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右卫宝宁寺水陆画:现存唯一完整的水陆画全图
发布时间: 2022/3/25日    【字体:
作者:佛像雕塑艺术
关键词:  右卫宝宁寺 水陆画  
 
 
明代,在山西大同一带与北方鞑靼、瓦刺的兵戈为绝、战事频仍、伤亡重大。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明朝在北部连续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大同右卫就是其中之一。
 
右卫,全称为大同右卫,隶属于山西行都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设立,建文四年废,永乐元年复置。大同右卫最初驻守于大同城,并没有独立的卫城。与大同右城同年设立的还有定边卫,卫城建于苍头河畔秦汉雁门郡治善无县城和唐代静边军城的遗址之上。定边卫在永乐元年撤销后,大同右卫于永乐七年迁入原定边卫城,此城从此改称右卫城,今为右玉县右卫镇。
 
右卫城周长九里八分,开有四门,是比较标准的明代县城规模,在大同镇的各座卫城中,规模仅次于左卫城和废弃的旧高山卫城。右卫城最鲜明的特点,是每座瓮城城门之外,都建有一座加长版的马面,将城门置于严密的保护之下。
 
天顺年间,明廷为安抚边境,特命宫廷画师绘制的这堂宝宁寺水陆画,赐予右卫城宝宁寺。故清康熙、嘉庆年间的重裱题记中,均称此画为“敕赐镇边水陆画”,这在水陆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这堂水陆画所负使命非同一般。
 
宝宁寺水陆画,堪称中国现存水陆画中的极品,其中,佛、菩萨、明王、声闻及各路天人、市井人物的形象及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无处不体现了《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制式仪轨。水陆画的作者们遵循着一定的程序,如“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释门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尚纷华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作魏魏驰越之状,士女宜秀色矮婧之态,田家有醇氓朴野之真。”
 
这堂水陆画共计道释人物画108幅,各种世俗人物画12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画面的画作13幅。绘制十法界众神及众生共计136幅,水陆缘起图一幅,重裱题记两幅,原画应创作于明天顺年间(1460年前后),清康熙乙酉(1705年)年间及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先后重新装裱,公元2000年部分佛菩萨像重新装裱。现全堂水陆画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何谓水陆画
 
水陆画,是伴随佛教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依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进行绘制。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等,是古代佛教设斋供佛用以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也兼具追忏悔过、积德行善等功能,相传由梁武帝因梦创制水陆仪文开设水陆道场。
 
在佛经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晚上梦到一个自称“面然”的饿鬼向他求食,并说三天后阿难将毙命,也会沦落为饿鬼。阿难醒后非常恐惧,于是向佛申诉。佛便授给阿难可以使饿鬼得食、自己福寿绵长的经咒。阿难便开设了水陆道场,救度所有饿鬼。这便是水陆道场(又称为水路法会,或者水陆斋会)的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水陆道场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按照文献记载,水陆道场一般要举行七天七夜,多则四十九天,设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借助佛神法力,超度众生“使升天界”。中国水陆道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为他的王妃郗氏所设的道场。据传,凡是被佛法超度过的冤魂孤魄,都可以“免罪”升天,因而后世盛行不衰。宋代以后,水陆道场流行全国,特别是经过战乱,朝廷和民间经常举行法会超度战争中的亡灵。
 
在佛教寺院内举行水陆道场时都要悬挂一种宗教画,这就是水陆画。它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悬挂于法会内坛,其上绘有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代表法会所邀请的对象。
 
水陆画既反映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又包含大量民间信仰的祈愿需求。因此,水陆画不仅是宗教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风俗、生产生活、世态百相的一座宝库。
 
山西古代宗教艺术,卓然于中国乃至世界艺林,自古而今,举凡石刻龛窟、寺观建筑、碑碣经幢、壁画彩塑,无不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彩的美术遗产,水陆画无疑是这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山西博物院现藏明清水陆画四百余幅,按类别释道兼有,论质地绢纸皆备,尺寸不一,形制各异,是研究水陆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明代宝宁寺水陆画
 
据清代康熙、嘉庆两次重裱题记所载,宝宁寺水陆画可知为明代宫廷“敕赐”,有“镇边”政治功用,在明清时代众多的水陆画中相当特别。
 
宝宁寺水陆画现存136轴,题材多样,其中包含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神祇、天仙、往古人伦及孤魂等众。除佛、菩萨画像及一幅面燃鬼王外,其余每幅都有题记,写在双栏的长方形框中,题记的位置有左右之分,其中左右并不代表每幅画的悬挂位置,悬挂位置按照《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的坛场图式确定。
 
宝宁寺水陆画画作风格典雅,形象生动,构图多变,技法完备。尤其在宗教人物之外,真实地再现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风俗世态,堪称一座美术史研究的宝库。据考证为宫廷画师绘制,代表了当时佛教绘画的最高水平,是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全图,在现存的明清水陆画中,可谓出类拔萃。
 
梵天尘世,其实一本万殊:莲花世相,不过人间关怀。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美术史的宝库,让艺术感染心灵。
 
禅林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的观音图像与信仰研究
       下一篇文章:克孜尔石窟“弥勒菩萨”图像的重新认识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