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教关系是关乎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与宗教的生存方式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本论文将以色列政教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政教关系类型与层次理论框架下,考虑散居世界近2000年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功复国的背景,结合以色列的三大矛盾:左右翼政党、教俗和族群矛盾,使用现代性、世俗化等话语,阐释其形成的历史路径,进入稳定状态的过程,接下来又趋向紧张的现实状况。本论文以历史与现实为主线,探讨复杂的以色列政教关系中的各种力量、动因及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数个重要文本,结合丰富的实例,以期对认识以色列政教关系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文本。
在研究以色列政教关系时,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范式,即将政教关系简单概括为“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两种类型,以色列不属于这两种类型。需要将政治分成三个层次,即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在这三个层次上探讨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政治权力方面:以色列宗教力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运用权力实现自身利益;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犹太教与官方意识形态——犹太复国主义关系密不可分,并且成为以色列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政治文化上,以色列社会对犹太教高度认同,对宗教势力有着高度的宽容心态。因此,以色列政教关系属于“国教政治”类型或者“神辅政治”类型,即以色列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犹太教却在以色列国家政治生活与公共生活影响巨大,有着日益强大的垄断性话语权。对于以色列政教关系中“政”与“教”的基本问题,本论文分析了犹太教是否为宗教,犹太教与西方语境中的宗教有何差异等问题。然后梳理了以色列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力量——以色列的犹太教教派及其政党,将复杂的以色列犹太教派分成两大类:正统派与现代正统派,简明的分类更符合现实情况,更有助于分析问题。
犹太教在以色列以国教的方式生存,与政教关系“现状”有关。“现状”是形成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和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此种承认犹太教在巴勒斯坦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权与独立管辖权的制度安排,在以色列建国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以色列建国前到建国初期,宗教力量要求保留“现状”,世俗力量也同意保留“现状”,但对“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最典型的例证是《现状协议》。虽然《现状协议》不等同于“现状”,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内容,宗教力量对协议很不满意,但《现状协议》确立了处理政教关系的基调——协合民主制。宗教与世俗力量在政坛上长期通过协调与妥协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如立宪、“谁是犹太人?”、宗教教育和犹太教徒服兵役等问题。在工党的主导下,一方面各种冲突得到避免或者化解,另一方面,工党有能力控制宗教力量,政教关系实现了稳定。 政党政治不仅是以色列政治的核心,更是政教关系的核心内容。以色列政教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宗教政党参政,并且通过政党政治将国家资源用于支持宗教教育,宗教机构。1977年以前宗教政党力量较弱,在工党的主政下尚无法影响国家和社会生活。然而经过近30年休养生息,沉寂己久的宗教政党一夜之间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他们高举犹太教律法,指责拉宾政府违反安息日规定,使其跨台。最终引发了1977年以色列政治地震,左翼工党下台,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剧烈变化。宗教政党进入利库德集团的联合政府,使世俗世界意识到他们不仅没有消亡,地位反而不断上升。同时塞法尔迪犹太人政党沙斯党的出现及异军突起,不仅昭示了宗教势力的崛起,更体现了长期处于边缘的东方犹太人群体脱离边缘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此后,占人口多数的世俗犹太人开始感到宗教势力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早在1967年1973年两次中东战争后,具有强烈宗教气息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得到强化,形成了新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大以色列”、弥赛亚救赎等思想加快了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兴建定居点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巴以冲突的解决。更为严重的是,此过程中犹太极端主义加速发展,犹太极端主义者打着犹太教的旗号,实施了针对阿拉伯人甚至犹太同胞的暴力活动,对以色列政教关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995年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暗杀,标志着犹太极端主义的目标甚至转向领导人甚至以色列国家。犹太极端主义成为以色列国内最为严重的现实威胁之一,而以色列的政教关系又为犹太极端主义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1977年后,利库德集团与工党轮流执政,过去工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被彻底改变。利库德集团右倾的执政理念,对宗教政党为首的宗教势力保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使宗教政党地位不断上升,犹太教影响逐渐增强,犹太极端主义盛行,以色列政教关系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稳定的局面仍然是可以实现,但是以色列政教关系己从稳定时期进入了紧张时期。特别是最近于2015年3月17日举行的以色列第20届议会选举,利库德集团获得30个议席,战胜工党等左翼政党结成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再次执政。使得本以右倾的以色列政治的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性。
以色列政教关系趋向紧张,世俗与宗教力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强,犹太教对以色列社会公共生活影响无处不在,在生活方式、人身权等问题上有着强大的垄断性的话语权,给占人口多数的世俗犹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然而,以色列国家整体上是稳定和团结的,政教关系仍然能够维持,这与以色列国内世俗化进程有关。宗教势力长期打压各种违反犹太教律法的世俗行为与现象,世俗力量通过政党政治提出不按犹太教律法、而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诉求,最终由于宗教政党的阻挠而宣告失败。然而世俗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以色列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世俗化以自发的、草根的非政治的方式存在,使得世俗犹太人可以在宗教生活方式之外寻求着自由。最终缓解了政教关系中的紧张因素,有助于“现状”的维持。
以色列政教关系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以色列的国家属性问题。本论文分析了犹太历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约瑟福斯与赫茨尔的重要文本,指出以色列国家实际上处于神权国家与世俗国家之间,并分析了以色列成为这两种国家的可能性。从现实情况看,以色列很难成为这两种国家,长期保持政教关系“现状”、介于神权国家与世俗国家之间是最有可能的情形。
以色列政教关系仍然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外部受到中东复杂的安全环境、巴以冲突等外部原因的影响;内部又受到以色列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与族群矛盾的影响。许多问题诸如:世俗力量继续无原则地迁就宗教力量,甚至宽容犹太极端主义?宗教力量一味回避社会责任,藐视国家法律,只以学习妥拉为业,拒绝服兵役,要求全社会严格遵守犹太教律法?这些问题将继续困扰以色列政教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冲突与矛盾,甚至催生暴力活动。以色列的政教关系将继续因面临多重挑战而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