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济南市天主教教堂建筑史与近代教堂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 2022/7/29日    【字体:
作者:須賀
关键词:  济南市 天主教教堂建筑史 近代教堂  
 
 
·  济南天主教传教及建设活动
 
1.1  ·  明清之际
 
早在明朝崇祯年间,即有外国传教士到济南传教。意大利耶稣会(Societas Iesu)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于1601年沿运河北上,抵达济南,之后陆续由传教士至此传教。1610年利玛窦逝世后,继任耶稣会中国教区会长的龙华民(Nicolò Longobardo,Nicolas Longobardi,1559-1654)曾多次从北京到济南传教。从1638年开始,龙华民每年都要到泰安、济南、青州等地传教。后来耶稣会放弃了山东多各传教点,仅留一位传教士于此。1649年,李方西神父(Jean-François Ronusi de Ferrariis,1608-1671)在西门附近建第一座天主堂(一说费赖之书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之八七李方西记载:“……一六四九至一六五七年间则传教山东及淮安等地……一六五三年作大布施,方西以其金在济南购大地一方,建筑教堂一所,传教师住宅一所。”),即将军庙天主堂的前身。
 
1650年底,西班牙方济各会(Ordo Fratrum Minorum)会士利安当(Antonio de Santa María Caballero,1602-1669)来到山东,并住进耶稣会在济南府留下的房子。在拜访了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为他推荐的一名济南府官员后,该官员承诺他可在济南建造教堂。后来利安当又拜访了两位官员,这三名官员一共送150两银子给他买房建堂。这样,方济各会在济南府的第一座教堂建立起来,称“天衢堂(the T'ien-ch'ü Catholic church of Chi-nan)”,该教堂于1651年8月正式祝圣,标志着方济各会在中国教区的正式成立。此时济南城共有两座教堂,耶稣会所有名为“西堂”,方济各会所有名为“东堂”。
 
1651年,文度辣(Bonaventura Ibañez,1610 - 1691)到达山东,与利安当共同开拓山东教区,后返回福建取圣器与祭物。尽管在最初的几年,由于得不到马尼拉教会的援助,在山东传教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并未影响他们的传教热情。1655年,文度辣由福建回到济南府,同时带来了菲律宾省会的救济金。自此,两位传教士以济南教堂为中心进行传教,利安当神父负责济南府及其周边,文度辣则前往泰安府传教。直到1660年,方济各会在山东仅有的两位传教士建立了以济南府与泰安成为中心的山东教区。
 
1652年耶稣会会士汪儒望(Jean Valat,1599-1696)来山东传教,1664年多明我会(Ordo Praedicatorum,也称“道明会”)郭多敏(Domique Cororado,也作“科罗拉多”)在济宁传教,当时汪儒望、郭多敏与利安当三人统管全省教务,济南城内及附近堂口则由三人共同管理。1660年以后,由于方济会菲律宾省会方未能再派人员至山东,且传教经费未能保障,利安当直接向罗马教廷请求援助,1662年文度辣前往罗马并获得教廷干预,得到西班牙人力与财力的支持。1669年,利安当在广州病逝,西班牙方济各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中断。在这之后,汪儒望代为照看方济各会在济南府的会院与教堂。
 
直到1677年,方济各会利安定(Augustinus Paschale)与傅劳理(Miguel Flores)前往济南府。利安定到达济南后便住进东堂,并于年底接手济南的教堂。据《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记载:“教堂里所剩下的只有一张小小的桌子,做弥撒用的小物件以及一些中文手抄书。东堂之前被分割成了几间房间,其中一间是汪儒望使用的,基督徒们就挤在里面做弥撒。利安定把间隔拆除,把拆下来的木材用来支撑这栋年久失修的房子。房子的间隔拆掉后,教堂的大小被测量出来,大约是长47.5英尺,宽19.5英尺。”
 
1680年,方济各会郭纳璧(Bernardo de la En-carnaclon)到达济南,第二年,利安定离开前往南京传教,隔年正式离开济南教区,留郭纳璧一人照管山东18所教堂。1690年,济南有方济各会教堂8座、会院1处。1695年,南怀德(Miguel Fernández Oliver,1665-1726)来到济南府,在山东长期传教30年之久。1702年,在山东教友的支持和捐助下,南怀德拆除方济各会旧教堂,建成一座更宽敞、美观的新教堂,共花费白银四百两。这座教堂“长30米、宽15米、带有洗礼室和圣器室”。
 
2.2  ·  近代以来
 
1839年,山东代牧区从北京教区分设,主教座堂先设在武城十二里庄(后迁至济南),意大利传教士罗类思(Bishop Lodovico Maria (dei Conti) Besi,1805-1871)任主教。1885年,山东代牧区分为北境与南境,北境以济南为中心,由方济各会管理,主教座堂设在济南。1924年改称济南代牧区,1946年升格为济南总教区。
 
鸦片战争以后,1849年,方济各会会士江类思( Bishop Luigi Moccagatta,1809-1891)出任山东主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1861年,江类思向清政府索回位于西门内高都司巷的教产并重建天主堂,1866年建成,堂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作为天主教山东教区的主教座堂(1905年迁至洪家楼),济南牧区总堂。1863年和1898年,天主堂北侧建修道院与主教公署。
 
1870年(清同治九年),顾立爵主教(Bishop Eligio Pietro Cosi,1819-1885)在济南东郊购置土地189亩,建立平房六间,为今洪家楼教堂前身。1875年修道院迁至旁边,因而济南有将军庙和洪家楼两处修道院。1900年之后洪家楼天主教堂遭到破坏。1902年,北境教区方济各会申永福主教(Bishop Ephrem Giesen,1868-1919)以庚子赔款新建洪家楼主教座堂,1905年竣工。教堂的设计者是方济会修士庞会襄(Korbinian Paugger,1855-1949),济南孙村石匠卢立成为总施工。1906年,洪家楼天主教堂进行了扩建。1925年,天主教方济各会华北总修道院正式建立,1932年建神父修士宿舍。
 
在之后三十余年中,洪家楼附近区域不断扩建。1929年,美国圣玛丽方济各会修女会(Sisters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OSF)到达济南,并于1932年成立懿范女校(St. Elizabeth's School),1936年懿范女校迁入洪家楼新校区(位于今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内,抗战爆发后一度迁回高都司巷,后又迁至洪家楼校区,1948年该校区改为山东农学院校园)。
 
1932年,德国&美国圣母无原罪传教修女会(Missionary Sisters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the Mother of God,台称“圣功会修女院”)抵达济南并建立女修道院和孤儿院,于1935年成立,称仁慈堂(St. Joseph's Orphanage)。
 
除了上述两座主教座堂,1898 年,《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林家庄作为传教点,以家
 
位于济南府城西的五里沟村早有传教活动及堂口,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这里逐渐成为外国人聚集的区域。1920年,五里沟设天主教诊疗所。1923年,美国方济各教会出资扩建该诊疗所,1925年扩建完成并改称济南若瑟医院,1953 年改称市立二院。
 
·  将军庙街圣母无染原罪堂
 
教堂建筑群形成三进合院布局,沿进入建筑的路线,依次为:第一进院落及教堂、第二进院落及有住宿与办公功能的修道院、第三进院落及主教居住与办公的主教公署。相比于人们传统印象中拥有开阔前广场的大教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则为形象稍高于建筑群然并不突出的传统民居外观,较好地融入了当地街道与周围环境。
 
教堂山墙面主入口朝向南侧,立面由一道横向线脚分为两层,首层两侧有突出墙面壁柱,二层中部靠下开设彩色玻璃窗。外立面整体由青砖错缝砌筑,祭坛空间卷棚屋顶形式与中厅相似,且稍低于中厅,祭坛西侧伫立一座攒尖顶塔楼。
 
教堂室内空间为简化的巴西利卡形式,屋顶起拱;由于开间较小,并未划分中厅与侧廊,内墙壁两侧首层起连续半圆券柱,二层为半圆拱形开窗。祭坛与中厅空间的划分同样使用半圆形拱券。尽管空间较小,但室内拱券处绘有丰富的植物纹样、墙面绘彩色壁画。
 
·  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今天的洪家楼天主堂紧邻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其南侧“E”字形建筑群为原方济各会华北总修院,现为神父办公楼。北侧单层房屋为接待、圣品售卖等功能。
 
教堂西立面为双钟楼哥特式,塔高约46M。建筑立面由突出墙面且层层缩进的壁柱纵向划分为三段,横向由下至上分别为:尖拱透视门、并置的三扇尖拱高窗、花砖砌筑的连续檐廊带、两层双尖一圆式尖拱高窗、八边形塔楼,正门上方为一主四从五扇圆形玫瑰花窗,两塔楼间以横向连续券廊连接。
 
教堂南北两立面有侧高窗、飞扶壁与小尖塔,横厅突出部分为两三角形山墙面,中间以稍小的塔楼分割。
 
教堂平面东西长约65M,南北宽约25M,为拉丁十字,由连续的尖券柱廊将室内分隔为中厅与侧廊,入口处有门廊,门廊面宽约3.7M,进深约3.9M,门廊两侧有通往二层唱诗台的旋转楼梯。位于东端的后殿形成五个对称且成辐射状的小室,用来放置神像或神物供朝圣徒前来敬拜。
 
教堂室内空间划分为中厅与侧廊,中厅宽约8M,两侧为七根方形立柱,中厅二层开设六扇尖拱形侧高窗,屋顶为六分肋骨拱结构。两柱之间架起的尖拱,拱顶处装饰中国传统植物纹样以及圣经中出现的植物如葡萄藤、麦子、棕榈叶等。
 
侧廊宽约3.6 M,屋顶为四分肋骨拱。其拱顶装饰较之中厅,复杂程度减弱。
 
中厅尽头的祭坛空间,立耶稣雕像。其后方为五个放射状单层小室,与祭坛空间交界处为连续券廊,券廊上方开设尖拱彩色玻璃窗。祭坛、唱诗与横厅屋顶为八分肋骨拱结构,拱顶装饰植物纹样。
 
·  林家庄玫瑰圣母堂
 
林家庄天主堂坐落在历下区经十路智远街道3366号林景山庄内,靠近经十路一侧为新堂,处在南侧山坡上为老堂。
 
教堂前道路与小广场、休息平台、景观植物形成空间序列,逐渐升高,教堂则位于制高点。
 
教堂院落入口接近传统民居的硬山门楼形式,院墙由不规则石块砌筑。
 
教堂整体位于升高的基座之上。建筑正立面高宽比较大,两侧壁柱突出墙面,中央开半圆拱形门洞,门两侧书写对联;水平方向檐口下方装饰叠涩带,上方开设玫瑰花窗,山墙顶部立庑殿顶中式亭。
 
教堂为一开间进深四柱跨,南北长15.5M,东西宽6.5M。中厅空间略高于祭坛空间。两侧立面开设尖拱长窗,祭坛开设半圆拱形门。
 
·  陈家楼圣若瑟堂
 
教堂坐落在居住区中,朝向为不常见的坐西朝东,周围环境较为局促。
 
教堂为简化的单钟楼哥特风格,整体由青砖砌筑。高耸的钟楼立于东端入口处,突出立面并在平面处形成入口门廊。钟楼两侧由飞扶壁支撑,侧立面则为窗间壁柱,并在上方形成小尖顶。后殿稍矮于中厅,为八边形。
 
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室内只有中厅未有侧廊,但屋顶使用哥特建筑常用的四分肋骨拱结构,原尖拱结构有彩绘装饰,中厅与祭坛空间之间的横厅突出侧立面。
 
教堂建筑历史研究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天书封祀的缘起
       下一篇文章:评《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