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古中期,英国两大教省坎特伯雷和约克大主教之间产生了首席主教之争。双方争端始于诺曼征服事件后,终于14世纪中叶。由于冲突的主体、主题和形式不断变化,触及了当时政治中政教冲突的很多关键问题。同时双方首席主教之争历时长,牵涉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多变,史料散乱零散,所以厘清双方首席主教之争并非易事。双方首席主教之争,缘起于教宗大格里高利的指示。教宗构想在英国建立两大教省,两大教省的大主教谁先被祝圣,谁拥有的权力就更大。诺曼征服前两大教省逐渐建立,但双方并无冲突,这与当时英国教会的发展状况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11世纪罗马教廷开始对西方基督教世界进行改革,改革派教宗如格里高利七世强调教权至上,将教宗的势力扩展到了包括英国的西欧各国。11-12世纪,西欧各地出现了首席主教之争的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坎特伯雷大主教兰弗朗克和国王密切合作,让约克大主教汤玛斯一世行臣服礼,将此确立为坎特伯雷的传统之一。兰弗朗克的继任者安瑟伦提出了“双牛理论”,在教宗与英王之间周旋,最终获得了国王与教宗对坎特伯雷首席主教权的肯定。在此时期,双方教士团也开始逐渐参与到双方大主教的冲突中。12世纪时,随着教宗权力的不断增长,教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双方争执中。约克大主教瑟斯坦在教宗和约克教士团的有力支持下,让约克摆脱了对坎特伯雷的臣服。瑟斯坦去世后,双方大主教之间的冲突一度陷入停滞,并逐渐聚焦于大主教十字架上的荣誉之战。双方大主教、教士团甚至教众都参与到冲突之中。14世纪时,教宗权力衰落,在英国民众中丧失威信。同时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巩固王权,世俗权力的上升抵消了教宗在首席主教之争的影响。两大主教在国王的协调下,通过协商与妥协,促成了 1353年威斯敏斯特协议的签订。根据协议,坎特伯雷一方取得了微弱的优势,但是约克也取得了相对独立,无需向坎特伯雷宣誓臣服,长达两百多年的首席主教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在首席主教之争中,两大主教或与教宗结盟,或与国王结盟,争夺首席主教权。英国国王大都希望国内教会统一,由首席主教管理整个英国教会。改革派教宗推行中央集权,不希望地方教会出现强大的首席主教,与自己抗衡,以便自己插手英国教会事务,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双方首席主教之争的过程演变,既是西欧基督教世界罗马教宗、国王以及地方大主教之间关系变化的缩影,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西欧大陆国家相比,英国教会因其地处偏远,与罗马教廷关系疏远,相对独立。双方大主教虽有时借助教宗的力量,但是他们与王权的关系更为密切。总而言之,研究这一论题,从双方争夺首席主教这一角度,可以管窥英国中古中期的政教关系。这对于了解中古后期英国与罗马教会的分裂,英国民族教会的建立,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