应受到保障。大师把这些权利统称为“生命权利”,而把当代社会特别强调的芸芸众生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参政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文化权及其时代特征称之为“生权时代”。在此基础上,大师特别强调人间佛教需要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这就是人间佛教维护当时代“生权”的具体表现。
时值新冠肺炎暴发流行于全球,如欲契合当代人心意志,潜心阅读、体验《觉世论丛》中保护、体现、高扬人类众生生命权利的大慈大悲,大师对于无数众生平等共享生命权利的肯定与爱护,世人必当会认为其堪称一绝,是当代人类生命权利史上的最大工程。
 
当下,《觉世论丛》问世于中华世界,实为契理契机,契合于人间佛教开启的生权时代,并且为当代文明以“人道”与“生权”宗教而践行圆满。
 
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印顺佛教经史研究与近代知识的转型
       下一篇文章:“民族”何为:分类、治理、信任——读《理解族别——比较的视野》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